文档详情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探微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32KB
约11页
文档ID:539771594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探微_第1页
1/11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探微———经方配伍法则的新发现作者:徐浩 张卫华1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要素探讨《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法则,主要有三大研究要素:五脏补泻法则、“诸药之精”五味属 性与五脏病症方补泻原则为组方之原理,五味属性为组方之基石,五脏病症方则为最终所成之方, 通过对三者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即可使五脏病症方之组方法则得以大白然而,这三大要素在诀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前后违隔,不便对比分析笔者在此将此三大要素并列于 下,俾利笔者之分析与读者之阅读:1・1《辅行诀》五脏补泻法则肝: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以咸补之,以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 以甘补之,以辛泻之,脾苦燥,急食苦以燥之肺:以酸补之,以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 肾:以苦补之,以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按:以上补泻法则亦见于《素问•脏器法时论》,但 有较大出入《脏器法时论》五脏补泻原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 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 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二者比较,《辅行诀》之文明显具 有更严谨的逻辑性与规律性,而《素问》则显得略为杂乱由于《素问》的版本流传关系,笔者大 胆揣测《辅行诀》的记载可能较今本《素问》更为接近原始文献的原貌1・2《辅行诀》''诸药之精”五味五行属性表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 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味咸皆属火旋覆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 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 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 芍药为土薯蓣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 黄连为火 术为土竹叶为水按:(1) 以上五味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与目前主流理论认识不同,但与《素问》七大论的相关记载存在一 定对应关系,《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组方法则均以之为基石2)从以上补泻法则及属性表已可看出,补某脏者,必为该脏之本味,如以木之本味辛补肝;泻某脏 者,必为克该脏之味,如以克木之酸味泻肝;某脏急食者,必为该脏所克制之味,如肝急食之甘,为其 木所克之土味试观其余诸脏,概莫能外3)以上对补泻法则含义的简析说明,《辅行诀》的五脏补泻法则自成严密的生克制化体系,而《素 问•脏器法时论》的记载相对杂乱,估计当为同源之论,而今本《素问》有错简之误,详细笔者将另 文讨论。

1・3《辅行诀》五脏病症方剂组成及药味表按:(1) 以上诸方药物的药味,系笔者根据《辅行诀》 “诸药之精”的五味记载标注,少量药物(葶苈、麦 冬、栗子)或未包括在“诸药之精”中,或虽包括而与《辅行诀》组方法则有所出入,笔者或者根据《神 农本草经》标出,或者以《辅行诀》组方法则进行反推,故以问号标记,个别无法推撰者则阙如2) 在五脏病症方中大小补泻心汤比较特殊(说详于后),以下分析配方法则暂时未考虑该脏方剂, 而是以大小补泻心包汤严格符合后述之配方法则3) 代赭石虽“诸药之精”中未录入,但在《辅行诀》卷末残断部分中,对诸石类药有五行属性分类, 其中代赭石归入火类,按《辅行诀》之说火之味为咸,加之大小补心(包)汤中以代赭石为主药,故可 推测《辅行诀》中代赭石当为味咸之品2 《辅行诀》五脏病症组方法则简释以下法则均为笔者根据上述三大配伍组方元素(补泻法则、诸药之精五味属性、五脏补泻方)进行 前后对比、相互印证的基础上得出方名 组 成小泻肝汤 枳实(酸)熬芍药(酸)生姜(辛)各三两大泻肝汤 枳实(酸)熬芍药(酸)甘草(甘)炙各三两黄芩(苦)大黄(咸)生姜(辛)切各一两小补肝汤 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三两大枣(甘)十二枚(去核)大补肝汤 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三两旋覆花(咸)代赭石(咸?)烧竹叶(苦)各一两大枣(甘) 十二枚(去核)小泻心汤 龙胆草(苦?)、栀子(苦?)打,各三两、戎盐(咸?)如杏子大三枚,烧赤大泻心汤 龙胆草(苦?)、栀子(苦?)捣,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豉(酸)半升、戎盐(咸?)如杏 子大三枚 小补心汤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 大补心汤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厚朴炙,二两桂枝一两 小泻心包汤 黄连(苦)、黄芩(苦)、大黄(咸)(各三两)大泻心包汤 黄连(苦)、黄芩(苦)、芍药(酸)(各三两)、干姜(辛)(炮)、甘草(甘)(炙)、大黄(咸)(各 一两)小补心包汤 代赭石(咸?)(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打)旋覆花(咸)、竹叶(苦)各二两豉大补心包汤 代赭石(咸)(烧赤,入酢头中淬三次,打)、旋覆花(咸)、竹叶(苦)(各三两)、豉(酸)、人 参(甘)、甘草(甘)(炙)、干姜(辛)(各一两)小泻脾汤 附子(辛)一枚(炮)、干姜(辛)、甘草(甘)(炙)各三两大泻脾汤 附子(辛)(一枚,炮)、干姜(辛)(三两)、黄芩(苦)、大黄(咸)、芍药(酸)、甘草(甘)(炙,各 一两)小补脾汤 人参(甘)、甘草(甘)(炙)、干姜(辛)(各三两)、术(苦)(一两)大补脾汤 人参(甘)、甘草(甘)(炙)各三两、干姜(辛)三两、术(苦)、麦门冬(酸?)、五味子(酸)、 旋覆花(咸)各一两小泻肺汤 葶苈子(咸?)(熬黑,捣如泥)、大黄(咸)、芍药(酸)(各三两)大泻肺汤 葶苈子(咸?)(熬)、大黄(咸)、芍药(酸)(各二两)、甘草(甘)(炙)、黄芩、干姜各一两小补肺汤 麦门冬(酸)、五味子(酸)、旋覆花(咸)各三两、细辛(辛)一两大补肺汤 麦门冬(酸)、五味子(酸)、旋覆花(咸)各三两、细辛(辛)一两、地黄(苦)、竹叶(苦)、 甘草(苦)各一两小泻肾汤 茯苓(甘)、甘草(甘)、黄芩(苦)各三两大泻肾汤 茯苓(甘)、甘草(甘)、大黄(咸)、黄芩(苦)各三两、芍药(酸)、干姜(辛)各一两小补肾汤 地黄(苦)、竹叶(苦)、甘草(甘)各三两、泽泻(咸)一两大补肾汤 地黄(苦)、竹叶(苦)、甘草(甘)各三两、泽泻(咸)、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 各一两泻肝汤 枳实(酸)、芍药(酸)、代赭石(咸)、旋覆花(咸)、竹叶(苦)(各三两 泻心汤 黄连(苦)、黄芩(苦)、人参(甘)、甘草(甘)炙、干姜(辛)各三两 泻脾汤 附子(辛炮)、干姜(辛)、麦冬(酸)、五味子(酸)、旋覆花(咸)各三两 泻肺汤 葶苈子(咸?)(熬黑,捣如泥)、大黄(咸)、生地黄(苦)、竹叶(苦)、甘草(甘)各三两泻肾汤 茯苓(甘)、甘草(甘)、桂枝(辛)、生姜(辛)、五味子(酸)各三两养生补肝汤 蜀椒(辛)一升,桂心(辛)三两,韭叶(辛)切,一把,芍药(酸)三两,芒硝(咸?)半斤,胡麻油 一升调中补心汤 旋覆花(咸)一升,栗子(咸?)十二枚,葱叶(十四茎),豉(酸)半斤,栀子(苦?)十四枚,打,人 参(甘)三两,切建中补脾汤 甘草(甘)炙,二两,大枣(甘)十二枚,去核,生姜(辛)三两,切,黄饴(甘?)一升,桂枝(辛)二 两,芍药(酸)六两宁气补肺汤 麦门冬(酸?)二升,五味子(酸)二升,白浆(酸)五升,芥子半升,旋覆花(咸)一两,竹叶(苦) 三把固元补肾汤 地黄(苦)切,王瓜根(苦?)切,各三两,苦酒(苦)一升,甘草(甘)炙,薤白四两,干姜(辛)二 两,切以下笔者以肝病诸方为例,举例说明如次:2・1小泻肝汤2・11主治 治肝实,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

212组成枳实(酸)熬芍药(酸)生姜(辛)各三两2・13煎服法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2・14组方法则分析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载:枳实味酸属金;芍药味酸属金(金克 木,以酸泻之)生姜味辛属木(以辛补之)1) 按照《辅行诀》记载的'以辛补之,以酸泻之”的法则组方2) 严格以二泻一补的格局组成3) 药味为3 味,分量上各药均为3 两(计量单位特殊者除外),煎药的液体容量为3 升,煮取 1 升,服 法为'顿服”4) 其余四脏'小泻”方(除小泻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上三条法则2・2小补肝汤2・2・1组成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三两大枣(甘)十二枚(去核) 222煎服法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中满者, 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2・2・3组方法则分析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载:桂枝味辛属木;干姜味辛属木(以辛 补之)五味子味酸属金(金克木,以酸泻之)大枣味甘属土(木克土,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1) 按照《辅行诀》记载的'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补之”的法则组方。

2) 严格以二补一泻一'急食”的格局组成3) 药味为4味,分量上补泻之品为3两,'急食”之品为 1两(计量单位特殊者除外),煎药的液体容量为8升,煮取3升,服法为'日三服”4) 肝病诸方中仅小补肝汤附有加减法5) 其余四脏'小补”方(除小补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上四条法则2・3大泻肝汤2・3・1组成枳实(酸)熬芍药(酸)甘草(甘)炙各三两黄芩(苦)大黄(咸)生姜(辛)切各一两2・3・2煎服法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2・3・3组方法则分析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载:枳实味酸属金;芍药味酸属金;(金克 木,以酸泻之)生姜味辛属木;(以辛补之)甘草味甘属土;(木克土,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黄芩 味苦属水;(水生木,为肝木之母)大黄味咸属火;(木生火,为肝木之子)1) 在小泻肝汤的基础上加入三味药物,其中两味是治疗'我生”之脏———心之实证的小泻心包汤 的两味药味不同的主要药物———黄芩(苦泻)、大黄(咸补),另一味是本脏急食之品甘草(甘缓)2) 大泻肝汤的药味辛咸甘酸苦五味俱全3) 药味为6味,所加除'急食”之品的另外两种药味,其分量均为1两(计量单位特殊者除外),煎药的 液体容量为5升,煮取2升,服法为'日再服”。

4) 其余四脏'大泻”方(除大泻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上法则(依此法则,大泻肾汤所加的三味药应 该是两味小泻肝汤中不同药味的主药,再加一味肾宜急食之品而成,事实上干姜的使用并不完全 符合本规律———尽管辛味符合,所以称为'基本”,但笔者认为从主治看此处枳实较干姜更适宜)2・4大补肝汤2・4・1组成桂枝(辛)干姜(辛)五味子(酸)各三两旋覆花(咸)代赭石(咸)烧竹叶(苦)各一两大枣 (甘)十二枚(去核)242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升]2・4・3组方法则分析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载:桂枝味辛属木;干姜味辛属木(以辛 补之)五味子味酸属金(金克木,以酸泻之)大枣味甘属土(木克土,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旋覆 花味咸属火;代赭石味咸属火(木生火,为肝木之子)竹叶味苦属水(水生木,为肝木之母)1) 在小补肝汤的基础上加入3味药物,其中两味是治疗'我生”之脏———心的虚证的小补心包汤 的两味'补品”———旋覆花(咸补)、代赭石(咸补),另一味则是小补心包汤中的'泻品”———竹叶 (苦泻)而成2) 大补肝汤与大泻肝汤一样也是五味俱全3) 药味为7味,所加另三味之分量均为1两,煎药的液 体容量为1斗,煮取4升,服法为'日三夜一服”。

4) 其余四脏'大补”方(除大补心汤),基本同样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