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图就是将地表高度相同的点连成一环线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线,不同高度的环线不会相合,除非地表显示悬崖或峭壁才能使某处线条太密集出现重叠现像,若地表出线平坦开阔的山坡,曲线间之距离就相当宽,而它的基准线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线为准,每张地图下方皆有制作标示说明,让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图示有比例尺、图号、图幅接合表、图例与方位偏角度 常见地形: 一、圆顶丘:等高线表示宽松,近於环线,表示周围低地或接近高地而凸起的独立小丘 二、锥形丘:等高线成环形线,愈近高处,愈密集,多见於山地,状如锥形 三、山额:将近山顶倾斜峻急之处,斜坡忽然缓平凸出,状如人额,由此过后至山顶等高线表示此部份特别宽阔向下弯去 四、斜坡凹形地:为斜坡上低陷而浅窄之地,或平原伸入高地的低浅部份.常为流水通过,两侧有棱分隔,形态和山谷极相似 五、陡壁:棱线末端广阔而陡直,称做陡壁,临近河谷或海岸常见之,等高线在此特别密集 六、山肩:棱线上部或下部都显得峻急,中部却是缓平,称做山肩,等高线表示中部特别宽阔 七、山脊:为一条狭长而两侧陡急的高地,顶上可能平坦,广阔或成刀口等形状,两侧坡度则可能均匀一致,或一侧急直,一侧缓和,多见於广阔平坦地区,此外,地势较周围高耸而绵长的,也可视为山脊,等高线表示山脊成椭圆形线。
八、山坳:位在一条狭窄上,两山间的低下处,河流从此相背分流,与鞍部无明确分别,通常以两侧宽阔又缓斜便於跨越的山坳,其鞍部两侧较为狭窄险峻,通常甚少在此做跨山道路等高线表示山坳,自低地向上弯去 九、鞍部:也是山脊上两山间的低浅处,但略比山坳为高,如鞍部地形狭窄而深下,用来作横跨山脊两侧的道路,则称做山隘山脊.山谷比较相似,但等高线相反,在等高线上作切线,切线上外边低中间高的是山脊,反之则为山谷;山顶是同心圆,且中间点最高;鞍部的图象为8字型,其等高线也是外低中高;陡崖的图象是几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山脊的等高线向高一级的等高线突出山谷等高线的突出方向则正好与山脊相反鞍部等高线像葫芦的形状,处在两山峰之间山顶是一个密封的等高线圈陡崖是数条等高线会聚成一条等高线弯曲部位向海拔高出凸出为山谷,反之向低处突出为山脊;等高线重叠为陡崖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闭和圆壮的等高线中,数值表现为内高外低的是山顶反之,内低外高的是盆地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判读方法及应用 中学地理的等高线地形图,它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空间想像以及分析计算能力,历年高考都非常重视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考查,也是学生高考备考的难点所在,所以了解等高线的基本特点,把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非常必要。
一、等高线图的基本特点 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度相等 2、等高距全图一致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而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则坡度愈缓 6、等高线与山脊、山谷线重直相交,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成为“V”字形 7、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它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二、判读方法 (一)判读等高线的数值 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和温度差 读出任何两点的海拔高度,计算出这两点的相对高度,还可以进一步求出它的气温差(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等高线重叠或相交的地方,表示为陡崖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 其中n为两地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3、判别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的高度 如不在正常范围内,则判别规律为“低于低值,高于高值”,即如果闭合等高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低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高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海拔高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峰。
4、计算两点相对高度的范围 (1)确定两点的海拔高度的范围 (2)确定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 (二)判读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1、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等高线上疏下密表示凸形坡,等高线上密下疏表示凹形坡 2、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表示为山地或丘陵 3、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表示为盆地 4、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其最大弯曲处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5、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为山谷,其最大弯曲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6、相邻两个小山顶之间呈马鞍型的低地部位为鞍部,也叫垭口 7、两组山脊等高线对垒,中间是一道比较狭窄而低平的河谷或谷地,表示为峡谷 8、判断两点间可否通视,可通过绘制地形剖面图判断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确定水库河坝址的位置 在不考虑地质等条件下,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重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坝址应选在河流流出的洼地或小盆地的最窄处 2、确定公路、铁路线路 一般选择坡度较缓,线路平稳,距离较短,弯路较少上的线路为好。
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二条等高线;尽量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避免通过沼泽、断崖 3、农业区位选择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原则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4、工业区位选择 工业区宜建在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 5、水系的水文特征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方向弯曲,即河流方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一、圆顶丘:等高线表示宽松,近於环线,表示周围低地或接近高地而凸起的独立小丘 二、锥形丘:等高线成环形线,愈近高处,愈密集,多见於山地,状如锥形 三、山额:将近山顶倾斜峻急之处,斜坡忽然缓平凸出,状如人额,由此过後至山顶等高线表示此部份特别宽阔向下弯去 四、斜坡凹形地:为斜坡上低陷而浅窄之地,或平原伸入高地的低浅部份.常为流水通过,两侧有棱分隔,形态和山谷极相似。
五、陡壁:棱线末端广阔而陡直,称做陡壁,临近河谷或海岸常见之,等高线在此特别密集 六、山肩:棱线上部或下部都显得峻急,中部却是缓平,称做山肩,等高线表示中部特别宽阔 七、山脊:为一条狭长而两侧陡急的高地,顶上可能平坦,广阔或成刀口等形状,两侧坡度则可能均匀一致,或一侧急直,一侧缓和,多见於广阔平坦地区,此外,地势较周围高耸而绵长的,也可视为山脊,等高线表示山脊成椭圆形线 八、山坳:位在一条狭窄上,两山间的低下处,河流从此相背分流,与鞍部无明确分别,通常以两侧宽阔又缓斜便於跨越的山坳,其鞍部两侧较为狭窄险峻,通常甚少在此做跨山道路等高线表示山坳,自低地向上弯去 九、鞍部:也是山脊上两山间的低浅处,但略比山坳为高,如鞍部地形狭窄而深下,用来作横跨山脊两侧的道路,则称做山隘 十、交错山棱:幼年河谷中,遇河流成弯曲形,两岸的棱线便会互向凹处突出,形成竖锯状,突出的棱线,倾斜缓和,凹入的棱线,倾斜较陡,等高线表示凸出的棱线,离河岸稍远处向下弯入,反之,表示凹入的山棱,接近河岸向下弯出 十一、悬崖:为一高峻而近於垂直的岩石面,多由侵蚀和断层两大作用所形成;内陆及海岸皆有,等高线表示壁立处,可以有许多等高线重合一起,但也有以特殊符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