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画面编辑中的节奏处理93335影视节奏是叙事性内在节奏和造型性外在节奏的统一内在节奏体现为叙述的观念和结构,决定着作品的整体风格,因此要把握好内在的节奏基调,在此基础上安排好内在节奏变化的轻重缓急 节奏需要通过外在的造型手段来体现,要掌握主体运动、摄像机运动、声音变化、镜头景别方式,光影色彩变化等因素,特别是镜头蒙太奇,对节奏的影响 "动静相生"是把握节奏的基本原理,节奏的变化方式可归为渐变和突变这两种基本方式 节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我们总是不断地听到创作者在谈论节奏、评论者在谈论节奏、观众在谈论节奏,节奏就象是无形的弹力线,时松时紧地串联着屏幕内容,也时松时紧地维系在观众观看的情绪上控制好节奏张力以有效影响观众视觉--心理感受,是电视创作中的重要问题,节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后期剪辑来实现的这一章中,我们来研究电视中的节奏在怎样起作用的? 第一节 叙事性节奏中的统一与变化 这是很早以前听说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一位剪辑师和他的助手接到一堆关于《大鹅湖》中王子和奥杰塔双人舞的素材,助手初编,把素材中的全、中、近、特镜头都用上了,景别变化很大,但是,导演看后摇头剪辑师再编,舍弃了绝大部分素材,只选中了一个长镜头,这个镜头内部结构有远近的变化,有上下左右的跟摇,导演满意了。
又一次,他们接到一堆京剧武打的素材,助手初编,吸取了上次教训,选用了一全景,镜头内部跌宕有致,一贯到底,但是,导演看后又摇头剪辑师再编,几乎利用了全部的素材,全、中、近、特各种镜头都有,有一个镜头一剪三用,导演看了高兴了 这个故事至少让初学者记住了这么一点:镜头剪辑是要考虑叙述内容的情绪基调的,不能为内容服务的剪辑,即使镜头剪接得再流畅,也是无意义的 从节奏角度来考虑,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节奏效果来自于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形式上的变化受制于内在发展的基调 在《天鹅湖》中,整个情绪基调应该是抒情、恬静的,适合于慢节奏,过多的分切、大幅度的景别变化,破坏了内容原来的情绪和流畅的运动感;而武打场面的剪辑恰恰要求体现出激烈热闹的情绪气氛,是快节奏的,快速多变的切换才能符合这种节奏的效果,也才能满足观众观看武打场面时的情绪和心理需求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很多时候,制作者往往关注镜头切换所创造的可感知的节奏效果,而忽略了内在叙述性节奏的存在 如果把由镜头切换等电视表现手段所形成的节奏视为是造型性的外部节奏,那么在电视片中,还存在着由作品内容所决定的内部节奏,也就是叙述性节奏。
一、叙述性节奏的安排依据 二、叙述性节奏的统一性与变化性 一、叙述性节奏的安排依据 所谓叙述性节奏就是指电视片中事件、情节或内容情绪发展的强度和速度,它展示着整个节目的快慢缓急的进展过程,是隐藏于可感受到的外部运动之中的内在运动的节奏因素 叙述性节奏的安排首先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是以客观事物本身发展变化速度为依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周围事物和自身运动的节奏是有着深切体会的,如葬礼永远带给人们沉重、忧伤的感觉,人们的动作是迟缓的,丧礼音乐旋律是低缓的,在影视节奏上也应是缓慢的,如果表现成强动态性的快节奏,显然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相反,婚礼则可以是庄重神圣的慢节奏,也可以是轻快热闹的快节奏、强动态,因为现实中人们在婚礼上的情绪体验也是多样化的 但是,叙述性节奏有又不是简单记录事物本身的节奏速度的,因为客观事物的心理节奏是不变的,而人们观察事物的心理节奏则依据不同情境而改变的比如说,忙碌的时候,我们会羡慕简单生活的宁静和谐,而清闲的时候,生活的简单又会令人感到乏味无聊,日复一日,却因不同的心境而感受不同,生活的节奏就在这两种状态中摇摆 影视叙述性节奏的安排正是以人们的这种心理可变性为存在基础的,一方面力求通过事件发展、内容陈述上的详略轻重的变化,创造张弛相生的节奏,另一方面,在节奏的确立上又融汇了创作者结合现实生活体验所赋予的情绪。
比如,关于清晨,既可以通过空无一人的草坪、清亮的鸟鸣、远景中的日出、晨曦中的湖水等镜头,来表现清晨的清新,确立轻松的节奏,也可以用晨曦中已经走出家门的上班族、汽车的声音、大街上的花花绿绿的招牌等,来反映清晨的忙碌,节奏也是逐渐紧张的所以,同一内容可能有不同的节奏效果,不同的节奏效果又对观众产生不同的情绪影响,编辑任务之一在于根据节目内在的表达规律,作出最足以感染观众、引发观众情绪共鸣的节奏安排 电视节目大多是通过不完整的事件片断组合,向人们展现一个主题,即使是在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也是和生活同步的,所有的变化、情节都隐藏于日复一日的真实时间流程里,隐藏于跟踪拍摄的大量素材中,把这个主题或者这个故事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紧凑有力的整体贯穿线,就是叙述性节奏因素,因此,对叙述性节奏的把握实质上就是对作品总体叙述的快慢缓急的安排,它包括两方面内容:节奏基调的把握和节奏曲线的设计 二、叙述性节奏的统一性与变化性 在安排作品总体叙述的快慢缓急的节奏曲线之前,先需要确立叙述节奏的基调 所谓节奏基调,就是电视作品主线节奏的叙述情绪一般来说,任何一部作品都应该有一个节奏基调,主线节奏统一于基调上,这是构建统一的作品风格的重要方面。
在一个节目或者一个大的主题段落编辑中,剪辑者应该考虑:它的节奏基调是什么? 节奏基调的把握,需要基于两方面的因素:内容因素和情绪因素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内容性质决定节奏基调的基础,而创作者所赋予的情绪性质则是影响节奏基调的主观因素,它使内容的性质以一定的风格和意境表现出来 例如,《百年中国》是历史性文献纪录片,需要反映历史的厚重感和文献的科学性,作品的基础素材是珍贵的影像资料和历史照片,因此,整部系列片365集的总体节奏基调都是深沉的、舒缓的,表现出对历史的追忆和思考,即使是在现实时空拍摄的历史场景,也是以静态的空镜为主;而反映现实中国变化的同样具有文献价值的纪录片,诸如《广东行》,其节奏基调则是明快的、动态的,通过大量现场纪实段落和大信息量的镜头组合,既契合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变化节奏,也适合了反映了创作者记录当代生活的热情 确立恰当的节奏基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是节目的风格得以体现的重要方面比如,纪录片《阴阳》平静地记录了宁夏缺水山村里一位风水先生的生活状态及其环境,编导以最冷静地记录、最贴近地还原生活面貌为审美追求在前期拍摄中,创作者用了将近1年半的时间跟拍,而且,为了表现与当地农民生活环境相吻合的"不动感",90%以上的镜头全是在三脚架上拍摄的;在后期剪辑时,编导为全片确立的剪辑基调是:完全遵循对当地生活节奏的感觉--"不动",因为他感到在那里,没有车辆,树也不动,牲口也老趴在原地,这样的剪辑基调是他所追求的记录风格相一致的,也是实现这种风格的基础,所以,在全片的剪辑过程中,编导没有刻意寻找长短相间的节奏感,所选用的镜头基本都比较长,最长的镜头用在了开场,有2分多钟。
同样,另一部纪录片《英和白》也是几乎都是以固定镜头的冷静观看的方式展开的,但是,与前片所不同的是,该片在记录真实生活的同时也力求体现生活哲理的思考,全片的剪辑基调是从容而紧凑,景别、角度变化相对比较丰富 节奏基调的统一性并不等同于没有变化的单一性没有变化的节奏会使视觉效果变得沉闷,长时间持续的相同内容令人感到乏味,而变化起伏的节奏可以带动观众情绪的变化起伏,使之保持有效的关注度 有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在叙述性的表现中,"表现时刻流"的持续时间长度是2至3分钟,超出这个长度,观众就会渴望屏幕作出反映,所谓表现时刻流是指银屏幕上一系列具有流动感和表现力的瞬间因此,有效利用内容提供的节奏因素,巧妙安排好节奏的发展变化,是满足观欣赏心理的必然要求 这种变化是通过代表节奏基调的主线节奏和代表变化的副线节奏的穿插搭配来实现的即有吸引力的节奏线不是毫无变化的直线,而是上下起伏的曲线在节奏曲线的设计上,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事实身的因素,二是结构变化的因素 事实本身的因素是指构成事实发展的不同内容具有不同的情绪性质,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节奏感受比如,草原牧场风景优美,这是抒情的慢节奏;草原的夜景悄无一人,是宁静的慢节奏;草原夜晚载歌载舞,是欢快的快节奏;在草原上悠闲地放马,是慢节奏;你追我逐的套马比赛,是紧张的快节奏。
在编辑这些素材的时候,要考虑其不同的节奏性质,然后,结构节目和安排镜头次序时,做出快慢缓急、动静相宜的合理配置,因为单一节奏持续时间过长会造成观众的疲劳感,通过节奏结构的有所变化可以起到调节作用 以表现风光优美人迹稀少的草原见闻为例,这样的电视片一般是以抒情的节奏进行的,但是,如果持续这样的节奏,会令人疲劳,因此,需要有意在其中安排一些小高潮造成跌宕,这些小高潮即可以是有矛盾冲突的情节或事件,也可以是动作性强的段落,或者是利用人物的同期声,等等,比如,开场是草原牧场优美的风光,(宁静的慢节奏);蛇突然出现,向马进攻,两者相斗(紧张的高潮);马终于踩死了蛇,草原又归于宁静,牧民在悠闲地放马(舒缓的慢节奏);此时,草原另一角的牧民却开始了套马游戏,你追我逐,欢笑声洋溢在草原上(激烈的快节奏);入夜,静谧的草原夜色抒情的慢节奏)显然,蛇马相斗、套马游戏不仅展示了草原生活实景,而且,从结构安排上造成了张弛有致的节奏效果,不时地调节着观众的心理情绪第二节 处理节奏变化的手段 叙述性节奏只是提供了电视片所表现内容的内在运动的节奏因素,尽管电视内容本身具有着不同的节奏性质,结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确立了节奏的效果,但是,最终要使这些节奏因素被感知,还需要借助作为造型手段的外部运动,并且使内外运动相协调,从而才能产生最有效的效果。
比如,有这么一组画面:"古道、西风、瘦马",联系上下诗句,它反映的是悲凉孤寂的气氛,节奏应该是缓慢的,一般可以用大全景或慢拉加叠化的方式来表示;但是,如果它脱离了原有语境,用连续快速的推镜头或者晃动镜头、局部特写的快节奏组合,则可能呈现出武侠片式恍惚阴森的效果同样的画面,由于运动速度、剪辑速度、景别表现等造型手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节奏、气氛 那么,在后期剪辑中,除了内容之外,究竟有那些元素影响到节奏的变化? 一、 节奏与造型手段 二、 节奏与动静关系 一、 节奏与造型手段 节奏要成为人们可直接感受的形态,需要借助造型的手段,由外部造型手段形成的节奏被称为是外部节奏或造型性节奏一般来说,多种造型手段都能为节奏的形成服务,比如,运动摄影、光影变化、拍摄角度、主体运动、声音变换、画面组接等,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作用,构成了外部节奏 1、 运动主体对节奏的影响 2、 摄像机运动对节奏的影响 3、 景别对节奏的影响 4、 色彩和光影变化对节奏影响 5、 声音对节奏的影响 6、蒙太奇节奏--剪辑节奏 (参见《维和部队形象广告片》)1、 运动主体对节奏的影响 主体运动速度、方向、幅度会对视觉节奏产生明显的影响。
主体运动快,节奏快,主体运动慢,节奏感慢;在主体动作中"动接动",节奏加快,在动作暂停处"静接静",节奏放慢;同向主体动作的顺势而接,节奏相对流畅、平稳,反向主体动作交错连接,节奏变得活跃、视觉跳动2、 摄像机运动对节奏的影响 摄像机的运动速度的快慢方向同样与主体运动一样,通过可以速度方向的改变来产生不同的节奏感受,而且,运动摄影能够给予静态物体以运动的效果,产生出节奏的变化比如,有这么一段镜头,拍摄的对象是一条路,几块路牌,但是在摄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