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7.50KB
约77页
文档ID:539589045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_第1页
1/77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课件:教材编著: 尚 刚 课件制作: 尚刚 韩倩序言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其特点一、性质与分类 * 古代工艺美术定义:含有艺术价值的手工制品生产形态,等同手工业,文化形态,属造型艺术* 讲授时段:自远古至1911年(原始社会~清亡)* 起源:后起词,历史不足百年;涵盖门类广,历史早(8000年前);与原始美术比较,原始工艺美术更成熟分类和主体:* 分类(按材质):织物(丝棉毛麻)、陶瓷、玉石、金属(金银铜)、漆木、杂(竹牙角玻璃) * 主体:日用品为主,也含欣赏品日用和欣赏无断然界线 二、适用的原则* 造型、装饰体现适用(功能)造型与适用:联系密切* 装饰与适用:联系稍弱,仍常表现明确日用器皿装饰:立体→平面 * 造型装饰评价标准¡ª¡ª美观适用统一一般尺度:不妨于用;更高标准:有助于用三、材料与技术的制约材料的制约ª* 材料与造型金属、漆木:可方可圆,大小皆宜 陶瓷:圆,尺度适中——粘土特性材料与装饰* 主料:青花图案发色 氧化钴成分 技术的制约* 材料借助技术,技术引出差异四、造型、装饰与其主导 造型装饰演进的差异* 造型较稳定(变化慢):使用联系生活方式* 装饰较活跃(变化快):欣赏联系审美观念 碗的相似造型和不同装饰材质与造型装饰ª* 材质的低贱仿高贵金银器:总为漆木、陶瓷取法 丝绸:装饰影响最大 * 反例高档模仿低档:较少玉器:等级最高,影响不大——材料珍稀且易损坏五、认识功能与审美意义认识功能¡ª¡ª* 制作宗旨:官府 民间¡ª¡ª迎合主顾* 使用对象:特定阶层——共性* 认识功能:最能反映审美时尚* 不及纯艺术震撼感人* 生活中无法回避* 造型装饰:不断提供形式语言* 审美意义:方式——潜移默化 功效——培养审美意识 左右审美判断 六、生产格局与时代主流生产格局:官府、民间时代主流:* 官府:时代主导工艺美术体现等级:材质、品种、图案、配色 官府设计统一,风貌类同* 民间:仿效官府艺术追求趋同,违制僭越 例外:民间高 (始于宋,盛于明清)生产中心:* 多数:城市及周边作坊集中,能工巧匠荟萃 商业发达:销售,竞争刺激创新* 例外陶瓷:就地取材、破坏环境 宫廷窑场:规模小,数量极少七、基本风貌与文明价值基本风貌:* 宋以来,含蓄优雅常最受推重* 装饰大抵神重于形* 体现:文人士子物品 若干宫廷器用* 独有艺术特色文明价值:* 发明丝绸、瓷器,水平高跻世界顶峰 2、独有文化、艺术特色* 唯一有连续性传统的工艺美术域外:历史更久、也曾辉煌,但传统中断中国:虽经冲击,兼收并蓄,绵延相继,自成体系八、讨论的核心与断代的利弊 讨论核心:出土物断代利弊:* 缺憾:艺术变化与朝代更迭总不同步* 坚持断代缘由:1、王朝更迭总导引政治、经济、文化等变迁 2、工艺美术风貌演进受上述因素影响3、变化由微而著,根由是新王朝建立 4、工艺美术史理当做出充分的文化解说第一章 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1世纪第一节 绪言一、工艺美术的起源* 艺术起源劳动说、娱乐说、巫术说、图腾说 观念、方法不同导致联想、推测不同 * 工艺美术萌芽旧石器时代晚期(1万8千年前):旧石器:渐趋规整、细小、对称 饰品:ª鱼、兽牙、骨饰品,石珠、石坠,染色 新石器时代(8000年前始):工艺美术法则萌生:质感、触感、比例、对称品种:陶器、玉器、纺织品、牙骨器、漆器 二、时代与工艺美术* 时代背景 旧石器时代:渔猎采集,生活艰难,环境恶劣,居无定所 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发展,居所稳定 中期:社会分工渐明确,手工业渐独立 晚期:贫富分化,社会结构变化* 工艺美术内涵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功利目的(更重要):自然崇拜、图腾信仰第二节 陶器一、引言* 陶器定义 粘土制坯,800℃~1000℃以上高温烧成* 分布 发现七八千处:黄河、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东北* 分类 按坯体呈色:红(彩陶多为泥质红陶 )、灰、黑、白 重点:彩陶(装饰)、黑陶(造型)二、材料与制作* 材料特性:粘土的可塑性、收缩性 * 制作: 制坯:捏塑、泥条盘筑、轮制(陶车、慢轮、快轮) 修整:打磨,令坯致密,吸水率低,器表平整光亮 装饰:陶衣、彩绘、剔刻、镂空、拍印、堆加 焙烧:平地堆烧:窑炉 空气供应与呈色:红陶(氧化),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灰陶(还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 三、彩陶* 定义: 绘画图案于坯体,而后焙烧(区别于彩绘陶) 多属泥质红陶* 起源与兴盛: 公元前6000~5000年出现于黄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中期最盛* 分布 各重要江河流域1、仰韶文化彩陶* 命名:1921首先于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声名赫赫* 分布:以陕豫为中心,也发现在与之相邻的冀、晋、蒙、肃、鄂等省区的部分地域 * 陶器:砂质和泥质的红陶为主* 制坯:多捏塑、泥条盘筑法成形,有些采用慢轮修整* 主流:彩陶,器物多为泥质钵、盆、盂* 色彩:红、黑、白为主,常画在细泥陶衣上* 题材:主要为抽象几何形,有少量的写实动物* 典型类型2、马家窑文化彩陶* 命名:1924年,甘肃临洮马家窑村* 分布:甘肃中部、青海东北部及四川北部、宁夏东南部* 时代:约从公元前3000年延续到公元前1900年* 陶器:砂质、泥质红陶,泥质灰陶。

彩陶多,艺术顶峰* 器形:盆、钵、壶、瓮、罐、瓶* 色彩:黑彩或黑红兼施,绘制于橙黄或红底上* 题材:几何形为主,动物、人物为辅* 风格:行笔流畅,装饰繁满3、其他文化的彩陶与彩绘陶* 大汶口文化 * 彩绘陶* 定义:先焙烧,后画图案(易磨损 )* 起源:公元前5000年左右(河姆渡)* 分布: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黄河中下游:甘肃秦安大地湾四期 、大汶口文化、山西襄汾陶寺中原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晚期 四、黑陶及白陶* 黑陶,内外皆黑或灰陶、红陶施黑陶衣(黑皮陶、黑衣陶)* 著名文化* 河姆渡文化 五、艺术与适用* 造型与适用 圆形器皿居多:钵、碗、盆、罐、壶、瓶 使用:无棱角,不宜碰伤;承压大,耐用 生产:变形难察觉;节省材料 * 尺度与适用 口径 盆,30-40cm,小于肩宽,端持省力 碗,12-20cm,方便端执,盛物重量适宜 口径、足径、高之比值大体2:1:1,近今日 * 图案趋抽象* 装饰部位 装饰位置:起居方式:置于地面:无论立、蹲、坐,装饰在视线最集中处 不同视角图案不同 :立体设计 第三节 玉器一、引言* 分类:饰品、祭器、观赏品、器皿,工具、武器等* 出现与繁盛: 旧石器时代:最早:周口店,水晶旧石器(60万年前) 稍晚:玛瑙、玉髓、透闪石、蛇纹石等工具 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大批制作,就地取材(矿物属性不同) 6000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和田玉) * 分布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地区:东北、华北、华中、江浙、华南、青藏、西北、台湾 文化:红山、仰韶、大汶口、龙山、齐家、北阴阳营、大溪、屈家岭、石峡、河姆渡、妈家浜、崧泽、良渚等* 受新石器影响:制作:注重选材,工艺(钻孔、打磨)造型:斧、铲、锛等生产工具* 独立品格 饰物、礼器,碾琢花纹二、材料与制作材料:现代矿物学:由坚硬的角闪石族或辉石族矿物组成古代:美石(也含玛瑙、水晶、青金石、玉髓等),佳品¡ª¡ª质温润、音清扬 主要玉材:制作:* 材料特性:坚硬,玉雕(形象,非工艺)* 制作方法: 磨光、钻孔:简单器形¡ª¡ª治石工具 碾琢:复杂器形、纤细花纹¡ª¡ª治玉工具 砣具(新石器中晚期) 砣具:以旋转的工具带动蘸水的金刚砂(解玉砂)。

旋转:早期,拉弦,唐以后脚踏三、红山文化玉器* 地域: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 年代:约公元前4000年到前3000年上下* 命名:1935年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 1954年定名* 研究:20世纪70年代始,逐渐展开* 材料:多属透闪石软玉,当产在辽宁岫岩* 器形:龙、鹰、鸟、龟、蝉、鱼、猪头等动物,马蹄形器、玦形器、丫形器、勾形器、勾云形器、环、璧、双连璧、三联璧等* 特点:常带透孔,以供佩戴器表常光素,偶以线纹表现细部风格刚健质朴四、良渚文化玉器* 地域:太湖地区,南到钱塘江,北至常州一带,量大质精* 时代:约公元前3300~前2200年* 命名: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发现* 材料:鸡骨白、淡绿、暗绿、米黄等色的透闪石及阳起石、蛇纹石* 器形:钺、琮、琮形管、璧、环、璜、纺轮、半圆形饰、串饰、冠形饰、牌饰、坠饰、项 饰、三叉形器、锥形器、镯、蛙、鱼、蝉、鸟等* 特点:纹饰精美,神人兽面纹琮、璧多,祭祀、殓葬 山东龙山文化玉器第四节 结语一、启示功能和美观的统一:* 装饰:往往为图腾、神徽,具佑护意义* 造型:耳、钮、流、执丰富视觉,更方便使用* 磨光:增添美感,手感舒适 技术对艺术的制约:* 陶器制坯与造型:捏塑:小型器物,造型不规整 泥条盘筑:较大器物,多胎壁较厚 轮制:规整。

慢轮、快轮:形式法则的创造: * 对称、均衡、对比:陶器、新石器、玉器 * 反复、间隔、双关:彩陶 * 立体设计:彩陶 * 构图方式:单独、散点、适合、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经济原则的发明:* 彩陶装饰部位: 易于观赏处装饰,难以观赏处无纹二、影响* 承袭:造型(琮、璧)、纹样(兽面纹)* 发明:丝绸、陶瓷,泽被后世,意义巨大* 外销的文明意义:传布中华文明 影响异域艺术* 世界影响:* 长期制造丝绸、瓷器唯一国度* 长期是域外同类制品(布、陶)典范* 中国丝绸、陶瓷的文化意义* 物质:* 丝绸:理想服用面料,图案主宰装饰潮流* 陶瓷:应用最多容器* 精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