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如书·瘦西湖瘦西湖风景区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光临古城扬州,游览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今天我们游览的这条黄金水道又称作“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览线”,登舟的位置是御码头,也是当年乾隆皇帝游览瘦西湖上下龙舟的地方六米宽的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第一次到扬州,石碑上“御马头”的“马”没有“石”字旁,“石”字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加上去的又因:为了表示皇上的集权,普天之内皆黄土,皇上的马岂能被石拴住呢,所以皇上用马是从不栓的,都有人牵着,所以才去掉了石旁提起扬州,各位自然会联想到“碧水涟漪,绿扬绕郭”,这里有着“山水环绕,仪态万方”的湖上胜境世界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这样说过:“泛舟湖上,为居民游览之良方”扬州园林始于汉唐,成于元明,盛于清唐代诗人姚合形容扬州是:“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荡舟游览自然就成了扬州的一大特色在扬州,如今还流传着“扬州景色秀,妙在水上游,不作水上游,不算到扬州”的说法扬州的乾隆水上游览线共十里波光,二十四景,集中了十余家园亭,她就象一条曲折逶迤的绿色飘带,将珍珠般闪光的景点窜联起来,展现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清代乾隆年间,随着商业、手工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扬州的经济极为繁荣,加之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促使扬州的繁华达到了鼎盛,而扬州的地方官员发现,圣上之乐在于山水之间,于是大肆献媚,不惜挥洒万金,集天下名师巧匠,大兴土木,依湖而建,临水而筑,沿瘦西湖两岸建起了一座座美丽别致的园林。
这些建筑,因地制宜,构思巧妙,互相衬托,彼此借景,既有着南方的秀美,又兼具了北方的雄伟,形成了独特的湖上园林风光乾隆水上游览线地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内,起点便是我们登舟的御码头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出资所建,中间竖立的御码头石碑则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这里曾是乾隆南巡时的行宫和御花园旧址,现在是扬州佛教博物馆——天宁寺,当年曹寅在此刊刻了著名的《全唐诗》和《佩文韵府》两座幽静典雅的宾馆——西园大酒店和扬州宾馆,则坐落在一片低平的河谷上,与周围优美的环境浑然一体前面进入我们眼帘的是冶春园冶春园是游人在春暖花开之际踏青赏景的好去处大散文家朱自清在《扬州的夏日》里对这一带风光作了这样的描述:“北门一带,叫作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说着·······”冶春园最具特色的要数水榭了,水榭在北岸河水转弯处的地方,分为两组,东榭为草庐水绘阁,取自明末如皋名士冒辟疆“水绘园”之称;西榭为香影廊,取意清代诗人王渔洋“衣香人影太匆匆”中的“香影”二字,两榭之间有曲廊相连接,可谓是“以水取胜,动中取静,静而不寂之地”。
扬州人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习俗,冶春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馆,游人至此品香茗,尝细点,或凭窗远眺,或与知己好友举棋对弈,实在是心旷神怡、悠闲自得的享受游船经过问月桥,就来到了绿杨村绿杨村旧名“绿扬城郭”,过去沿堤花木极多,树梢上有长竿高悬白旗,上面写着“绿杨村”三个红色大字,故有“白旗红字绿杨村”之说扬州古时有“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说法,历史上这里的居民也多以种花为业,家家编竹为篱,种植四时盆景花木,养殖各种花鸟鱼虫如今,这里成了闻名海内的花鸟鱼虫市场,扬州本地人也喜欢闲时来此,购买各种花卉、金鱼、宠物等船行这里,大家可能注意到我们的游船一直在狭窄的河道中行走,这正是乾隆水上游览线的第一大特色,即小中见大现在我们的船已到了卷石洞天景点,它是清二十四景之一,也是这边第一个可登岸的景点,门厅上悬挂着书法家舒同手书的“卷石洞天”四字,此处“卷石”通“拳石”,即石小如拳,“洞天”是指神仙居住之地,卷石洞天也就是指用拳头大小的石头堆成神仙居住的洞府,由此可见扬州叠石艺术非同一般了扬州以园亭胜”,而园亭又以“叠石”胜,卷石洞天早在清代就被誉为“郊外假山,是为第一”此景由东部的水庭、中部的山庭和东北部的平庭三部分组成,卷石洞天的特点在于“卷石”和“洞天”,设计师十分注重湖石假山形态的浑圆,勾勒出连绵的云态。
整座假山上实下虚,上明下暗,上散下整,力求凸现卷云飘逸轻盈与浑厚深远的层次,若穿行其中,可领略到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水中有洞,水中有天的洞天福地圣景在前面的这座岛,形似琵琶,俗称琵琶岛岛上有夕阳红半楼,每到傍晚时分,夕阳落山,西山红日半沉,余晕如金,极为迷人过了琵琶岛,接着就来到西园曲水了曲水”是取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行曲水以流殇”之意,这是古代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文人将酒杯放入水中,让其顺流而淌,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喝酒赋诗,在园林中赏景、饮酒、赋诗备受文人钟爱该园因在卷石洞天以西,所以称为“西园曲水”在这个景区的湖水转弯处,沿水路有明清两代的建筑妙远堂、薛萝水榭、濯清堂、浣香榭长廊也是西园曲水的一大特色,水曲廊随,起伏跌宕,长廊周围遍布着扬派盆景盆景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历史上我国盆景有传统的五大流派,即扬派、苏派、川派、海派、岭南派扬派盆景主要包括树桩盆景、水石盆景、水旱盆景三大类树桩盆景的古韵、水石盆景的清秀、水旱盆景的诗情画意,都集于一园,荟于一处,叫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此当中最具特色的还是树桩盆景,它主要取材于松、柏、榆、杨,讲究剪扎兼备,以扎为主,以剪为辅,突出片片如云、一寸三弯、枝无寸直的特色。
扬派盆景的制作讲究借鉴国画和古诗的意境,做到盆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中有诗,诗中有画陈毅元帅曾评价盆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艺雕”游完西园曲水这段水线,大家领略到瘦西湖水的曲折多变,这正是乾隆水上游览的第二个特色船过了西园曲水,我们看到的这座三孔拱桥便是著名的大虹桥,它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因围以红栏,故名红桥,清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取彩虹卧波之意,改红色的“红”为彩虹的“虹”它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虹桥揽胜”,亦名“红桥修契”修契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最初在每年阴历三月上旬到水边,用香熏草沐浴,以消除不详后来时间固定在三月初三,此时正直春暖花开,游人可游春赏景刚开始,人们常仿效王羲之修契兰亭,后来逐渐成为文酒之会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和诗文,最盛时多达七千余人,编得诗文三百余卷,在众多的名篇佳作中,尤以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王渔洋任扬州司理时,留下的“虹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最为出名,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大虹桥 过了大虹桥,我们便进入了整条水线最精华的部分远处湖山如带,汀屿巧布,桃红柳绿,画舫笙歌,更可见小金山的风亭,隐隐约约,似在招引游人步入圣境。
《扬州梦香词》说得好:“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系兰桡”瘦西湖风景作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及中国著名的湖上园林,她历史悠久,文化与自然交融,婉约与豪放兼蓄在国内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异的风采园林之胜甲于天下”,瘦西湖堪称最为典型的代表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有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约的丰姿,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她在历史上原是扬州的一条护城河,原名保障河,最早见于史书记载是南北朝的《宋书》,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到了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来到扬州,在饱览了保障河的美景后,和杭州的西湖作比较,写了一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也就是说,扬州这个城市和杭州一样,历史上都是一个消费城市,俗称销金锅子,自古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但扬州的保障河和杭州的西湖相比是瘦而狭长,所以瘦西湖一个瘦字传神地刻画出瘦西湖的特点,从此,瘦西湖之名逐渐著录于书中,通行于世,流传至今2000年,市政府投资1.97亿元,引邵泊湖水,完成了瘦西湖水环境整治工程,明显地改善了水质清代的康乾盛世,扬州的经济再度兴起,尤为典型的是盐业,扬州依靠运河的交通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盐业集散地。
历史记载,扬州的官方盐税,曾高达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这已引起了皇室的高度重视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昌盛,著名的“扬州八怪”便是形成于这一时期乾隆年间扬州的人口多达50万,是当时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位居第六,其规模和繁华,自然可想而知乾隆皇帝也是六次南巡,必到扬州,从而推动了扬州园林空前发展,星罗棋布,形成了著名的湖上园林盛境清代著名的园林大家朱江在《扬州园林品赏录》中写道: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乾隆登舟前往蜀冈平山堂,这期间的水路行程便是保障湖,这自然引起扬州盐商的重视,便投其所好,在沿河两岸挥洒万金,争地购园,逐渐形成了湖上园林景观,这便是今天瘦西湖的一个雏形了瘦西湖以瘦见长,全长约十华里,所谓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就是形容这十华里水路的秀丽风光过虹桥,西边水岸上的一组建筑群是瘦西湖风景区的南大门,“瘦西湖”匾额由扬州著名教授孙龙父题写,对联“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问平泉草木;湖山信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出于女书法家李圣和之手李逸休撰,其女李圣和书)“长堤垂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现在我们所看的便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长堤春柳”了,堤长六百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
每当烟花三月之际,春风轻起,柳絮飞舞,深黄浅白,浓翠淡绿,柳丝婀娜起舞,桃花艳丽缤纷,所以李白在诗中写到: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的含义是:层层柳浪似烟,飘飘柳丝如雨,纷飞柳絮像花,所以,烟花专指柳树)扬州宜杨,现在的瘦西湖更是以柳著称,古人云:“多情最是扬州柳”,“绿杨城郭是扬州”!柳树也是扬州的市树,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到扬州来,开挖古运河,河道开挖好了之后,有人建议在河的两岸种植柳树,一方面可以蔗荫,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堤坝,因此,隋炀帝亲手种了第一棵柳树,并赐姓为杨,“杨柳”这个词也就是从这里来的柳占三春色,荷香四座风”,到了夏季,瘦西湖上有一道美丽的风景,便是湖心的“荷蒲熏风”作为清二十四景之一,它的园主为乾隆年间扬州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此人富可敌国,皇帝曾两次临幸他的园宅,见其喜种荷花,故赐名“静香园”此地前湖后浦,湖种红荷花,浦种白荷花现在这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池,池中有花”,池中栽种的是扬州荷花名品——广陵红荷花自古是君子之花,“迎骄阳不惧,出淤泥不染”,烈日之下“映日荷花别样红”,月下却是“淡远似秋菊,清韵若寒梅”荷塘中阔大的荷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静立在湖面上,如朵朵艳丽的出水芙蓉簇立在荷叶中间,倘若在夏夜泛舟至此,您不仅有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佳境的体验,更会走进“人花相亲,心物相通”的飘渺境界了。
如今,“荷浦熏风”岛也是瘦西湖的生态岛,在这里栖息了众多的野生候鸟——白鹭,或在天空翱翔,或在水边散步,悠然自在,构成了瘦西湖上一道独特的生态景观近年来,随着扬州城市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文化内涵看古城街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景区,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的新格局在2004年,扬州被评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成为全国第九个、江苏唯一获得这个称号的城市,这与扬州有良好的人文氛围、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意识是分不开的漫步到长堤的尽头,眼前出现了一座园中园——徐园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讲究隐秀含蓄,认为一览无余的风景不空灵,没有韵味所以,徐园在造园中采用了障景手法,它如同一道屏障一样挡住游人的视线,“犹抱琵琶半遮面”,欲扬先抑,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徐园,是1915年建于清代桃花坞的旧址,为祠祀军阀宝山而建,是一座祠堂徐宝山,镇江丹徒人,早年以贩卖私盐为业,后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接着又投靠了袁世凯,最后死于上海都督陈其美的花瓶炸弹,他是一位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诸位请看,门额上有“徐园”二字,“徐”为行楷,“园”为草书,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