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青年美术:误读“强悍的美丽”.doc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51KB
约7页
文档ID:539476115
青年美术:误读“强悍的美丽”.doc_第1页
1/7

青年美术:误读“强悍的美丽” 本报首席记者 王磊 熟练的美术技巧,对经典和大师的敬畏,加上年轻人的小资情调,这样的混合,将原本应该最有活力的“当代艺术”,变成了徒有其表的“强悍的美丽”? 正在举行的“2011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汇聚了全国青年艺术工作者的作品42件获奖作品,以及其他入围作品,分别在上海美术馆,以及刘海粟美术馆、明园文化艺术中心展出年轻人用画笔雕刀、胶水剪刀、鼠标键盘创作的作品,成为检验未来艺术家的最好样本而检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从1999年至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已经举办七届,特等奖始终“空缺”主办方称,“我们要坚持这个艺术标杆,宁缺勿滥”这个当初希望给艺术新锐甚至艺术另类以肯定和正名的特等奖,以“空缺”姿态期待青年美术在解读经典、模仿克隆、强调材料和技术的氛围中,迎来新的转折 面对青年美术的整体状态,有必要追问,是什么使得理想中各类青年美术盛会的“视觉饕餮”,变成了有些疲惫的“到点吃饭”? ——编者 追问1尊重解读经典,唯有模仿和克隆? ▲重复权威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但是模仿克隆名家成熟的艺术样式,再满怀“敬畏”地解读一番,年轻人如此重复权威,刻板的几乎令人怀疑能跳出“啃老”的围城。

在这样的围城里,青年人的成长曲线会不会从螺旋上升变成“螺旋封闭”? 一等奖作品之一油画《解读·梵高的麦田之二》的画幅为130厘米×170厘米,相比梵高1889年原作《麦田》73厘米×92厘米,画幅超过3倍解读版”将梵高原著中抽象的麦浪、山坡和天空,还原为类似纺织材料的质感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绸缎版麦田” “解读”一词成为这幅一等奖作品名称的一部分,也是时下青年美术作品,最时髦的话题之一尽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放大原著、具象化素材的解读,免不了让人产生“克隆变异”的感觉 设想一下当年潦倒的梵高,猫着腰爬下他赊账租住的低矮的阁楼,一个人背着画布油彩,跑到村子后面的麦田中,听着麦浪声声,面对自然作画的场景现在的青年人,特别是学院派的创作环境,一面过于嘈杂,一面又“优越致死”事实上,梵高的坟墓就在他钟爱的麦田旁尽管身后名声大噪,他坟墓的样式也至今几乎没有改变,尤其是墓碑依旧朴素得如同一块干净的画布,淡淡地写着:“这里长眠着文森特·梵高”不难想象,梵高几乎是用生命创作的《麦田》,很难用技法和风格的变化去做“重塑”式的现代解读,也无需用各种放大去表现后人的所谓“敬畏”。

“如果年轻人能够向优秀的艺术家学习,并且表现得很不错,可以得到认可;如果画面中有明显的个人追求,而且趣味点不差的话,也可以得到肯定本届青年美展评委点评年轻人的创作风格时,用两个“如果”委婉地表示,青年美术整体上没有走出“重复权威”的圈子 重复权威同时会造成艺术思想的惰性,敬畏有时候甚至成为年轻人自我艺术思想突破的藩篱探索精神的缺失,最终会将熟练的技法引向“机械式”的复制评委会主席肖谷坦言,如今有60%的青年艺术家在艺术思想和创作能力方面都很不够许多作品呈现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艺术风格,甚至有的还能看出更早的“乡土艺术”的影子而重复权威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有评委表示,就连“70后”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式样的青春艺术,也成为一些并没有类似经历的“80后”作者,在创作中描摹反刍的对象 追问2类型转变的背后,存在利益诱惑? ▲几年前的青年美展上,国画曾一度式微,有人认为青年画不了,也不喜欢中国画不少艺术家还呼吁,希望年轻人重新爱上水墨今年的中国画却是大展中最齐整的门类相比之下,油画水平却差强人意国画和油画“一进一退”的背后,除了年轻人兴趣的转变,是否还存在利益诱因? 在“学生习作”贴上“徐悲鸿”标签,卖出7280万元的新闻成为“丑闻”之后,所有人都在反思利益对艺术或者艺术家的影响。

而“高价习作”的出现,也让圈里人开始讨论,年轻人的教学作品或者实验作品,是否也有名家作品类似的市场价值 青年美展中,国画和油画的“一进一退”,很容易让人想到如今拍卖市场上国画“牛市”对年轻人艺术样式和类型选择的影响不过,专家的意见却更多地认为,现在年轻人国画质量的上升,目前而言还比较“干净”,动力源自几年前弱势时期的积累 冷冻休克不意味着消亡,有时候反而是清醒的良方评委表示,无论何种体裁,既然是年轻人的画展,就一定要把年轻人的想象力和生动的一面表现出来同时年轻人在关注什么,对文化、社会、人生的内容的发掘,也同样重要而载体往往会成为年轻人艺术语言的一部分某些艺术类型呈现此消彼长的现象,折射出年轻人求新求变的个性,是青年美术值得肯定的一部分 但是,利益对青年艺术走向的影响,是年轻人无法绕开的问题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艺术产业”的出现,让很多人看到艺术其实也存在“利益链”,并且环环相扣,组织严密,极尽成熟比如海外的私人美术馆有董事会,业内还有策展人制度、画廊制度、经纪人制度有了这样的利益循环之后,艺术家很容易成为被产业捆绑的“工匠”,身不由己地被“标价”牵着走,无心顾及当初的梦想。

“我们现在做的这个展览,对于获奖的艺术家来说,只应该是简历中的一笔评委刘建华认为青年美展并不能成为获得商业肯定的“预科班”空缺的特等奖,更应该成为理想比利益更加珍贵的寓言知道自己的关注和表达,和为什么关注和表达,是青年美术不迷失自我的关键 追问3强悍的美丽,忽略了艺术的心灵? ▲现实生活本身富有戏剧性,充满矛盾和张力当装置、影像和电子作品,以极具冲击的表现力成为青年艺术的一部分时,很多年轻人认为找到了新的语言尽管,材料和形式的“复兴”,创造出的艺术有种“强悍的美丽”,但是现代画皮之下的青年艺术,核心价值又是什么? 很多人看到一等奖作品《上海私房》的第一印象是,这不就是个模型吗?看过说明观众才知道,这个作品创作了3年,其中的每块微缩砖头,都是作者亲手烧制在创作过程中,作为城市外来人口群租房的原型已经被拆除私房”作品中,微缩的糊窗户的报纸,总会让人想起,它们或许也曾在房客无聊时,提供过阅读的慰藉而那些松动的木头窗框,大概也曾在夏夜的微风中,用咯吱咯吱的响声,催着忙了一天的人们快快入眠作品中的故事,为这件看似“纯技术”的作品增色不少,也成为它胜出的关键 在现代美术的风潮下,技法甚至技术,常被“青年艺术家”用来标榜自我个性。

青年美术作品,给人的感觉不是“弄得真像,赛过实体”,就是“弄得什么也不像,实在看不懂”尽管如此,“像”和“不像”的作者,都能滔滔不绝讲述“现代艺术”的理论,并告诉你作品中运用了哪些几乎“工业化”的时尚技法缺乏捕捉现实,以及抽象话题的能力,让青年美术,忽视了艺术的实质是将对社会现象的感悟,通过个人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技法永远无法绕过心灵艺术作品比理论重要的多虽然很多年轻人习惯了用点评解释作品,或者用训导提升修养,但是正如英国画家培根所说,“我不相信人们能教会你技巧,它完全来自于你自己的神经系统真正的艺术,是你可以去感受的一种感动和情绪,而不是勉强同意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或许空缺了7届的特等奖,正在期待青年美术的整体转变转变的方向是更多个性,更少模仿;更多现实,更少小资;更多境界,更少技术在商业利益的诱惑面前,在校园书卷气的围城面前,青年美术必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不仅有强悍美丽的外壳,更要有柔软感人的内核! 一等奖《解读·梵高的麦田之二》(左图)长170厘米、高130厘米,相比梵高《麦田》原作(上图)长92厘米、高73厘米,篇幅超过3倍 放大、材质变换、从平面变立体,采用这些手段呈现的致敬、追忆、再现,是青年美术最热衷的话题之一。

其实经典的价值与“尺码”“素材”无关,无论是《麦田》还是《蒙娜丽莎》,超过百年历史的杰作,往往受限于当时条件,画幅不大颜料也并不精贵 在重复权威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年轻人自己的个性和表达,而非只在技法上“优越致死”唯有这样,才有不仅在实体上,而是在精神上,做到不成为“小一号”的作品 一等奖《上海私房》(左图) 周天应,雕塑 用模型还原了上海的一栋老房子从里到外,包括门窗围墙、家具陈设、厨房用具、水龙头、灯具等都一一按照老房子进行比例缩小 从绘制草图,到烧制砖块,3年的制作过程中,现实中的这幢老房子已经被拆除据说原型是一个群组房,里面住的是外来打工者而房子意味一天生活起点和终点 一等奖《美人计》(左下图) 徐国峰、康恺,综合材料 浓妆艳抹的“美人”头戴珠冠、身穿戏袍,却被鱼翅、动物内脏包围,“非常规”的组合,构成了视觉和想象力的强烈冲突 在观众驻足讨论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中,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境”,成为二度创作的最好载体当代青年美术需要话题承载力,更需要走进观众,检验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等奖《寂静的午后》(右图) 刘克功,油画。

逃离城市的主题,对于生长在城市里的一代而言,总有几分矫情 不过画中中年男子躺在湖边的山石上小憩,孩子蹲在一旁戏水,其乐融融的场景,总能在人心底找到一块空地“软着陆” 明园艺术教育奖《花样年华1》(左图) 齐雪松,油画 一边是拆一边是建一边是新一边是废对家园的和生活感情,渗透在砖石金属碎片之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