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专题【阅读习惯】1、分析文章题目:中心、线索、人物、事件等2、 精读全文:勾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关键句3、分析结构,弄清每段的段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4、归纳全文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事件、景物的情况和特点)+中心(人物品质、感情、哲理)5、 赏析写法:语言表达(修辞、表现手法)、结构审题方法】划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暗示性语句:答题区、暗示的方法、问题答题思路】1、回到原文找答题区,重读原文语段; 2、用原文回答或摘引关键词句组织语言作答; 3、围绕句意、段意、中心; 4、结合生活实际答题习惯】1.字迹工整,标点清晰 2.条理清晰,有层次, 3. 多角度,全方位;语言完整充分 4.分点答题,据分推点格式:①②③④…… 初中散文阅读相关知识及得分技巧一、分类(根据对象及内容分为三类):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①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 ,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背影》②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阿长与<山海经>》2、描写性的散文—— 写景状物类,即抒情性散文①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 ):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春》②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如,《蝉》 《陕北的山》二、方法:理材料,抓线索,识文眼……1、找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理顺序 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3、抓线索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①以人为线,②以事为线,③以物为线,④以情为线,⑤以时间为线,⑥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
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有的文章有明(事件)、暗(感情)两条线索《变色龙》以警官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4、品情感 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有的一成不变---《春》,有的情感发生变化-----《蝉》5、析哲理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几方面: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结束语;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三、考点及答题指导:1、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记叙的作用:交代事件,刻画人物,突出中心议论的作用:表明观点,点明中心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深化主题第二人称的作用: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更具感染力和亲切感 或: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充沛2、描写及其作用:⑴人物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有:①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②正面(直接)描写、侧面烘托(间接) ③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形象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情(心理、性格)等⑵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 ①渲染了……的气氛(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等;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④深化作品的……主题;⑤暗示社会环境的……;⑥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3、议论的作用:抒发作者……情感,画龙点睛,突出……中心,深化主题8、常见修辞:比喻、排比、对比、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引用、夸张、拟人、对偶⑴比喻的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⑵排比的作用:强调了……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的……之情⑶拟人的作用: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情感),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⑷对比的作用:通过……与……相比,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9、写作手法——对比、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前后照应、做铺垫(埋伏笔)6、结构方面关键句的作用:⑴、首段或段首、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总领下文;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
⑵、中间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⑶、尾段或段尾、篇尾:总结上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前后照应,使结构更加严谨;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7、关键词的赏析: ⑴、该词的本义;⑵、该词的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⑶、该词在本句中的含义(对句子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作答;(4)、该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8、关键句的赏析——四抓四联系:四抓:抓关键词、抓修辞手法、抓表现手法、抓表达方式(描写);四联系: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联系作者情感、联系写作背景或目的四、阅读步骤: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第四、“十六字”方针1、字不离词 2、词不离句 3、句不离段 4、段不离篇考场阅读方法及技巧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在试卷中占很大的分值,同时又是考生失分最多的部分考生想要在这部分尽可能地少失分,除了平时多做多练,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临场答题技巧 一、要有良好的心态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把考试设想成平时的练习,平时怎么答题,现在也怎么答题,放宽心反而容易思考其次,要鼓励自己毕竟初中阶段做了大量的现代文阅读题,积累了不少解题经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考场上该好好地一展拳脚了。
自我鼓励容易使自己进入一种亢奋状态,有利于考场发挥 二、要进入文本阅读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考生要走进作品,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身临其境地与作者或人物“同哭同笑”(茅盾语),感受作品中一字一句所渗透的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考生只有进入文本,融入感情,设身处地地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真正读懂文本三、要重视整体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整体,阅读时应着眼于整体,注意把握主要内容、中心主旨、结构思路、背景意图、感情基调等整体把握了文章,所有考题就会迎刃而解四、要注重迁移首先要注重材料的迁移,将考卷上的阅读材料与平时读过的类似文章相比较,如阅读《铁树最美的时候》(江苏徐州市中考阅读题)可以与同样运用借物抒情手法的《紫藤萝瀑布》相比较别踩疼了雪 (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2)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3)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t~x.是那么渴望看到它4)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5)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6)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7)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她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8)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9)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10)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11)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
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12)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14)雪花在天空舞蹈! (15)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16)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17)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18)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选自《今日教育·读写舫》2008.2)13.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4分) 14.第⑦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5.品味语言(7分)(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