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及成效(一)充分发挥财政争取资金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基础设施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而且也是经济增长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基础设施的质量将决定着能否获得新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是投资者确定潜在的直接投资对象等级的重要因素。丘陵地区县级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自身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只有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交通条件差、水利设施不足、人畜饮水困难等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才能有效解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二)充分发挥财政管理职能,强化收支管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
2、供财力保障。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财政作保障。而财政投入是有限的,要使有限资金发挥无限效益,必须加强财政管理。一是建立起公开、公正的收入机制,为县域经济提供更多财力。一是废除收入“基数法”考核办法。以往财政收入都是年年下达计划,层层按计划完成,按计划考核,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财政收入应收尽收。挖税、垫税现象时有发展,影响了收入的真实性。目前,我们通过推行新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三是建立新增项目增加财政收入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各乡镇新增税源增长财政收入要适当地给予充分的激励,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的不足,最大限度地调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建立透明、高效的支出监管机制
3、,挤出更多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中。近年来,尽管在支出方面狠下了功夫,并收到明显的效果。但从目前来看,支出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漏洞,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较严重。因此,支出管理仍是当前财政工作的重头戏,要狠下功夫,强化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节省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严格预算。对预算编制和实施要在“早、细、硬”上下功夫。“早”就是编制要早。当年第三季度就要着手编制次年的预算,保证来年按时实施。“细”就是细化预算编制。一方面单位要细化,要对每一个独立核算单位编一本预算,另一方面项目要细,部门预算要编制到类、款、项级预算科目,工资、公用经费要进一步细化到目级预算科目,专项资金要核定到具体项目。“硬”,
4、就是硬化约束,预算一经人大审议批准,财政要加强监管,不得更改,不准突破预算。同时,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权鼎立”的约束机制。二是严格支出标准和范围。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地统一的开支标准和范围。特别是对支出范围,要按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进行认真清理,该退出的则退出,该加强的则加强,该调整的则调整,切实解决财政包揽过多、支出过多、过滥的问题。三是严格支付。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减少资金周转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从上到下清理和统一各种奖金政策,应建立“一年一度一次性奖励”制度,制止滥发奖金。五是加强政府投资领域管理,以减少政府投入,减轻各级财政的压力。要转变
5、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强政府投资领域管理,控制政府负债。 三是建立灵活、有力的财政调控机制,集中财力支持经济建设。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宏观调控部门,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必须加大调控力度,调控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是调控预算内、外资金。通过实施综合财政预算,将预算内外资金纳入预算,捆绑使用,并由政府集中一部分,由政府掌握使用,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二是调控县、乡财力。由于乡镇一部分机构上划,如工商、公安、税务、法庭、国土、建设等,致使乡镇难以做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财力较分散。因此,应积极推行乡财县管,把乡镇作为预算单位,其收入直交县财政,支出由县财政支付。这样不仅可以平衡乡与
6、乡贫富不均的现象,而且可以整合全县财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三是调控各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和闲置资产。仅以我县为例,据统计,各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达1亿元左右。这些资产由各单位管理,不仅易滋生腐败,而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四是要调控好各单位后勤服务资源。目前各单位不论大小,都配齐了文印设备及小车,建立了伙食团,大中型会议室,有的还建了招待所。这些对于大单位可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但对一些小单位则难以发挥作用,资产、人员被闲置,浪费严重。对此,应积极推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把机关一些后勤服务推向社会,由社会承办,这样能够大大节减财政资金。(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建立奖励机制,
7、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县级财政在自身加强财政管理的同时,还应充分调动各级党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县级财政应协助政府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奖励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凝聚放大作用,努力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一是建立“政府奖励机制”。将财政对各企业的各种投入改为“政府奖励基金”,由政府对财政贡献大(包括招商引资、项目效应、迁入工业园区)的企业法人给予大张旗鼓表彰和奖励,以促进其发展。二是建立“政府激励机制”。各级政府都应该建立上级对下级政府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单位、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集中精力搞建设,聚精会神抓发展。三建立“金融机
8、构扶持鼓励机制”。对县域范围内的各金融机构按当年对地方全年贷款增量、核销企业呆坏帐额等指标确定奖励金额予以奖励,缓解各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四)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培植壮大骨干财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如何发展大竹经济?突破口在哪里?经调研,我们认为丘陵大县要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不会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工业是立县之本,富县之策,强县之源。作为县级财政应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培育骨干源。一是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休养生息”、“放水养鱼”战略,在财税政策和财税资金扶持上要切实做到“不
9、论成份看项目”、“不论身份看效益”。其次,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大力清理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财政法规和各项收费。该修改的修改,该合并的合并,该取消的取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要加重对工业经济的投入。通过建立工业发展基金、技术改造基金,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技改贴息、新产品开发贴息、技术创新基金贴息,加大支持地方工业的力度,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质量和产品档次。三是加快企业改制步伐。财政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到企业改制中,加强资产评估,制定改制方案,破解改制难题,加快改制步伐。四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贷款难的问题,县级财政应从各方面积极筹措资金,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努力为
10、企业的发展服好务,解决资金周转难的问题。 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位新闻界朋友:下午好!根据安排,现在,我就财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进展情况,向大家做一个简要通报。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中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推进我省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必由之路。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近年来,省财政厅按照“加大支持、强化管理、完善体制、促进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从体制、政策、资金方面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建立新型农村分配
11、关系,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从2000年起,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逐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分配关系,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县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减轻农民负担。2000年取消了“三提五统”、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和屠宰税,调整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2003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特产税,2004年取消了农业税附加,2005年全面免除农业税,并暂停追缴农业税尾欠。全省农民54.5亿元政策性负担全部取消,农民人均减负109.4元,亩均减负93.8元。省财政对税费改革政策性减收,给予了全额转移支付。(二)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农村税费改革后,省财政建立了村级组织
12、补助制度,2005年,省财政补助村级资金7.5亿元,平均每个行政村补助3.1万元左右。为保障惠民政策在执行中不打折扣,确保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必要开支,2006年,省财政进一步提高了对村级组织的补助标准,平均每村增加补助0.5万元,省财政对村级补助资金达到8.7亿元。(三)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003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改革,2006年,通过“一卡通”向农民直接发放粮食直补资金8.65亿元,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积极安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职工9万多人,补助身份置换补偿金4.08亿元;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原保护价和定购粮实行促销奖励办法,销售“老粮”150亿斤,直接减轻财政
13、负担8亿元;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亏损挂帐进行全面清理审计,将政策性挂帐从企业剥离,减轻并消化企业9.1亿元政策性挂帐;加大粮食产业化扶持力度,从2004年起,每年安排加工项目贴息资金800万元,提升粮食加工能力。(四)妥善解决农业税垫税问题。2005年,我省全面免除了农业税、农业税附加,暂停追缴农业税尾欠。省财政将以前年度乡村组织及个人以借款、贷款等方式垫缴的农业税和附加纳入乡村债务统筹处理。为妥善解决农业税垫税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2005-2006年,省财政对乡村干部个人垫缴的农业税,安排8亿多元专项资金予以彻底解决,既减轻乡村干部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又保护和调动了
14、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五)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2002-2006年,累计安排资金200多亿元,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拨付公路养路费、通行费外,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5000万元,完成农村公路3万公里,改变了县乡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安排水利建设资金15亿元,支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灾后重建水利工程和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安排4亿多元专项资金,支持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良种项目、动物防疫体系项目建设;安排1.2亿元专项资金,对63个省级重点镇基础设施进行重点投入;投入18亿元专项资金,安排90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100万亩,在实现占补平衡的同时新增耕地
15、20多万亩;安排村镇规划编制经费1600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调动县乡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近年来,省财政不断创新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县乡政府加快经济和财政发展的积极性,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一)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2002年,省财政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出台了包括取消县级体制递增上解、调减县级体制上解基数、取消市对县财政集中财力等8项财政政策,县级财政因此每年增加财力8亿多元。从2004年起,全面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理顺了省对县财政分配关系,简化了管理层次。同时,对市辖区和非省财政直管县纳入市级财政统一管理,充分调动省市县三级财政的积极性。
16、(二)全面推行乡财县管改革。在2003年部分县成功试点的基础上,2004年全省全面推行乡财县管改革,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在坚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使用权和所有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县级财政直接监管乡镇财政收支,对乡镇财政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规范乡镇政府行为,强化乡镇财政管理。(三)完善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2004年,打破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所得税的传统做法,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中央、省、市、县按比例分享,不论隶属关系,凡属县域范围内的企业,县级财政一律分享所得税25%,推动了企业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利益共享的新机制,调动了县(市)发展经济、培植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