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质量检测题及答案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娉婷(pīng) 红晕(yūn) 宽宥(yòu) 汲取(jí)B.沆砀(hàng) 鲜妍(yán) 游弋(yì) 骈进(bìng)C.妖娆(ráo) 栖息(qī) 亵渎(xiè) 睿智(ruì)D.佝偻(gōu) 风骚(sāo) 皓月(hào) 层累(léi)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辐射 诲人不倦 翻来复去 喜出望外B.考订 由然而生 美不胜收 哄堂大笑C.娴熟 一丝不苟 自出新裁 格物致知D.旁骛 相辅相成 顿开茅塞 草长莺飞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获得本年度“国际安徒生奖”后,多家媒体强聒不舍地争先报道B.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即是C.今年央视春晚的魔术表演十分精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不言而喻。
D.小军在辩论会上引经据典,断章取义,博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没完成《节日里》的作文是因为我没安排好清明假期的原因B.研究人员积极摸索出便捷的检测方法,开发出一整套检测系统,以遏制“非典”疫情的蔓延C.互联网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新兴媒体,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D.《经典咏流传》大赛的获奖名单将于下周正式在景堂体育馆举行的颁奖仪式上公布5、下面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在文学家的笔下,祖国的山水就是一座艺术的殿堂B.月光下,整个西湖静谧、安详,好像半睡半醒着C.老师的话好像一股暖流,溶解了他心中的冰疙瘩D.书是最好的老师,随时随地能解答我的疑惑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造成这一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白鹿原》对待非情节因未的策略与《静静的顿河》有所不同②这与《静静的顿河》译成汉语的一百五十万字相比,就像一着律讨与一首排律相比一样③《白鹿原》是一部浓缩度极高的长篇作品④陈忠实立意要将《白鹿原》写得简短一些,他重显示轻宣抒,重叙述轻描写,重省笔轻渲染⑥它包含了悠广时空中丰富的生活内容,塑造看众多的人物形象,而篇幅却不算长,接近五十万字。
A.④③⑤②① B.④②①⑤③ C.③④⑤②① D.③⑤②①④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①________________,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 ②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④________________,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⑤________________?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⑥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②《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面对衣着华丽的“同舍生”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15分)楚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天雨,廷①中有潦②,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廷理曰:“车不得至茆门至茆门,非法也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须无潦廷理举殳③而击其马,败其驾④。
太子入为王泣曰:“廷中多潦,驱车至茆门,廷理曰'非法也',举殳击臣马,败臣驾王必诛之王曰:“前有老主而不逾,后有储主而不属⑤,矜⑥矣!是真吾守法之牙也乃益爵二级而开后门出太子勿复过节选自《韩非子》)(注释)①廷:通“庭”,院子②潦(liǎo):路上流水或沟中积水,文中指庭院积水③殳(shū):古兵器名,用竹木为之,一端有棱④驾:帝王车乘总称,文中指太子所乘之车⑤属:归属文中指迎合,依附⑥矜:自负,贤能文中是贤能的意思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 于是B.击其马,败其驾 失败C.前有老主而不逾 超越,违反(法令)D.是真吾守法之牙也 这(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乃 益 爵 二 级 而 开 后 门 出 太 子 勿 复 过3)下列各项对文中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楚王急着召见太子,但天下雨,庭院中有积水B.按照楚国的法令,车不能到茆门,所以被廷理劝告离开C.太子向楚王哭诉自己的车驾被拦,要求楚王诛杀廷理D.文中“不逾”、“不属”等词,说明楚王是赞赏廷理的做法的4)根据文中“太子”的行为推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5)韩非子明确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文中“楚王”对待“太子”投诉的做法,是否体现了这种思想?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30分)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高闰清)(1)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2)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从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4)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5)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6)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买现自我的越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7)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选自2019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选文第(1)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4.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2、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盛玉雷①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贊”的简单感叹。
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②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③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④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
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⑤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⑥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