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武侯祠导游词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4.76KB
约45页
文档ID:539247572
武侯祠导游词_第1页
1/45

武侯祠导游词ﻫ     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时常须要用到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沟通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学问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探讨的文体之一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武侯祠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ﻫ武侯祠导游词1ﻫ各位游客:  大家好!  武侯祠坐落于南阳市西南方向的卧龙岗上,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而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建筑布局严谨,疏密适宜,殿堂雄严,亭台壮丽祠前是雄伟雅致的“千古人龙”石牌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对称的锦纹、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耸门外,望柱冲天,在苍松翠柏衬托下,使武侯祠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后面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梁父岩、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依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即卧龙十景)最终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祠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谢圃亭;右侧院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台下有诸葛书院祠西南隅有龙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体建筑,殿宇高大雄伟,为歇山式建筑,殿前悬挂匾联十余幅,两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诸葛亮坐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宁远楼是武侯祠后部的主体建筑,也是祠内最高建筑物,为重檐庑殿式建筑,流角飞檐,气概轩昂;楼正中塑有武侯诸葛亮抱膝长吟像;登楼远眺,宛城美景尽收眼底,历历在目ﻫ  武侯祠占地12万平方米,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总体格局宛转盘桓,结构幽雅精致,氛围古色古香,意境如诗如画,既不失名士祠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爽景象美丽的自然风光与迷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融合了园林建筑、祠庙建筑和当地民居的风格,呈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形成丰富,空间组合多变,群体布局和谐祠内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南阳武侯祠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近三百余通,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居首位,被誉为“卧龙碑林”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其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其中汉《张景造土牛碑》、汉《李孟初碑》、汉《赵到碑》为世所罕见的珍品,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较高水平大文出师表,胜地卧龙岗”(武侯祠大门于右任题联)武侯祠的“出师表”草书碑刻,笔法龙飞蛇腾,苍劲峭拔,堪称龙岗一景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

其字铁划银勾,体势潇洒丞相撰词,名将手书游人驻足观摩,既能见武侯之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武侯祠导游词2ﻫ  各位游客们那里是诸葛亮殿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其中最出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联,即“能功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之后治蜀要深思”联文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ﻫ  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以此赞扬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ﻫ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示之后治理四川的人从中吸取教益这幅对联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的儿子、孙子的贴金泥塑像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深思,其忧国忧民,深思熟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学,胸怀大志,得“卧龙”的美称经刘备三顾之请,出山铺佐刘备,建立蜀汉;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其子刘禅,执掌朝政,治蜀达20多年;他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旺盛。

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野开拓,仓廪充溢,到处是升平景象由于过度辛苦,他54岁时,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安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ﻫ  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爱民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好事,他死后,人们非常怀念他,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非常敬重于是,人们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才智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汉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ﻫ  诸葛亮殿内陈设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少数民族古代的炊具,从考古发觉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之后铜鼓渐渐演化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运用,也是财宝和权力的象征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运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因此,又称为诸葛鼓 在殿外的两侧厢房内,陈设着木刻诗文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张爱萍、方毅、周谷成、楚图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ﻫ  三义庙:ﻫ  出诸葛亮殿往后,就是三义庙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

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三义庙本在市区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须要,1997年迁建于此迁建工程严格根据国家文物法规,将原建筑构件编号拆下,运至新址按编号搭建,复原原貌  复原重建的三义庙雄伟屹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样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结构为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联文描金正殿复原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十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画稿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资料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打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刘备墓:ﻫ  出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蜂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是刘备墓刘备墓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0xx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枢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同时下葬的还有后主刘禅的母亲甘夫人20xx年后,刘备的另一位夫人吴夫人穆皇后去世,也葬于此此墓距今1700多年,没有发觉被盗,墓中状况不详。

  在唐代段成式所作的《酉阳杂俎》中曾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刘备惠陵,当他们进入墓室后,望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一人下棋,十名武士侍立一侧贼人吓得失魂落魄,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惶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嘴巴据说从今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ﻫ 出刘备墓照壁,就来到新建的“三国文化陈设”展区该展区由展厅和外环境两部分组成外环境神兽天禄、辟邪、汉宫残柱、兵争社稷、残壁石刻明杨慎《临江仙》、石刻序言等组成展厅内分五个展区,分别是斗争风云、农桑一瞥、民俗采风、艺林撷英、流风遗韵等共展出文物、资料、图片数百件资料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形象直观,集学问性、欣赏性为一体,很值得细观武侯祠导游词3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年,天下军阀割据,诸葛亮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囊阳),被称为“卧龙先生”刘备为了统一汉室天下,三顾茅庐,已成千古佳话年方27岁的诸葛亮宏图在胸,他分析了当时天下的格局,以及足以和刘备抗衡的曹操、孙权的势力,一席话便刘备茅塞顿开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刘备临终的一句嘱咐,一份寄予,便有了诸葛亮一句经典话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六出祁山的超负荷运转,他的生命也随着他的誓言随风而去了!我们现在就来到了武侯墓大家会问,为什么叫“武侯墓”?是因为诸葛亮辅佐刘备创建了蜀国,官至丞相,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刘禅溢封“忠武侯”,所以,人们就称他的坟冢为“武侯墓”现在的武侯墓区,总占地面积片万平方米,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进入陵园大门,便可以看到山门内侧的两幅壁画,分别是“三顾茅庐”和“诸葛亮临终托付遗言”时的场景,活灵活现的画面呈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经过拜殿,我们就来到了大殿大殿前的匾额上书“功盖三分”四个大字请大家跟我走进这座宏伟宽敞、庄重肃穆的大殿武侯祠导游词4ﻫ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ﻫ  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庙宇,始建于公元223年刘备入葬于惠陵依据汉制,陵旁必有庙,所以在刘备下葬于惠陵后,当时的蜀汉就在陵旁修建了祭祀刘备的原庙原庙是帝王陵旁祭祀此帝王的庙宇,唐宋时期,人们一般称刘备的原庙为先主庙因为现成都武侯祠共有三大主体建筑,刘备死后就已出现其中两组,故以刘备下葬惠陵作为成都武侯祠之始。

到南北朝时,在惠陵和先主庙不远的地方人们又修建了武侯祠,唐宋时期,武侯祠就已成为闻名的古迹和旅游胜地,杜甫当时就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描述明代时,蜀献王朱椿认为“君臣宜一体”,就把武侯祠与先主庙合并为一,通称“汉昭烈庙”,明末清初,祠庙毁于战乱这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ﻫ  尽管官方一向把那里叫作“汉昭烈庙”,大门也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但人们仍习惯的称那里为武侯祠为什么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顾不了君尊臣卑的礼仪了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惠陵祠内有清代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因此,准确地讲,武侯祠就应称作蜀汉君臣纪念堂,它是探讨蜀汉历史的一座博物馆武侯祠导游词5ﻫ  中国文明史有五千多年,而三国时代是其中很短却又很精彩的一段。

历史学家认为,三国时代仅45年,是从曹魏取代汉朝到司马氏取代魏建立晋朝,即公元220—265年一般人则认为应从汉末黄巾农夫起义至三家归晋(公元184—280年),前后近百年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政权这三个政权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大片土地,建都洛阳;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ﻫ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溢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ﻫ 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蜀相》诗的描写“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时代,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末,祠庙毁于战乱今日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ﻫ 大门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  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溢号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

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