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语法及语法学语法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内部的结构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包 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内容研究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叫做语法学它包 括两部分内容:词法学和句法学其中词法学是研究词的构成及其语法特征的科学; 句法学是研究句子结构规律的科学二、 词的语法特征以及词的类别词的语法特征是指词的形态特点和语法功能(词的组合能力及充当句子成分的 能力)汉语的形态很不发达,划分词类主要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并参考其词汇意义 传统语法学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 词五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六类第一节 词类活用(上)在古代汉语里,每个实词一般都属于一个固定的词类,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有的实词可以临时改变原有的词性,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 功能,这种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等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等用作名词一、名词用作动词一般情况下,名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当名词在句子中处于动词 谓语的位置上,具有动词的语法特征时,该名词就用作动词了(一)名词用作动词的标志1、副词或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因为名词一般不能受副词和能愿动词的修饰,副词及能愿动词经常 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1)晋灵公不君(2) 范增数目项王3)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 公子怒,欲鞭之2、 代词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一般不能修饰代词,当名词处于代词之前时,与代词构成动宾关系例如:(5) 孟尝君客我6) 唯君左右之7)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 介宾词组前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如:(8) 师还,馆于虞馆:住旅馆9) 一人升天,仙及鸡犬仙:成仙10)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4、 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往往活用作动词例如:(8)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定公八年》)(9)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10) 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省下食物让我吃)《怀阴侯列传》)5、 名词前后有“而”连接时往往用作动词例如:(11)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12) 夫五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13)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14) 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15) 不耕而食,不蚕而社6、 结构助词“所”之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如:(16) 置人所罾鱼腹中17) 食吾之所耕,衣吾之所蚕18) 此非明主之所臣也7、 结构助词“者”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19)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20)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21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二)名词用作动词的翻译方法1、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2、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短语对译二、形容词用作动词1、 代词前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 以一人之言善我,必以一人之言罪我《韩非子说林》)(2) 敌人远我,必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3) 渔人甚异之2、 能愿动词后的形容词用作动词(4) 传天下而不足多也5)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6)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三、数词用作动词(1) 士也无极,二三其德2)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3) 夫旌旗金鼓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孙子兵法》)(4)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三、 数词用作动词(1) 士也无极,二三其德2)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3) 夫旌旗金鼓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孙子兵法》)(4)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四、 动词用作名词(1)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也2)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3) (农夫)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4)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五、 形容词用作名词1、 君子谓祁溪能荐贤也2、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3、 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4、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5、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劝学》)第二节 特殊述宾关系1、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当名词活用作动词时,与其所带宾语之间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1)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2)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3)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庶其民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5) 君子正其衣冠6) 春风又绿江南岸3、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相应的动作行为,简而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动”例如:(7) 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8) 既来之,则安之9) 晋侯饮赵盾酒二、意谓关系(意动、处动意谓关系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怎么样具体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两大类动词中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可以与宾语 构成意谓关系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2) 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3)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2、 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4) 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5)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6)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7)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三、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服务,即主语为(替)宾语“动”例如:(1) 夫人将启之2) 邴夏御齐侯3)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四、 对动用法表示主语向(对)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例如:(1)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2) 而良人未之知也,迤迤从外来,骄其妻妾3)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一、 宾语前置(一)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当否定词是“不”、“毋(无)”、“未”、“莫”时,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2、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3、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4、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5、 古之人不余欺也!(二)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常常前置1、 “许子奚冠? ”曰:“冠素。
2、 己不正,何以正人?3、 许子奚为不自织?(三) 为了强调而前置1、 唯余马首是瞻!2、 惟陈言之务去!3、 姜氏何厌之有?4、 尔贡包茅不入,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5、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二、 谓语前置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的语法现象,叫做谓语前置它主要出现在疑 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中例如:1、 何哉,尔所谓达者?2、 谁欤,哭者?3、 甚矣,汝之不惠!4、 善哉,斯言!5、 快哉,此风!6、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7、 勉哉,夫子(将士们)!&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三、定语后置与定语前置相比较,定语后置有以下特点:1、 从意义上看,作前置定语的词或词组可以是表示领属意义的,也可以是限定意义 的,但作后置定语的只能是表示限定意义的词或词组例如:(1)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2)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无告者也3)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2、 从结构上看,后置定语前面有“之”,或后面有“者”(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8)驾八龙之宛宛兮,载云旗之委婉第五节强调和省略一、 强调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为引起交际对象对某一部分信息的特别注意或重视而采取 一定手段使相关的语言成分得到凸现,谓之强调其手段有语音手段、语法手段或 词汇手段二、 省略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指句子或词组中某些成分在一定语境中的省略从所省略的成分 在前面还是后面出现,可以分为承上省和探下省两大类从所省略的成份看,具体 包括:主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定语中心语的省略、兼语的省略和 介词或其宾语的省略等等一、 主语的省略1、 邴夏曰:“射其御者,( ) 君子也《鞍之战》)2、 七月( )在野,八月 ()在宇,九月 ( )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3、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 曰:“然 ( )曰:“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 )曰:“否,许子衣褐 (《许行》)二、 宾语的省略宾语一般是承上省略1、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而我独无( )2、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之三、谓语的省略 谓语一般不省略,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省略。
1、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2、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3、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不复( )也四、 定语中心语的省略定语中心语及其前面的结构助词“之”往往因为语义自明而省略1、 多行不义( ),必自毙2、 赏必加于有功( ),而刑必加于有罪( )3、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五、 兼语的省略古代汉语中兼语句式不常见,但在兼语句中,兼语有时也可以省略1、 请京,使( )居之,谓之京城大叔有功于2、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国3、 必勿使( )反六、 介词的省略介宾短语中的介词也常常省略1、 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2、 将军战()河北,臣战( )河南3、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 )兵势耳古代汉语句法(下)第一节 判断句什么是判断句?谓语表示对主语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早期的判断句是用“是”来表示的,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表现形式则比较多样 多数不用判断动词“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示方法(一) 用虚词“者”、“也”相呼应来表示1、 者, 也1) 陈胜者,阳城人也2) 南冥者,天池也3)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 ……,……也⑷ 制,岩邑也5) 其巫,老女子也6) 此,劲敌也3、 者, 7) 虎者,戾虫8) 粟者,民之所种9) 赵,秦之深仇10) 贾生,洛阳之少年二) 在主谓之间加副词表示判断(1) 吾乃梁人也2) 梁父即楚将项燕也3)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三) 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