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上古诗文复习.doc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9.51KB
约9页
文档ID:539078066
八上古诗文复习.doc_第1页
1/9

一、古诗理解性默写《望岳》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诗人感时伤别、 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5.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6.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7.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 天明的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归园田居》1.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画龙点睛)的语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1.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渡荆门送别》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名句综合运用1.生活中,常有艰难险阻后豁然开朗的情形,引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应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农民 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引用《 归园田居》中的诗句表达: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3.表达 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最合适的是: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引用《望岳》中的诗句表达应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古诗 中劝学的诗句很多,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我们 想达到某个目的,又苦于没有途径,可以引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6.表达豪迈乐观之情,引用《秋词》中的诗句应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7.劝他人要老当益壮,珍惜时间,可引用苏轼《浣溪纱》中诗句: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二、八年级上册重点文言文复习归纳集一、《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旦;早晨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朝:早晨 清荣峻茂 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的水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绝 献(山峰):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三、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