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尺 蠖 又称拱拱虫、量寸虫、卡步虫、吊丝虫,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省,除为害茶树外,还能为害大豆、豇豆、芝麻、向日葵、菊花、辣蓼等植物和杂草 【为害状】幼虫取食叶片为害l龄幼虫取食嫩叶叶肉,留下表皮,被害叶呈现褐色点状凹斑;2龄幼虫能穿孔,或自叶缘咬食,形成缺刻(花边叶);3龄前幼虫在茶园中有明显的发虫中心,3龄起则能全叶取食,3龄后食量猛增,以末龄食量最大茶尺蠖年发生代数多,繁殖力强,以夏秋茶受害重发生严重时,老叶、嫩茎被幼虫取食殆尽,致使茶丛变为光杆,不仅严重影响当季茶叶产量,并致树势衰退,二三年内很难恢复,对茶叶生产的威胁很大 【形态特征】成虫属中型蛾子,体长9~12毫米,翅展20~30毫米有灰翅型和黑翅型两类黑翅型体翅黑色,翅面线纹不明显灰翅型全体灰白色,翅面疏披茶褐色或黑褐色鳞片,前翅有4条弯曲波状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有2条横纹,外缘有5个小黑点秋季一般体色较深,线纹明显,体型也较大卵椭圆形,长约0.8毫米,宽约0.5毫米,初产时鲜绿色,后渐变黄绿色,再转灰褐色,近孵化时为黑色常数十粒、百余粒重叠成堆,覆有白色絮状物。
幼虫4~5龄1龄幼虫体黑色,后期呈褐色,体长1.8~4.0毫米,第一至第三腹节背中部具4个白点,正方形排列,第一至第六腹节气门处有3个白点,呈三角形排列2龄幼虫体黑褐色至褐色,体长4.0~7.0毫米,腹节上的白点消失,后期在第一、二腹节背出现2个明显的黑色斑点3龄幼虫茶褐色,体长7.0~12.0毫米,第二腹节背面出现八字形黑纹,第八腹节上有倒八字形斑纹4~5龄幼虫体色呈深褐至灰褐色,体长12.0~32.0毫米,自腹部第五节起背面出现黑色斑纹及双重菱形纹蛹长椭圆形,长10~14毫米,赭褐色,尾刺圆锥形,末端有分叉短刺 【发生规律】茶尺蠖在浙江、江苏、安徽等茶区一年发生5~6代,以蛹在茶树根际附近土壤中越冬,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羽化浙江杭州发生6代,1~6代茶尺蠖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下旬、9月中旬至11月下旬1年中主害代为第四代,其次是第三、第五代 成虫有趋光性静止时四翅平展,喜停息在茶园附近树木枝干、建筑物墙面上卵大多产在茶树树皮缝隙处,树枝桠杈处、枯枝落叶上也较多产卵量以春、秋季最大,夏季较少。
成虫寿命以第六代(越冬代)最长为9.78天,其次是第一代6.41天,其余各代则在3.86~4.59天 卵历期以第一代最长,平均26天;其次是第二、六代,为8.3~8.5天;第三、四、五代均在5.0~5.3天影响卵历期长短的关键因子是气温,随气温升高而历期缩短 幼虫历期以第一代最长,浙江杭州第一代幼虫历期为28.84天,第六代幼虫历期为22.0l天,第二代至第五代的历期在13.26~16.38天之间 幼虫老熟后,爬至茶树根际附近入土化蛹,入土深度因土质而异,砂质土比黏质土深,一般入土深度在l厘米左右越冬蛹入土略深,一般在1.5~3.0厘米化蛹部位以距茶树基部33厘米范围内的表土中较多,茶行南面的多于北面 茶尺蠖种群在一年中的消长,开始呈阶梯式上升,至第四代形成全年的最高虫量,此后又逐渐下降 影响茶尺蠖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是天敌目前已发现的天敌有姬蜂、茧蜂、寄蝇、蜘蛛、线虫、真菌、病毒及鸟类等其中以茧蜂、蜘蛛和真菌尤为重要茧蜂中以茶尺蠖绒茧蜂和单白绵茧蜂最为优势一年中以4~6月(一、二代期间)寄生率最高,其次是第六代期间,以第三至第五代较低在捕食性天敌中,蜘蛛种群占59.4%,其优势种有八点球腹蛛、草间小黑蛛、斜纹猫蛛、机敏蝇豹、迷宫漏斗蛛、斑管巢蛛,每年4~6月对茶尺蠖控制最为明显。
病原性天敌则以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和病原真菌最为重要在浙江、安徽等茶区若遇秋季雨日多、昼夜温差大、温湿度适宜,即可能出现茶尺蠖真菌病的流行,能有效地控制9~lO月(五、六代)茶尺蠖的种群数量,一般可将越冬前基数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因此,茶尺蠖第一、二代遇到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使种群数量上升缓慢,第五、六代期间又遇病原天敌,从而使种群数量骤然下降 影响茶尺蠖种群消长的另一因子是气候环境因子高山茶园一般发生不重,而山坞、避风向阳的茶园受害较重茶树长势好、留叶多、较郁蔽的茶园往往受害较重冬季低温,茶园土壤长期结冰,可提高越冬蛹死亡率 【防治方法】 保护天敌:茶园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以保护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 清园灭蛹:在茶尺蠖越冬期,结合茶园秋冬季管理,清除树冠下落叶及表土中的虫蛹 培土杀蛹:在茶树根颈四周培土10厘米左右,并镇压,可防止越冬蛹羽化的成虫出土 灯光诱杀:利用成虫有趋光性,可以用频振式杀虫灯在发蛾期进行诱杀成虫,以减少产卵量 喷施病毒: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尺蠖幼虫有很强的感病率,全年以第一、五、六代致病率最高,每667米2用量150亿~700亿个多角体,施毒时期掌握在1、2龄幼虫期。
农药防治:用农药防治应严格按防治指标,成龄投产茶园的防治指标为每667米2幼虫量4500头施药适期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全面施药的重点代是第四代,其次是第三、五代,第一、二代提倡挑治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药剂可选用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每667米2用药20~25毫升),2.5%溴氰菊酯(敌杀死,每667米2用药20~25毫升),50%辛硫磷(1000~l500倍,低容量喷雾易产生药害),20%米满(每667米2用药25~30毫升,此药喷后3~4天幼虫死亡高峰),25%灭幼脲3号(每667米2用药60~70毫升,宜掌握在l、2龄幼虫时使用)茶 毛 虫 茶毛虫又称茶毒蛾、毒毛虫、痒辣子、摆头虫,是我国茶区茶树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苏、江西、湖南、四川、陕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自治区)除为害茶树外,尚能为害山茶、油茶、柑橘、梨、乌桕、油桐等植物 【为害状】幼虫取食茶树成、老叶及部分嫩叶群集性强,1、2龄幼虫常百余头群集在茶树中下部叶背,取食下表皮及叶肉,被害叶呈现半透明网膜斑;3龄幼虫常从叶缘开始取食,造成缺刻;4龄幼虫取食后仅留主脉及叶柄.4龄后则残食全叶。
4龄起进入暴食期,可将茶丛叶片食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此外,幼虫虫体上的毒毛及蜕皮壳,人体皮肤触及后,引起皮肤红肿、奇痒,影响正常的采茶及田间管理工作 【形态特征】雌蛾体长8~13毫米,翅展26~35毫米,琥珀色,前翅除前缘、翅尖和臀角外,布深褐色鳞片,内、外横线黄白色,翅尖黄色区内有2个黑点;后翅散生茶褐色鳞片腹末具黄色毛丛雄蛾体长6~10毫米,翅展20~28毫米,黄褐至深茶褐色前翅前缘、翅尖及臀角黄褐色,腹末无毛丛其余特征同雌蛾卵扁球形,直径约0.8毫米,黄白色卵块椭圆形,上覆黄褐色厚绒毛幼虫6~7龄1龄幼虫体长1.3~1.8毫米,淡黄色,着黄白色长毛;2龄幼虫体长2.2~3.9毫米,淡黄色,前胸气门上线的毛瘤呈浅褐色;3龄幼虫体长3.6~6.2毫米,淡黄色,胸两侧出现褐色纹,第一、二腹节亚背线上毛瘤变黑绒球状;4龄幼虫体长5.1~8.4毫米,黄褐色,第五至第八腹节亚背线上毛瘤褐色,第八腹节亚背线上毛瘤变黑绒球状;5龄幼虫体长7.4~11.5毫米,黄褐色,气门上方出现白色细线,第五至第七腹节亚背线上毛瘤黑色;6龄幼虫体长11.0~15.5毫米,土黄色,第一至第八腹节亚背线上毛瘤均黑色;7龄幼虫体长12.0~22.0毫米,第一至第八腹节亚背线上毛瘤呈黑绒球状。
蛹长8~12毫米,浅咖啡色疏披茶褐色毛,臀刺长,末端长钩刺l束蛹茧薄、丝质,长椭圆形,黄棕色 【发生规律】茶毛虫年发生代数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差异较大,在浙江北部、江苏、安徽、陕西、四川、贵州年发生2代,云南年发生2~3代,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南部年发生3代,福建年发生3~4代,台湾年发生5代除我国南方温暖地区少数以蛹及幼虫越冬外,绝大多数以卵块在茶树中、下部叶背越冬发生较整齐,世代间无重叠现象一年2代区其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7月上旬至9月下旬;一年3代区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下旬至10月上句;一年4代区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6月上旬至7月下旬、7月下旬至9月中旬、9月中旬至l1月下旬 蛹大多在下午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卵成块产于茶树中下部叶背,越冬卵块大多产在向阳较温暖的茶园中,非越冬卵块以茶丛枝叶茂盛或比较荫蔽的茶园中为多同一茶园以树势茂盛的茶丛上卵块较多雌蛾产卵前期1~2天,成虫期一般在3~9天 卵大多在早晨至中午孵化在湖南长沙,卵期以越冬卵最长,达115~120天,第二代次之12~15天,第三代略短7~13天。
卵历期长短受气温高低影响,一般随气温升高而卵期缩短 在湖南长沙,幼虫期以第一代最长,49~52天,第二、三代较为接近,分别为24~34天和31~35天幼虫历期长短也受气温影响 幼虫老熟后爬至茶树根际土块缝中、枯枝落叶下,结茧化蛹阴暗湿润的地方化蛹多茶毛虫一年中的种群消长及为害,在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及季节,差异较大;常表现出间歇性大发生或局部成灾影响其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有气候条件和天敌数量 在气候条件中,影响最大的是气温春天气温回升早且快,则越冬卵孵化较早,年发生世代数随年平均气温升高而增多高温干旱,田间湿度低,则蛹羽化率低,成虫产卵量少,种群数量下降 茶毛虫天敌种类十分丰富,对种群数量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在卵期有寄生蜂,主要种类有茶毛虫黑卵蜂、赤眼蜂幼虫期有茶毛虫绒茧蜂、茶毛虫瘦姬蜂、毒蛾瘦姬蜂、小胞瘦姬蜂、日本黄茧蜂、细菌性软化病和核型多角体病毒幼虫至蛹跨期寄生的有2种寄蝇此外,还有瓢虫、食虫椿象、步甲、蜘蛛等捕食性天敌上述天敌中以茶毛虫黑卵蜂、细菌性软化病及核型多角体病毒尤为重要,近年来多角体病毒已开始局部应用于田间防治 【防治方法】摘除卵块:在11月至次年3月间摘除越冬卵块。
灯光诱杀:由于茶毛虫成虫有趋光性,在发蛾期点灯诱蛾,可减轻田间为害 生物防治:减少田问用药次数,促进田间天敌繁殖,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在卵期可以人工释放赤眼蜂或黑卵蜂在幼虫3龄前喷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液杀螟杆菌浓度以每毫升2亿个孢子为宜,核型多角体病毒使用浓度为每毫升l亿个多角体,或每667米2用25~30头虫尸进行防治 农药防治:防治适期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防治指标为百丛卵块5个以上,喷雾方式以侧位低容量喷洒为佳农药可选用80%敌敌畏(每667米2用药100毫升)、2.5%联苯菊酯(又名天王星,每667米2用药20毫升)、2.5%三氟氯氰菊酯(又名功夫,每667米2用药20~25毫升)、2.5%溴氰菊酯(又名敌杀死,每667米2用药20~25毫升)等敌敌畏毒砂(土)是行之有效的施药方式假眼小绿叶蝉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区茶树叶蝉类的优势种,是我国茶区分布最广的一种重要茶树害虫分布范围南起海南省,北至山东省,西起西藏自治区,东至台湾省,几乎我国所有茶区都有此虫分布除为害茶树外,尚能为害豆类、蔬菜等植物 【为害状】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吸取茶树汁液,影响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茶树受害后,其发展过程分为失水期、红脉期、焦边期、枯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