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0级实验诊断学重点.doc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8.50KB
约13页
文档ID:538858671
10级实验诊断学重点.doc_第1页
1/13

血红蛋白测定:男:120~160g/l; 女:110~150 g/l; 新生儿:180~190 g/l红细胞计数: 男:(4.0~5.5)x10^12/L(400万~500万/mm^3) 女(3.5~5.0) x10^12/L; 新生儿:(6.0~7.0) x10^12/L(两者临床意义基本相同,降低见于贫血,白血病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相对增多症:水份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大面积烧伤、呕吐、腹泻、多汗、多尿绝对增多症一、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1、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a、生理性:高原居民 新生儿 b、病理性:心肺功能不全 2、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 二、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生理性减少:婴幼儿:造血原料相对不足 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妊娠:血液稀释病理性减少: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等 白细胞总数: 成人:(4~10)x10^9/L (4000~10000)/mm^3; 儿童:(5~12) x10^9/L 生儿:(15~20) x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N中性粒细胞0.51~0.75(中性杆状核0.01~0.05,中性分叶核0.50~0.70); E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B嗜碱性粒细胞0~0.01; L淋巴细胞0.20~0.40; M单核细胞 0.03~0.085. 中性粒细胞增减意义A.中性粒细胞增多:㈠.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剧烈活动、饱餐、高温、严寒、)㈡.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性(常见原因,而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广泛得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大出血.溶血(白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急性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 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 其他,如器官移植排拆中性粒细胞减少² 某些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或见于伤寒;²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纤维化等² 药物或理化因素等,如服用抗甲状腺药物;²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² 脾功能亢进等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为主,若5叶者超过0.03,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以至15叶),则称为核右移.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预后不良.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血小板计数 PC/Plt : (100~300)x10^9/L (生成障碍见于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 :7~11fl(减低见于白血病); 血小板分布宽度:15%~17%; 血小板粘附率PadT:62.5%+8.61%(降低见于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增多:1原发性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等 血小板减少:1生成障碍:再障、白血病等 2破坏或消耗增多:ITP、DIC等3分布异常:肝硬化致脾肿大等 4假性减少: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 网织红细胞计数晚幼红细胞脱核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有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残存,经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可见蓝或蓝绿色枝点状或网织状结构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24~84)×109/L 临床意义:1判断骨髓造血情况 2观察贫血疗效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网织红细胞增多: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巨幼贫予VB12、叶酸缺铁贫予铁剂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病性贫血.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生理性:一周的婴儿,持续到6~7岁病理性:相对增多:再障、粒细胞缺乏症 绝对增多:病毒感染如风疹、水痘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恢复期 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减少:长期接触放射线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导致其相对减少贫血形态与分类MCVMCHMCHC病因(82~92fl)(27~31pg)(320~360g/L)大细胞性贫血>92>31320~360巨幼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82~9227~31320~360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等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2<27320~360慢性病性贫血:慢性感染、炎症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82<27<320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出血时间测定:6.9±2.1min,>9min异常受血小板数量和血管壁影响。

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数量、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缺乏凝血因子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药物影响 综合因素:VWD、DIC 出血时间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脑血栓、心肌梗死、糖尿病、高血脂、下肢静脉栓塞、DIC高凝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束臂试验(CRT,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与其本身结构、功能,血小板的质、量,以及一些体液因素有关 用加压部分阻止静脉血液回流,可以根据一定范围内新出血点的数目及大小来估计毛细血管的脆性参考值】阴性: 5cm圆圈中出血点数男性<5个;女性及儿童<10个 阳性:新出血点>101、血管壁的结构和(或)功能缺陷: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血友病 2、血小板的量、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症(如ITP、AA) 、血小板功能缺陷症 3、血管性血友病 4、其他因素:高血压 糖尿病 败血症 VC缺乏症维生素K依赖因子:合成依赖VitK,包括Ⅱ、Ⅶ、Ⅸ、Ⅹ(氨基末端有γ-羧基谷氨酸残基,合成必须依赖维生素K)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测定·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Ca2+,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监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 APTT:延长见于见于血浆VIII,IX,XI因子严重减少,凝血酶原严重减少,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DIC后期继发纤溶亢进.是检测肝素和诊断狼疮性抗凝物质的首选指标; APTT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脑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2、凝血时间(CT)【原理】血液离体后凝固所需时间反映凝血过程有无障碍凝血时间延长见于: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各型血友病;2.获得性(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重症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3.纤溶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4.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有抗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早期肝素治疗时等凝血时间缩短见于:1.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TF或组织凝血活酶),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外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原理】受检血浆中加入定量凝血酶,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Fg的含量。

增高: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 胆囊炎及长期局部炎症无菌炎症: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他:外科手术、月经期及妊娠期轻度增高 减少:DIC中晚期、原发性纤溶症 重症肝炎等 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 time,TT):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要的时间 16~18S,较正常对照延长 3s以上为异常时间延长抗凝物质存在:肝素或类肝素物质纤维蛋白原显著减少或结构异常:先天性或严重肝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DIC抗凝系统检测 ——病理性抗凝物质的筛检试验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 time,TT)病理性抗凝物质的诊断实验血浆抗凝血酶活性测定 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 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原(Ⅱ)----------→凝血酶(Ⅱa)↓纤维蛋白酶原(Ⅰ)----------→纤维蛋白(Ⅰa)筛选试验: 1、D-二聚体定性试验(D-D)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定性试验(FDP)诊断试验: 1、D-二聚体定量试验(D-D)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定量试验(FDP) 3 、3P试验 DIC诊断的筛选试验PLT、PT、Fg定量1. PLT:需作动态观察,进行性下降支持DIC诊断。

2. PT:缩短→延长3. Fg:进行性减低,<1.5g/L(纤维蛋白原)DIC诊断的确诊试验1. TT:延长(可由Fg减少,或FDP增高引起)2. FDP:增高3. D-二聚体:阳性正常止血过程有哪些因素参与?可选择哪些试验作为一、二期止血缺陷的筛检试验?DIC的实验室诊断包括哪些项目?肉眼血尿:每升尿液含血量达到或超过1ml镜下血尿:含血量少,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镜检发现红细胞数>3个/HP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 I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非选择性蛋白尿:反映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破裂损伤尿蛋白成分,以大/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同时存在为主,尿蛋白中,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比值>0.5,半定量为+~++++,定量在0.5~3.0g/24h之间,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或膜增生性肾炎等,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等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预后较差概念: 隐血是指上消化道出血量少,红细胞被消化分解、肉眼见不到粪便颜色改变,并且粪便涂片显微镜检查也未能发现红细胞,而需要用其他间接的方法才能证实的出血。

意义:隐血试验(OBT)即用化学或免疫学的方法证实微量血液的试验,在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均有重要的意义化学法 血红蛋白中含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能分解过氧化物、氧化色素原物质而显色呈色的深浅可以反映血红蛋白含量,即出血量的多少免疫胶体金(immunological colloidal gold)法 将单克隆技术与胶体金技术结合,利用抗人血红蛋白或抗人红细胞基质的单克隆抗体、与人血红蛋白或人红细胞有高度特异性的特点检测粪便隐血粪便隐血试验主要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的筛检和鉴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隐血试验阳性 :消化道出血、药物致胃粘膜损伤、胃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及出血热、消化道恶性肿瘤等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刺激外观淡黄,浆液性可为血性,脓性,乳糜性等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比重低于1.018高于1.018凝固不自凝能自凝粘蛋白定性阴性阳性蛋白定量少于25G/L大于25G/L蛋白数量葡萄糖定量与血糖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