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艺术认识的偏颇.docx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9.92KB
约4页
文档ID:538797985
对“艺术认识的偏颇.docx_第1页
1/4

对“艺术认识的偏颇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对照,对“艺术”这个概念进行了讨论,指出我们对“艺术”与“美术”这两个外来的专有名词的认识和运用上存在一定的偏颇性,并试图从历史文化背景中找出产生这种偏颇的一些根源Thearticlediscussedabouttheconceptionofart,basedonthecontrastbetwee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Itpointsoutthatwehavesomeextremeunderstandingandmisusingonthe2techniqueswords“arts”and“finearts”,tryingtofindoutsomeresourcesofthisextremeunderstandingfromhistoricalculturebackground.在我国将“美术”这个专指名词置于“视觉艺术”的概念之中,这样“视觉艺术”成为了包含美术门类的一个学科,“美术”则成为含于这个学科中的分支在西方及其他国家,“艺术”(art)是一个始终包含诸艺术门类的概念,不仅包括了强调艺术与美之关系的“美的艺术”(finearts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美术”这个专指名词)也包括工艺与应用方面的“次要艺术”和其他由于交叉而产生的艺术变体,并未有一个类似于我们理解的专指那几个美术类别和学科专业的“美术”。

范景中在为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注释的词条中说“……一般来说,艺术包括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戏剧等但人们通常用它指绘画、雕刻、建筑,所以art也可译为‘美术’”这种将“art”即做“艺术”解,又做“美术”解的认识方法,只在中国有对于我国现行的这种划分模式带来的状况下文再叙,现在有必要将东西方对“艺术”的认识做一简单的回顾,以便为展开讨论做一点铺垫在古希腊时代艺术不仅与道德有关,还与技能、手艺有关,它与使用性是相联的,还没有形成今天所理解的“审美”上的意义,古典时期末,老菲洛斯特把诗歌、音乐、绘画、雕刻从工艺中剥离出来,竟将其纳入“科学”范畴,以体现人类的智慧,至中世纪这种情况得以变化,例如乔托在佛罗伦萨为坎帕尼莱做的设计便将雕刻、绘画与文法、算术、音乐、逻辑、和声学设计为一组,把建筑、农艺、手工艺这样的实用艺术结合为另一组此种做法可谓率先地运用学科交叉产生的艺术变体了这种将视觉、听觉、逻辑、数理、艺术与科学整合在一起的做法跨越出艺术本身的狭窄空间,突破了艺术限制的定义,是超前的,直到十七世纪对于“艺术”的理解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含义在我国古代“艺术”这个概念也与西方有一些相通之处,如甲骨文中的“艺”字,左上部草木之形喻植物,右下是一个“人”双手在操作,像植苗培育。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左传·昭公十六年》:“艺山林也《说文解字》:“艺,种也均说明“艺”字的原本意思指种植之技能《说文解字》又云:“周时六艺,盖亦作蓺,儒者之于礼、乐、射、御、书、数,犹农者之树蓺也”文中以农者树艺喻儒者六艺,可见“艺”与“蓺”通,《集韵》中也通“艺”对于艺术的理解自古便有其广泛的含义,有其对社会、道德和实用诸方面的认识翻开我国古籍从未出现过“艺术”“美术”这两个名词,如果做一下中西对照的话与艺术或美术这两个名词相类的也仅有“画缋之事”(见《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后素功即为周代帝王服饰或其他织物服装上用调匀的颜料或染液进行描绘图案的方法)和“刻镂之术”等我们现在使用的这两个专有名词是外来语,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开始广泛使用的而对于这两个名词的认识和运用则有其狭隘与偏颇性,为什么这样讲呢?这得牵扯到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问题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为了挽救帝国的命运,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被视为奇技淫巧的西方科学技术,兴“新学”特别是洋务运动兴起的“新式学堂”开设的西方学科中便有艺术学科,但这种艺术学科是为地理、地貌、医用解剖图、工程建筑设计图等学科而培养的“画图”技术人才。

体现出的是一种“使用”的功能,把“美的艺术”限制在一种技术的层面上,在引进西方学科中很少引用其思想方法,而注重的是技术方法,其目的在于维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纲领,对于这种方式方法及其历史原因,不是本文议论的重心,也不能简单地将我们关于“美术”与“艺术”的划分归结为以上所谈,但这种方式方法带来的片面性,排他性和狭隘性是显而易见的譬如我们对“雕塑”这个概念的定义方法上只规定雕、刻、塑,材料上只允许金属、石头、木头,形态上只承认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这种定位与过去美术学院雕塑系仅限于泥塑或雕刻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再譬如所谓国画、油画、版画等学科专业过去我们也只硬性地将其界定于程式化的模态之中,是以技术特征划分的专业不重视审美观念或由观念带来的技巧的变化这一层面,这样几乎成了艺术等于技术,技术等于基本功这么一种状况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表现的本质特征,逐渐追求以张扬个性为尚的艺术风格,但尚缺乏对艺术人文特征和艺术思辨的交叉思索,缺乏从本质上把握各艺术门类形而上的思维方法的深入研究,因此按图索骥式的思维还是存在的即使是现当代艺术思潮冲击下的我国视觉艺术,也多受困于对国外的流派、主义、方式、方法之中,真正是有创意或原创精神的艺术比较少见。

这种认识观自然地产生了学院与民间相抵牾,美术与工艺美术相抵牾,重纯艺轻设计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与偏颇认识的原因固然可以从中国近代的历史背景中找到一点线索,也可以从我们习惯于演绎推理型思维方法中找到一点痕迹,但这种认识观从中国的由来已久的人生观中似乎更能发现一点什么,举个例子说明,如文化现象中的重文人轻工匠便是一个很典型例子为了说得透一点,笔者有必要谈一点文人与工匠艺术之分的缘由说到此,可能有人会指出我国近代绘画艺术重技术轻观念的倾向与传统文人画重观念、重心性的艺术观念怎么能混为一谈呢?是的,两者当然是有区别,但笔者想说的是这种认识的偏颇是同出一辙,异曲同工的,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因此若想对这种偏颇做出解释就必须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西方和对于背景材料的把握中寻得一些蛛丝马迹来通过中西对照,看得出我们对于艺术的认识观存有偏颇性,表现出一定的片面的价值取向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只取其“用”而避其“思”,对于传统文化只注重其“表”而忽略其“本”,我们应习惯于思索事物表层与现象的因果关系,拨开表层抓住内涵,找到支配事物现象的规律,以避免单向思维方式带来的思维定式和由此产生狭隘与偏颇的认识观,使我们的艺术观富有通览精神,富有兼容并蓄的博大和深邃,以利于原创精神的迸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