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借诗词创造出理性与感织的历史课堂.doc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50KB
约4页
文档ID:538775182
借诗词创造出理性与感织的历史课堂.doc_第1页
1/4

借诗词创造出感性与理性交织的历史课堂诗词特有的平仄和韵律使它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妙不可言,而且极易钻进你的心底,拨动你的心绪、碰撞你的情感历史课上恰倒好处地点缀穿插一些诗词作品,会使整个课堂平添浓郁的文学气息和艺术气质不仅于此,如果师生能够对诗词中蕴藏的信息和感情进行充分的追寻和体会,又会继发许多的思考、领悟或万千感慨,我们的课堂会变得敏锐、洞悉和深厚,感性与理性交织交融唐朝是诗歌文化登峰造极的时代,唐诗无疑是我们解读和品味唐朝历史的最佳途径,所以在学习唐朝历史的时候,我借机设计了一个“寓史于诗,借诗品史”主题课堂,带领学生穿梭于八首古诗的字里行间,品味着诗人的才情万斗,也感慨着唐朝由辉煌步入到衰亡的风雨沧桑这八首诗歌分别是孟郊的《登科后》、杜甫的《酒中八仙歌》、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国》、李白的《哭晁衡卿》、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甫的《春望》、元稹的《行宫》和黄巢的《不第后赋菊》首先是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不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同时还有白居易的两句无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是孟郊、白居易科举及第后在大雁塔的题诗,请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诗人金榜提名后的心情,那种欣喜、那份自信和骄狂。

由此联系到唐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开放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不能不说这是唐朝政治清明强大的一个缩影但值得提醒学生的是,十七人中最少年的白居易考中进士时已经27岁,而孟郊更已是46岁高龄,透过这个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呢?尽管科举制度冲击了纠缠于出身门第的士族制度,但对许多莘莘学子来说,它不能说不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误导和对精神灵魂的一种囚禁启发学生用辨证的历史眼光看待历史事物杜甫《酒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除了赞叹李白的文才酒量与人格,请学生找出能够一窥唐朝社会经济面貌的一句或者一字来,学生应该很快就找出“长安市上酒家眠”的“市”字,唐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可见一斑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国》:“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让学生阅读后思考温庭筠的这首诗所描述的是唐朝历史上何种美好现象,学生只要扣住关键词“渤海”、“车书一家”,不难判断,这是对中原与东北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亲密交流的深情歌颂,唐朝穆穆雍雍的民族关系尽现纸上 李白的《哭晁衡卿》:“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读一首悲情的诗,讲一个伤感的故事,一个发生在诗人李白与日本留学生晁衡之间的生离死别的故事。

打动学生的不仅是一段跨国界的友情,还有唐朝极度开放、海纳百川的外交胸怀 白居易的《长恨歌》: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杨贵妃的巧笑倩兮正是唐王朝衰败的开始,于是“红颜祸水”的说法似乎有了更有力的佐证这里教师提出的问题是,究竟是因为美丽祸害了唐朝,还是唐朝的腐败葬送了一个女人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客观公正的历史眼光,更需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支撑希望这里能掀起一个讨论的高潮 与之呼应的是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不设问,只让学生亲眼目睹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的百姓生活 金戈铁马之后,一切归于沉寂,元稹《行宫》呈现的是破败荒凉、繁华不再的唐朝:“寥落古行宫, 宮花寂寞紅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一代风流唐明皇终于只成为白头宫女打发寂寞时光的伤感话题借此诗清同学谈谈你心目中的唐玄宗的是非功过这个讨论可以见仁见智但必须理性客观的 在唐诗中体验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后,最后出现的是黄巢的《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作者是农民领袖黄巢,让学生体会诗句中隐含的阵阵杀气,从而为下节课唐朝的瓦解和灭亡埋下伏笔 在这个“品诗读史”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字的格律音律之美、简洁美和意境美扑面而来,整部唐朝的历史同时错落有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品味与鉴赏、思索与沉淀,感性到了极致,理性也随之相生 较之于工整的唐诗,长短错落抑扬有致宋词别有一番韵味,若自然流畅地拈来融入历史课堂,其感染力是毋庸置疑的在学习北宋灭亡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师生一起分析了“靖康之耻”以及宋徽宗和宋钦宗双双客死他乡的原因之后,应该说授课任务已经完成,但教师觉得有必要利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学艺术资源将同学们的思绪和情感从课本枯涩的字里行间引回到那一段段泣血断肠的峥嵘岁月,在蒙太奇的时光隧道中亲身体验历史、感悟历史教室里幽幽地飘出一段凄凉哀怨的歌曲《几多愁》,随着音乐的流淌,多媒体屏幕上缓缓出现了这首歌的歌词,正是南唐亡国之君李煜写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接着,在同样的背景音乐下,屏幕上又缓缓出现了第二首古词,宋徽宗赵佶的《燕山亭》:“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两首两个亡国之君创作的诗词在屏幕上定格,这时,还是在悲伤的音乐声中,教师向同学们介绍这两首词的创作背景和经过:公元975年南唐灭亡,李煜成为宋的俘虏,三年后的阴历七月七日这天,正是牛郎织女渡过迢迢银汉相会的日子,又恰好正是李煜的生日这位皇帝词人心爱的小周皇后被宋太宗赵光义召去侍宴,妻子向他哭泣求救,他毫无办法,只能万分悲怆地写了一首《虞美人》在词中,这位亡国之君并不敢发泄不满,只是满怀凄楚地怀念故国和往昔岁月,之后就被赵光义下剧毒毒死公元1127年,宋徽宗成为女真人的俘虏,9年以后,在远离开封万里之外的大金国小镇五国城,就是今天的黑龙江省依兰县他哭瞎了双眼后老病而死死前,这位天才的艺术家皇帝也写下了这一首怀念故国与往昔岁月的悲怆哀婉的词—《燕山亭 北行见杏花》欣赏了音乐、古词、历史故事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扼腕,有的叹息,有的感慨,有的沉思教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觉和感想:同学甲:我觉得很遗憾,李煜和赵佶在我国古代诗词书画界堪称大师,他们真情流露,才华横溢,但是在政治上却都荒淫误国最终自食其果,也是古代文艺界的重大损失。

同学乙:哀其不幸而怒其不争!同学丙:文学艺术家只要具备文化基奠、诗意和才气,而优秀的政治家必须具有挥斥方遒的豪情和忧济天下的真情,这是两位亡国国君所缺乏的同学丁:邓丽君是一代歌后,但是演绎这首有出处的歌曲时柔情有余而痛楚不足,可能对历史对古人缺乏认识和理解所以,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能用艺术打动他人同样的荒淫误国同样的愁绪离恨,不一样的时空同一样的悲剧留给学生的是绵绵无尽的感慨回味和思索在设计组织这节课时,教师希望用诗词、歌曲来感动学生,让他们随着诗人和歌者一起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伤感、愁苦、绝望、悲愤还有惋惜、懊悔、仇恨等等当多种情感调动汇聚之时,希望能引导学生自然进入一种思考的状态,在思考中总结出对历史发展规律、对统治之道、对生命诗意和生命责任的理性认识唐诗和宋词或婉约或奔放或凄凉,牵动着万古情肠,文体更无拘束的近现代诗歌作品同样不乏震撼力比如将谭嗣同的“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秋瑾的“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分别用于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适当的章节中,不仅渲染出那个杜鹃啼血的坎坷岁月和中华儿女长存不歇的天地正气,更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去体会去思考谭嗣同的悲怆秋瑾的感伤究竟来自何故去往何方,去扣问去寻求中华神州的前途方向。

短短诗篇留给学生的不止是感动还有对历史由浅及深由此及彼的咀嚼、体味和思考再比如讲述《美国内战》后林肯总统遇刺身亡为伟大的事业献出生命这段历史时,我给学生朗诵了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啊,船长!我的船长!我们完成了可怕的远航,巨轮历尽风雨,我们赢得追寻的奖赏;可是,心啊!心啊!心啊!心中的鲜血在滴滴流淌, 甲板上躺着我们的船长, 他已辞世,全身冰凉……啊,船长!我的船长!起来听那钟声荡漾;起来,旌旗为你招展,号角为你激昂……然而,我的步履沉重悲伤,在甲板上踱步,那里躺着我的船长,他已辞世,全身冰凉读完以后,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用船长来比喻林肯,为什么美国民众的心中的鲜血在滴滴流淌,如果说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突破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成熟飞跃的瓶颈,那么同样在这些方面功绩显赫的华盛顿、罗斯福、克林顿等优秀的总统为什么总也不若林肯这样真正触动感动着人们心灵的最深处呢?希望学生能在诗人的无限深情中能够体会到林肯付出自己的生命是为了追求400万黑色生命的平等和尊严,事实上内战前后有62万的黑人和白人付出了生命如果把美国内战仅仅理解为南北政治经济利益的大搏杀,那是对这段历史的亵渎,它更是一场关于人性的泯灭和回归的大搏斗。

人们对林肯的爱也正是对生命的平等和尊严的捍卫和珍爱品读了这首诗后,相信学生对美国南北战争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接近其本质诗歌的选取最好以特定的历史背景为依据,但是也不尽然,因为她所蕴涵的情感是可以迁移和共鸣的记得有一次在讲述科技史的课堂上,我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料,向学生展示了人类滥用科技带来的生命恐慌和地球危机,当学生陷入深深的忧虑和思索时,我也情绪贲张,脑海中突然闪出诗人艾青的那一首穿透心肺的爱的文字《我爱这土地》,随即朗诵给学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被这坚韧又温柔、悲壮又哀婉的文字所打动,特别是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念过之后,我看见了那一双双年轻眼睛里也是泪光莹动很难说艾青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这首小诗与本课的主题有何谋合之处,但是它倾诉了对家园、对脚下的土地的无限深情和热爱,也勾起了学生对地球、对人类未来的重重忧虑。

深深的“爱意”和深深的“忧虑”交汇出一个至真至纯至美的情感世界,我和我的学生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知道,这种由内心深处滋生的感动远比掌握考纲考点上的一二三四要弥足珍贵得多!史学与文学血脉相连、气息相通,文学是历史的承载和延续,包括诗词在内的文学作品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因素和历史思维方式因此,丰厚绚烂的诗词艺术不是语文老师的专利,大量的诗歌作品应该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佐料甚至正餐供学生品味、咀嚼和汲取让学生在美丽的文字中感动,在感动之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有心灵的收获,真正营造出一个感性和理性交织的,既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又有厚重的历史感的历史课堂 香山中学 胡晓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