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鲵有尾目的一科全变态(个别种有童体型),多数有肺(仅爪鲵 属无肺),体外受精现有 8 属 30 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北纬 27°以北地区,西至乌拉尔山和伊朗北部,北达北极圈南缘该科除 1属1种外,其他7属约90%的种集中分布于东亚大陆及其邻近岛屿 中国已知 7 属 15 种,多为特有种大鲵,有中国大鲵和日本大鲵两 个种,可在中国、日本的溪涧、池塘里发现,一般寿命50至 60 年, 有说能生存达80 至 100 年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取其叫声像婴 儿啼哭;日本大鲵俗称“大山椒鱼”,源于其身有山椒味道美洲隐 鳃鲵(美洲大鲵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也属于同一科物种1. 介绍:小鲵属四肢较发达,指4,趾 5或 4;皮肤光滑无疣粒头部扁 平呈卵圆形;躯干圆柱状,略扁,体侧有肋沟;有肺;尾基较圆,向 后逐渐侧扁仅见于亚洲东部,有20 余种,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 本日本种类最多,中国有4 种,分布于东北、华中和台湾省陆栖 为主的小鲵、拟小鲵、极北鲵、爪鲵主要生活于海拔120〜1800米林 间潮湿的草丛、洞穴中;繁殖季节进入溪流内石下或植物枝叶间配对 产卵;繁殖期以后营陆栖生活;以多种昆虫、蠕虫、蚯蚓、蛞蝓、多 足类等小型动物为食。
水栖为主的肥鲵、北鲵、山溪鲵、副趾鲵多栖 于海拔 1000〜4400 米水质清澈的寒冷山溪内,繁殖期以后仍在水中 或短时间上岸到潮湿环境内栖息,不远离水源;以水生小动物(虾类、 昆虫及幼虫、蛞蝓)为食;尾甚侧偏,适应于在水中摄食和游泳小鲵是较原始的有尾目两栖动物,因身有山椒味道,故又被称山 椒鱼,但跟鱼类绝无关系小鲵身长约 5 至 9厘米,体形与大鲵相似,躯体扁长,四肢很短, 前肢 4 指,后肢5趾,有一短而侧扁的尾巴,背面呈黑或棕褐色,腹 面颜色较浅,头较小,舌头很大,牙齿呈V形,生活在水边草地,平 时在岸边水草间活动2. 分布:仅见于亚洲东部,有20余种,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日本 种类最多,中国有4种,分布于东北、华中和台湾省该科除1属1 种外,其他7属约90%的种集中分布于东亚大陆及其邻近岛屿中国 已知7属15种,多为特有种中国分布范围有浙江、福建、湖北、 四川等地,跟同样分布于亚洲的大鲵有较近的亲属关系3. 分类:陆栖为主的小鲵、拟小鲵、极北鲵、爪鲵主要生活于海拔120〜 1800 米林间潮湿的草丛、洞穴中;繁殖季节进入溪流内石下或植物 枝叶间配对产卵;繁殖期以后营陆栖生活;以多种昆虫、蠕虫、蚯蚓、 蛞蝓、多足类等小型动物为食。
水栖为主的肥鲵、北鲵、山溪鲵、副趾鲵多栖于海拔1000〜4400 米水质清澈的寒冷山溪内,繁殖期以后仍在水中或短时间上岸到潮湿 环境内栖息,不远离水源;以水生小动物(虾类、昆虫及幼虫、蛞蝓) 为食大鲵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 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 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 种中国大鲵除西藏、内蒙、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 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大鲵,又名娃 娃鱼、海狗鱼、狗鱼,主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 流中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叫声像幼儿哭声, 因此得名“娃娃鱼”,属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 特征“娃娃鱼”是两栖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全长可达 1 米及以上, 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 平科学家研究:娃娃鱼小时候用的是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娃 娃鱼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 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 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
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 四肢短扁,指、趾前四后五,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娃 娃鱼的体色可随不同的环境而变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体表光滑无 鳞,但有各种斑纹,布满粘液身体腹面颜色浅淡现存最大的三种 大鲵,中国大鲵身长可达1.8 米,日本大鲵身长可达1.5米,隐鳃鲵 身长可达 0.75 米共通点是体形扁长,四肢很短,前肢4 指,后肢5 趾,趾间有蹼,有一短而侧扁的尾巴不知者或误以为鱼类,其实属 两栖动物,水中用鳃呼吸,水外用肺兼皮肤呼吸,皮肤只有黏膜,没 有鳞片覆盖2. 习性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夜间静守 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 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 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二、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 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 象,甚至以卵充饥平时躲躲藏藏,喜欢把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的石子 一样,免得天敌发现它据统计,大鲵自然资源蕴藏量约为9 万尾,以丘陵山区资源量为 多,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污染的加剧,资源更显不足四川巴中 市南江县的大巴山区,山高林密,大巴山并且没有工业污染,是大鲵 生存的最佳环境。
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 鼠、鸟等为食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 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雌鲵每年7〜8月间产卵,卵产于岩石洞内,每尾产卵300枚以 上,剩下的抚育任务就交给了雄鲵雄鲵把身体曲成半圆状,将卵围 住,以免被水冲走或遭受敌害,直至2〜3 周后孵化出幼鲵, 15〜40 天后,小“娃娃鱼”分散生活,雄鲵才肯离去大鲵的寿命在两栖动 物中也是最长的,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能活130年之久4. 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中国大鲵除新疆、西藏、内蒙、台湾未见报道 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 涧溪流中中国大鲵原产地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五大区域:一是湖南 张家界、江永、岳阳和湘西自治州福建武夷山;二是湖北房县、神农 架,麻城龟峰山,罗田天堂寨;三是陕西汉中、安康、商洛;四是贵 州遵义和四川宜宾、兴文、威远葫芦口、巴中南江等地;五是江西靖 安其他零星分布于湖北鹤峰、利川、恩施,广西柳州、玉林,甘肃 天水及文县,河南栾川县,卢氏县、蒿县,南阳内乡宝天曼,山西垣 曲县,浙江庆元,贵州黔东南,在潮州凤凰山天池,其中靖安县是从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全国第一个发布公告保护大鲵,到设立全国第 一个大鲵自然保护区,建立全国第一个县娃娃鱼研究所,2001 年, 将大鲵定为县吉祥物。
靖安县大鲵人工繁养技术成果全国领先,通过 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鉴定,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大鲵的技术条件 2005 年 8 月,被中国水产加工与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娃娃鱼之乡” 称号5. 观赏价值娃娃鱼的背部色彩斑斓,前肢四指似人手,后肢五趾如人足,嘴 边特大叫声洪亮,酷似婴儿,故名娃娃鱼,大鲵的寿命在两栖动物中 是较长的,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可长达50-60 余年,野生状态下可 存活 130 余年,故也有人叫他“寿星鱼”,大鲵作为观赏动物历来为 人民所喜爱,可使公园、动物园和游览区增加新奇的景观6. 学术价值娃娃鱼学名大鲵,是 3 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 珍稀物种,也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被称为“活化石”大鲵的 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7. 食用价值大鲵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动物,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有 优质蛋白质、丰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极高,被誉为“水 中人参”,在中国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市场上被视为珍稀补品大鲵 肌肉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组成比例好,完全符 合人体需要量模式,其营养价值远优于鲍鱼、燕窝、鱼翅和甲鱼。
大 鲵肌肉蛋白富含 18 种氨基酸,其中 6 种呈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 42.77 %,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0.72 %,必需氨基酸 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为68.68 %,均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大 鲵必需氨基酸评分高,符合人体需要量模式程度相当高, 其中含有丰 富的我国主食中容易缺乏的赖氨酸, 可以与主食合理搭配食用, 以起 到蛋白质互补作用秦巴拟小鲵学名 Pseudonhynobius tsinpaensis(Hiu and Hu) TsinpaSalamander,雄鲵全长119毫米-142毫米,头体长62毫米-71毫米约 3.2 亿年诞生,比恐龙还早.1. 形态特征头部扁平,无唇褶,犁骨齿列较短呈▽形,每侧有齿7-10枚,有 前颌卤皮肤光滑,有肋沟13 条;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末端 仅相遇,指 4,趾 5雄性头体及四肢无白刺尾略短于头体长,尾 鳍褶较明显体尾背面金黄色与深褐色交织成云斑状;腹面藕色,杂 以细白点鉴别特征犁骨齿列呈二短弧形,内枝略长于外枝,每侧有 齿7〜10枚;具前颌囟;无唇褶体侧有肋沟13条;肺短小,后端仅 达第二、三肋沟部位;雄鲵头部、体背及四肢背面无小白刺。
形态依 据陕西周至(15雄、卵及幼体)、四川万源(5 雄及幼体)标本成体雄 鲵全长 130mm 左右头部扁平,躯干略呈圆柱状,背部略扁平,尾 基较圆,向后逐渐侧扁吻端钝圆,吻棱不显;鼻孔略近吻端,鼻间 距大于眼间距;眼适中,眼径约与眼间距等大;口角达眼后角下方, 唇缘平直,无唇褶;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在内鼻孔之间排成5” 形,个别为“―”形,间距较窄;舌大,椭圆形,两侧游离,前后 端粘连于口腔底部,舌面上有许多细纵褶前肢前伸指端达眼前角, 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末端仅相遇;掌、蹠部无角质鞘,指、 趾扁平,末端钝圆,基部无蹼;指4个,指长顺序为 2、 3、 4、 1, 第二、三指几等长;趾5 个,趾长顺序为 3、 4、 2、 5、 1;掌、蹠突 各2,内侧者略大,但均不明显尾长略等于或略短于头体长;尾高 约为头体长的 1/7,尾肌发达,尾背鳍褶肥厚而平直,起自尾基部后 段,隆起成嵴状;腹鳍褶在接近尾后端才部位出现,尾末端钝圆皮肤光滑:自眼后角至颈侧有一条浅纵凹沟,略成弧形,在口角上 方有一分枝弯向下方与口角处的短肤沟相交,颈侧部位较为突出;体 侧有肋沟13 条;咽喉部无纵肤沟;颈褶明显平直;四肢及尾末端均 未角化,仅指、趾端有浅棕色的角化层。
生活时头部棕褐色杂以少数金黄小斑;体、尾正中部位为金黄色 与少数深褐色交织成的不规则云斑块,其两侧为深棕褐色纹;体侧渐 成暗黄绿色,至腹侧为藕褐色,散以细白点四肢背面及尾两侧均有 浅色斑点腹正中部位有一条纵长蓝灰色纹液浸标本金黄色部位为 灰黄色,斑纹仍明显第二性征:雄鲵肛部微隆起,肛孔纵裂,其前 缘有短横褶,略呈“f”形,横褶中央有一个肉质突头、体和四肢 背面均无小白刺2. 分布分布于陕西(周至、宁陕)、四川(万源、通江)3. 生长环境秦巴拟小鲵生活在秦岭、大巴山海拔1770〜1860m的小山溪及 其附近流溪水量小,坡度不大,在阶梯式的低凹处为浅水凼,溪水 清澈见底,pH5.5〜6.0,水底多碎石,并杂有少量淤泥和落叶;溪边 以草本植物和灌丛为主,植被茂密,十分阴湿昼伏夜出,成体不直接生活在水中,白天大多隐蔽在溪边或干涸 的溪底大石块下或碎石坭缝中幼体多在石块下游动或匍匐在淤泥上 幼鲵亦活动在岸边石堆中;行动敏捷,受惊扰后即迅速进入其他石块 下或石缝中4. 习性在海拔 1770 米-1860 米的山区成鲵营陆栖息生活,白天多隐蔽 在小溪边或附近石下捕食昆虫和虾类5. 生长繁殖5-6 月为繁殖期,卵鞘袋成对粘附在水荡内石块下,每一袋内有 卵 6-11 粒,雌鲵产卵 13-20 粒。
幼体全长 60 毫米以上逐渐完成变态5〜6月在溪内发现卵胶袋和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