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神猴形象对比 ——孙悟空与哈努曼汉语国际教育 靳雪瑞 2012101026【共性】哈努曼:1风神之子,母亲是天堂歌女,被贬人间成为美丽的猴女2太阳似的眼睛,辨识妖魔,放射万道金光,变化多端孙悟空:1花果山上仙石,感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而具灵通之意,见风化作一个五官俱备,四肢皆全的石猴2火眼金睛,七十二般变化3虎头如意金棍 3如意金箍棒4都具人性,却猴性不泯,聪明好动,顽皮促狭,喜作弄人,野性十足5性格天不怕地不怕,疾恶如仇,见义勇为6不是肉身凡胎,长生不老,神通广大,有非凡本领和神奇力量【故事情节】《罗摩衍那》:1哈奴曼偷吃了无忧树园的甘果,被女罗刹发现,结果哈奴曼捣毁甘果林,打死看守2阿逾陀国王子罗摩由于宫廷斗争被迫流放森林,爱妻悉多被妖魔楞枷城国王罗波那俘获,哈奴曼勇敢机敏,火烧楞伽宫,盗仙草,杀魔王罗波那,救出悉多《西游记》:1孙悟空偷吃蟠桃,盗取仙丹,大闹天宫2唐僧师徒取经途中路过朱紫国,悟空揭黄榜为国王治病,得“双鸟失群之症”(相思病)数年前国王与金圣娘娘于端阳在御花园游玩,金圣娘娘被麒麟山妖魔赛太岁摄走,从此国王一病不起。
悟空前往麒麟山,打败赛太岁,救回金圣娘娘,国王痊愈区别】1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是一个中心人物,而哈努曼在《罗摩衍那》中处于陪衬罗摩的从属地位孙悟空较之哈努曼形象更为明晰,更为丰满2孙悟空和哈努曼都斗志旺盛,但孙悟空斗争更具叛逆性,充分体现了他的自由平等观念和个性觉醒意识作者对孙悟空的描写更大胆,更富想象力孙悟空原型】明清小说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学式样,如唐宋传奇、宋元话本、元杂剧等;其二是选择吸收外来文学式样,主要是佛经文学(经卷、敦煌变文)1《罗摩衍那》成于公元前300年,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同时罗摩衍那的故事还散见于佛教典籍之中对于博览群书,善于搜集野史秘闻的吴承恩来说,在撰写《西游记》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借鉴了《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形象2中国历史上同样很早就存在关于神猴的故事,《山海经》无支祁无支祁相传为淮涡水怪,面貌类似猿猴,火眼金睛,经常在淮水一带兴风作浪,危害当地百姓,大禹治水时无支祁作怪,惹恼大禹,于是大禹命令神兽夔龙将它擒住,并用铁索将其锁住,镇压在了龟山之下与《西游记》一书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的故事情节颇为相似3玄奘西游确有其事,可三个徒弟却为虚构。
玄奘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带回大量经书,并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之后,各朝各代均有不同版本的话本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其中猴行者为主要人物,没有猪八戒,有降伏深沙神的描写(可能为沙僧原型)许多章节与《西游记》内容相似猴行者有可能即孙悟空形象的前身《唐三藏西天取经》这个杂剧中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且有“无支祁是他姊妹”语4吴承恩,安徽桐城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任新野知县新野其地好猴戏,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与吴承恩对猴的喜爱和以其为原型进行创作也有部分联系本土文化渊源,外来文化影响,本人发挥创造)孙悟空可能既是中印文化结合的产物,又与作者个人息息相关吴承恩将印度神话与中国上古神话糅合到一起,塑造了孙悟空这一崭新的形象孙悟空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哈奴曼,难以定论文化意蕴】1史诗《罗摩衍那》描绘了一个神奇的猴子王国,猴子王国里的众多猴将都是天神之子,如风神之子哈奴曼、将作大神之子那罗,他们都是按照大梵天的旨意下凡帮助罗摩的天神,大梵天无所不能,孕育造化天地万物,体现了古代印度教“梵”是宇宙万物本体的思想。
随着《罗摩衍那》在印度民间广为流传,哈奴曼的形象深入人心,印度人已将哈奴曼奉为神灵,常年烧香祭祀,供奉哈奴曼的庙宇遍布印度各地并且在印度,森林广袤,猴子特别多,尤其是恒河猴更加著名,猴子十分受人喜爱,这更加重了印度人对哈奴曼这个自然神灵的崇拜2吴承恩生活在中国明代,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同时,佛家和道家思想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宋代开始,儒、释、道三教逐渐合流,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游记》正是三教合流现象的集中体现,孙悟空早年受业于兼通佛、道的菩提祖师,学习神仙法术和七十二般变化,后来又跟随唐僧赴西天取经,因此,孙悟空也是一个佛道兼修的神猴此外,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昼夜提心”等待取经人前来搭救,后来保护唐僧前往西天拜佛求经,一路上降龙缚虎,斩妖除摩,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求取真经,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这体现了众生皆苦和因果报应等佛教教义同时,在取经途中,孙悟空帮助途径地方的百姓铲除妖魔则体现了儒教的济世思想两部作品中所体现的是中印文化差异结论】《罗摩衍那》这部伟大史诗大致成书于公元前三四世纪,正值奴隶社会后期,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萌芽而《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叶,正是封建主义鼎盛而新兴资本主义开始孕育的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处于这样两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哈努曼和孙悟空,其结果必然是形似而神不同恩格斯曾说:“主要任务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而文学是没有国境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那样:“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