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高中衔接教材.doc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74MB
约88页
文档ID:538470618
初高中衔接教材.doc_第1页
1/88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 1 绝对值:⑴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⑵正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⑶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⑷两个绝对值不等式:;或2 乘法公式:⑴平方差公式:⑵立方差公式:⑶立方和公式:⑷完全平方公式:,⑸完全立方公式:3 分解因式:⑴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⑵方法:①提公因式法,②运用公式法,③分组分解法,④十字相乘法4 一元一次方程:⑴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⑶关于方程解的讨论①当时,方程有唯一解;②当,时,方程无解 ③当,时,方程有无数解;此时任一实数都是方程的解5 二元一次方程组:(1)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2)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4)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①代入消元法,②加减消元法。

6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不等式:①用符不等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2)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3)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7 一元二次方程:①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②方程有两根同号 ③方程有两根异号 ④韦达定理及应用:, 8 函数(1)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为常数,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是的一次函数②当=0时,称是的正比例函数2)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与对应的因变量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②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0, O,则经2、3、4象限;当0,0时,则经1、2、4象限;当0, 0时,则经1、3、4象限;当0, 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0时,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增大,当0时,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减少3)二次函数:①一般式:(),对称轴是顶点是;②顶点式:(),对称轴是顶点是;③交点式:(),其中(),()是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4)二次函数的性质 ①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②时,在对称轴 ()左侧,值随值的增大而减少;在对称轴()右侧;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增大当时,取得最小值③时,在对称轴 ()左侧,值随值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右侧;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减少当时,取得最大值9 图形的对称(1)轴对称图形:①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②轴对称图形上关于对称轴对称的两点确定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中心对称图形:①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度,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他的对称中心②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10 平面直角坐标系(1)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叫做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轴或纵轴,轴与轴统称坐标轴,他们的公共原点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2)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对称点:设,是直角坐标系内的两点,①若和关于轴对称,则有②若和关于轴对称,则有③若和关于原点对称,则有④若和关于直线对称,则有⑤若和关于直线对称,则有或11 统计与概率:(1)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其中大于等于1小于10,是正整数2)扇形统计图:①用圆表示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②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度的比3)各类统计图的优劣:①条形统计图: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②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③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5)平均数:对于个数,我们把()叫做这个个数的算术平均数,记为6)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平均数。

7)中位数与众数:①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大的那个数据叫做这个组数据的众数③优劣比较:平均数:所有数据参加运算,能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常用,但容易受极端值影响;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少,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众数:各个数据如果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的意义8)调查:①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②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③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中的一小部分个体,因此他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主要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9)频数与频率:①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②当收集的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通常先将数据适当分组,然后再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10)数据的波动:①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②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③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④一般来说,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11)事件的可能性:①有些事情我们能确定他一定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必然事件;有些事情我们能肯定他一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都是确定的②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肯定他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确定事件③一般来说,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12)概率:①人们通常用1(或100%)来表示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0来表示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②游戏对双方公平是指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③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记作(不可能事件);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目录第一章数与式的运算1.1 绝对值1.2 乘法公式1.3 二次根式1.4 分解因式第二章 函数与方程2.1 一元二次方程2.1.1 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3.1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第一章 数与式的运算1.1 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表示在数轴上,数和数之间的距离.例1 解不等式:>4.解法一:由,得;由,得;①若,不等式可变为,即>4,解得x<0,又x<1,∴x<0;②若,不等式可变为,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③若,不等式可变为,即>4, 解得x>4.又x≥3,∴x>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0,或x>4.13ABx04CDxP|x-1||x-3|图1.1-1解法二:如图1.1-1,表示x轴上坐标为x的点P到坐标为1的点A之间的距离|PA|,即|PA|=|x-1|;|x-3|表示x轴上点P到坐标为2的点B之间的距离|PB|,即|PB|=|x-3|.所以,不等式>4的几何意义即为|PA|+|PB|>4.由|AB|=2,可知点P 在点C(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在点D(坐标为4)的右侧. x<0,或x>4. 习题1.11.填空:(1)若,则x=_________;若,则x=_________.(2)如果,且,则b=________;若,则c=________.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则 (B)若,则 (C)若,则 (D)若,则3.化简:|x-5|-|2x-13|(x>5).1. 2 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公式1】证明: 等式成立【例1】计算:解:原式= 说明:多项式乘法的结果一般是按某个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练习1:已知,,求的值.解: 【公式2】(立方和公式)证明: 【公式3】(立方差公式) 【例2】计算: (2a+b)(4a2-2ab+b2)=8 a3+b3 练习1.计算(1)(3x+2y)(9x2-6xy+4y2)=(2)(2x-3)(4x2+6xy+9)=(3)=(4)(a+b)(a2-ab+b2)(a-b)(a2+ab+b2)=2.利用立方和、立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1)27m3-n3=(2)27m3-n3=(3)x3-125=(4) m6-n6=【公式4】【公式5】【例3】计算:(1) (2)(3) (4)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说明:(1)在进行代数式的乘法、除法运算时,要观察代数式的结构是否满足乘法公式的结构. (2)为了更好地使用乘法公式,记住1、2、3、4、…、20的平方数和1、2、3、4、…、10的立方数,是非常有好处的.练习1:已知,求的值.解: 原式= 说明:本题若先从方程中解出的值后,再代入代数式求值,则计算较烦琐.本题是根据条件式与求值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