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论文 篇一: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 点和影响 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 响(1)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a:两汉:汉初实行郡 国并行制,出现王国问题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景帝 实行"削藩" ,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 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逐步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实行刺史制 度东汉,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州逐 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地 方行政区b:隋唐:隋采用州县两级制,唐时道逐渐成为 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朝中期,地方军镇设立节度使,权 力膨胀,导致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五代十国是 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c:宋代:宋太祖削减地方节 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宋朝 1 17 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后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 ,在州县纸上,形成路州县三级体制d:元朝:实行行省制 度,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 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 端 (2)规律:对地方官制应掌握一个演化、两个重点。
一个演化即各朝代地方官制的变化;两个重点,一是郡县制 与行省制两个地方行政制度,二是将地方官制的变化放到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分" "合"角度中去考察每次国家的大 分裂都与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弊端相关换言之,我 国古代的行政制度是为解决对辽阔国土、众多民族有效管辖 的问题而确立的,如秦的郡县制是吸取了春秋战国大分裂后 分封制的教训,北宋历经五代十国大分裂后痛革藩镇之弊, 大大加强 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 (3)特点: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 力得到加强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 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 行政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 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加强地方行政权力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尤为突出 2 17 (4)影响: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 县制度以来, 逐渐发展和完善 这一制度在征发徭役、 兵役, 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 的作用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 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篇二: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一、知识梳理 1、先秦:周朝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 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秦朝:郡县制前 221 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在全国 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 36 郡,后增加到 46 个郡,每郡设 若干县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 3、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 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 4、辽朝:蕃汉分治制度 5、金朝:猛安谋克制 6、元朝:行省制度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 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 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 3 17 后世影响深远元朝时,我国开始对西藏、云南、台湾等地 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 7、明朝:僧官制度 8、后金和清:八旗制度 9、明清: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10、清朝:清朝沿用和发展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全国 经济发达地区分为 18 个省 在边疆地区设立理藩院管理蒙、 藏、新疆、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另派将军、大臣驻 该地监管。
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新疆设伊犁将军,青 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西藏派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辖 东北地区则由满族将军治理,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 一人,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之政 二、升华认识 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核 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 治阶级斗争的产物其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 发展相适应的 2、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 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 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 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的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 4 17 社会后期更加明显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 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朝尤为突出 3、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以来,逐 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 徭役、兵役,征收田赋与租税,以及管理地方治安方面发挥 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 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1.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 制、租庸调制等)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 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 等) 2.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 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 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它与以前 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促使耕地由国有转向 私有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 田、开阡陌" 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秦始皇时,让百姓自 ,5 17 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西汉 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 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 (人头税) 、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 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 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 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这是由当时商品货 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调是人头 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 收庸" ,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对 年龄限制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中 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论文)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 780 年采 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 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 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宋神宗于 1069 年任 :北 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 主的特权; 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 "方 ,6 17 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⑦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开始实行,1581 年,张居正为了 增加财政收入,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 收,用银两交纳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 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纳银代役、 赋役征银的办法,标志着赋税制度由繁到简、由实物地租向 货币地租转变 ⑧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朝雍正时将固定下来的 "丁税" ,平均摊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反映 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 (三)重点问题延展 1.古代重要税制的社会意义(略) (l)租庸调制的社会意义①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 间较有保证。
封建赋税形式,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种: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形式劳役是封建国家对农 民的直接的人身控制和奴役,劳动者失去任何自主在小农 经济条件下,服劳役又直接影响农业劳动时间的适时安排) 租庸调制允许劳动者交纳实物代替劳役,纳庸代役的做法, 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同时,也标志着对劳役 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②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 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 7 17 元盛世" ,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是改革封建财政、 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租庸调制的结果 (2)两税法实行的社会意义①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 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苛 捐杂税的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 摊派的可能②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 较为公平③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 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④两税法扩大征税面,保证了 封建政府的财政收人 (3)一条鞭法的社会意义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它 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人亩"制,简化了赋 税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适应了商 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产品 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农民对 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4) 摊丁入亩"的社会意义摊丁入亩的实行有助于 "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 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唯—标准 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 的逐渐松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 8 17 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 "庸"为标志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 标志 ④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田租、人头税等) ;由实物地 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这 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松弛 3.比较分析几种赋税制度(略) ①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比较 ②编户制度与摊丁入亩的比较 4.封建社会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主要措施 主要包括;汉初的轻徭薄赋、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唐 初的轻徭薄赋、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唐后期的两税法;北宋 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朝的"一条鞭法" 朝 ;明 ;清 前期的"更名田" 、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学生容易忽略轻徭 (薄赋和土地政策 )5.对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哲学思考 当前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这从政治上给我们的启示是:①体 9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