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始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学会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素养; 3.理解政策从萌芽到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策制定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过程设计】 导入: 展示两段文字史料:一段是1987年邓小平会见南斯拉夫代表时的讲话,另一段是1978年12月10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节选) 展示史料: 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南斯拉夫代表时 “我们国家10亿人口中,7.9亿是农民,要先把农民这一头稳下来,摆定了七亿多,天下就摆定了 —— 1978年12月10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节选) 这两段文字史料是当时人谈农村改革的重要性,以当时人言当时事,目的在于迅速将学生带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当时改革要从农村开始,并引导学生思考:农村改革重点是推行什么政策?引入本课讲授的课题。
播放微课视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 该微课是由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制作,主要讲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微课学习的步骤是: (1)教师提出观看微课时需思考的三个问题(即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将关键词在导学案上速写下来; (3)分三组上台展示 通过微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这项政策有一个整体、宏观的认识,进而,教师再结合史料,进行细节讲述 改革前的背景:(第一组展示) 预设答案: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微课学习后易归纳) 展示一组图片: 由于这段历史离这群中学生的生活较遥远,四幅农村印象图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当时的农村脏、乱、差、穷等他们更容易理解,这样的农村,改革是势在必行那么,改革又从哪里开始呢?引入农村改革的试点:安徽凤阳小岗村小岗故事:展示图片: 展示史料: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图片和文字史料的运用,意在说明改革前的小岗村,“贫穷”是它的名片而穷则思变,为下面的“变”埋下伏笔展示史料:“安徽6条”农村一切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落实按劳分配原则;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 ——万里《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1977年9月,在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指示下,周曰礼召集各地市农村政策研究室的负责人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讨论当前农村的突出矛盾和解决办法,集体起草了《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草案》,即著名的省委六条(即安徽6条)安徽6条的指出农村的中心工作是“生产”,同时,还提出“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实行“责任制”,可“责任到人”,这种大胆的做法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包产到户、分田到户,但给小岗村人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开辟了方向、创造了条件出示图片: 展示史料: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缴) 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小岗人签订这份协议的目的是什么?(2) 小岗人抱着怎样的心态签下了这份协议?(3) 为什么小岗人觉得分田到户会杀头坐牢?一份按下红手印的图片,一段“生死状”原文,让学生们回到历史现场读罢史料,签字现场社员们那种视死如归、悲壮的的气氛,学生们感同身受,同时也体会到小岗人敢为人先的那份勇气 展示史料:材料一: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斥之为 “单干风”加以批判,当做小生产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加以制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轨迹与未来走向》材料二:“我们是要走群众路线的,但有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听群众的,比如要搞包产到户就不能听”材料三:“一搞包产到户,一搞单干,半年时间就看出农村阶级分化很厉害……” ——杨胜群 田松年主编:《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这三则补充材料,主要是为了解答学生的疑惑:“为什么小岗人觉得分田到户会杀头坐牢?”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学生顿时豁然开朗从材料一中,我们发现在中共会议上,明确将生产责任制斥为“单干风”进行批判,材料二是在北戴河会议中,指出“包产到户不能听”,材料三提出搞包产到户,搞单干,容易出现阶级分化。
搞包产到户是禁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是不合法的,是会杀头坐牢的展示图片:展示史料: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有20户,一百多人,人均土地5亩以上,过去长年总产在三万斤左右,人均口粮在二百斤左右实行包干到户后的1980年,总产一跃为20万斤,“万斤户”有了18户——《当前农村几种联产责任制的调查和意见》(1981年9月1日《人民日报》第2版)出示图表:从以上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包干到户”带来了什么影响?(第三组展示)预设答案:基本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微课学习后易归纳)图片、文字、图表展现了小岗村试行分田到户后的效果学生通过之前的微课学习,对其产生的效果有了抽象的了解,这里补充图片、文字和表格材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效果、影响的理解,也使得结论更有依据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艰难探索:展示史料:材料一:轻易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包产到组,也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的……已经出现“分田到组”、“包产到组”的地方,要坚决纠正错误做法——《“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人民日报》(1979年3月15日第1版)材料二:“包产到组”和“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实行超产奖励”并没有本质不同,它既不改变所有制性质,也不改变生产队基本核算单位,又不违背党的政策原则,为什么现在却把它当作“错误做法”,要“坚决纠正”呢? ——《正确看待联系产量的责任制》《人民日报》(1979年3月30日第1版)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河南读者张浩《“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的来信和编者按。
编者按指出:“搞分田到组、包产到组,也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的要坚决纠正错误做法这一文章一发表,立即引起各方强烈反映,不少安徽、河南、四川、贵州、云南各省来信,有些甚至直指“《人民日报》太荒唐……”迫于压力,《人民日报》于3月30日在同样显著的位置刊登《正确看待联系产量的责任制》一文并加上编者按,提出“包产到组”、“包工到组”既不改变所有制性质,又不违背党的政策原则时人争论再现,让学生体会到小岗村的奇迹并没有让质疑、反对“包干到户”的声音中断,“包干到户”依旧是处于不合法的行为,农村改革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探索过程展现史料:材料一:“少数地方搞了包产到户,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包产到户不同于分田单干……包产到户仍然是一种到户的责任制,是搞社会主义,不是搞资本主义 ——1979年12月1日,万里在省军区第六次党代会上发言材料二:“分田单干不仅退到资本主义,而且退到封建主义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 ——1980年3月,安徽省内反对者的声音思考:材料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新旧两种思想在激烈碰撞,演变成一场全国大争论不仅新闻界有争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会议上,代表们的意见也不统一,而且争论的话题也在不断升级。
通过阅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学生不难明白,此时争论的焦点问题已经上升到包产到户是姓“社”还是姓“资”了两段史料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素养展示史料:材料一:农村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地区,像贵州、云南、西北甘肃等省份中的这类地区,我赞成放宽政策,使他们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点有的可以包产到组,有的可以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的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0年4月,邓小平在经济发展长期规划会上发言材料二: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1980年5月,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材料三:所有的责任制形式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同一制度的实现形式,它不同于过去的单干,更不能当作资本主义去反对 ——1982年1月1日,《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思考:根据以下材料,想想邓小平是如何一步步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鸣锣开道,这产生了什么影响?预设答案:肯定包产到组、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性质。
三段材料反复强调,学生易归纳得出)这三段史料内在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展现的是邓小平如何一步一步为包产到户正名从农村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地区——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所有的责任制形式,范围越来越大,政策越来越宽松同时呢,明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生产责任制性质,使它的推行具有了合法性这三段内在联系紧密的史料,学生读起来难度系数较大展示图片:到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杜润生创造性地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概念 从1982年起,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均以农业为主题发出一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并完善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地位确立引出下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的讲述第二组展示,微课学习易写出关键词)出示表格: 对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的异同点,通过辨析的方式强化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的理解推广全国:展示图片: 图一 图二展示史料: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40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0254万吨,增长幅度为33.6%这6年全国增产的粮食,相当于以前21年增长的粮食 ——《邓小平时代》展示图片:图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安徽、四川开始,之后推广全国。
图一、图二分别是上海郊区、顺德实行的情形到1984年底,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