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妇女权利研究的思维转换.docx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96KB
约8页
文档ID:538321327
妇女权利研究的思维转换.docx_第1页
1/8

妇女权利研究的思维转换 关键词: 女性主义/后现代/本体论 内容提要: 既有的妇女权利研究模式在理论上存在诸多的问题,这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思维的转换这种转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女性伦理视角出发,加入关怀因素,在具体事务中去理解与关心女性,从而走出传统价值本身所具有的二分性因素的对立其次,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出发,强调和尊重人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反对平等与差异的对立,倡导传统法律话语的转变最后,从更深层次中超越本质性与建构性的二元化对立,走向一条没有男女划分的发展道路 性别本质主义和性别建构主义是女性主义者的两种基本思维模式在性别本质主义的发展中,较突出的代表是妇女参与发展模式该模式立基于承认男性对于女性的统治模式而社会性别与发展的发展模式被认为是性别建构主义的,它认为社会文化诸因素压抑了一些感觉在它看来,性别不是一个人特有的本质,而是一种具有动力机制的建构 这两种模式对于社会性别的分析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都会导致理论上的困境,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行动取向的困境本质主义的方式采用无视性别差异的男女平等原则,而建构主义的方式采用男女有别的平等原则。

前一种取向也可以称为“绝对平等”论,而后一种也可以称为是“女性特殊”论例如,妇女在怀孕等期间得到全心的照顾是一个社会应当提供的最起码条件但在具体做法中有许多种,比如,怀孕期间雇主不得终止合同,她们有权利享受带薪产假等等承认性别差异的确能够在体制上给女性带来好处,但也付出了代价,其结果是阻碍了她们获得同男人一样的发展机会例如,妇女的“四期”保护政策的确保护了妇女的健康和安全,但也把她们从某些行业中排斥出去,或减少了升迁的机会因此,“女性特殊”论与“绝对平等”论都有悖论存在第二,研究上的困境以本质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性别研究会出现各种陷阱例如,在分析两性职业分隔上,本质主义的观点使人们相信两性间职业差异是一种类别差异,会不自觉地把两性间在认识能力、感情、关系、行为特点上的差别绝对化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夸大了性别间的差异,而且也暗含了依赖与独立之间的非连续关系,从而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 其实,性别本质主义与性别建构主义都共享着一个前提,即男与女是相异的,并且这种差异不是指表面现象上的差异,而是在本体论上的差异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要想找到一条道路来实现对女性权利的独特或者说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那么,就不得不进行某种思维方式的转换。

即,我们要在理论上超越这种本质与建构的方法的局限,就不得不在本体上首先超越这种个体性上的对立划分 一、思维转换的理论视角 对于如何走出性别本质主义与性别建构主义的理论困境,许多女性主义研究者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这些论者中,以采取女性伦理视角的论者和采取后现代女性视角的论者最为典型 (一)女性伦理视角 普鲁姆德认为(普罗姆德对此问题做出独特而有见地的分析和论述,参见[澳]罗特利、普鲁姆德:《驳人类沙文主义》,载张岂之、舒德干、谢扬举主编《环境哲学前沿》(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康德以来西方主流伦理学框架以“理性———情感”的二元对立为基础这种普遍化的抽象的伦理学把自我看作是脱离肉体的、道德完善的它强调事物的认知价值、普遍性、非个人性,在此基础上,它把情感看作不可信任、不可依赖、与道德无关、要受(男性的)理性支配的低等领域欲望、关怀、爱只是个人的特殊的情感,是理性之敌,是反复无常的、自私的而道德属于理智范围,与情感和特殊爱好无关,基于抽象的理性规则之上,道德行为是一种义务在这种伦理框架下,尊重和关心“其它”,只是因为它(他)们由于其自身而值得尊重和关心,而不是作为使尊重关心它(他)们的人感到满足的工具。

普鲁姆德认为,这种仁爱不是真正的关心和尊重,对特殊的关怀与普遍的道德关怀之间的对立,是和把公众(男性)与私人(女性)范围截然二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二元对立也正是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基础她认为对待自然和对待人类一样,能否对它关怀,能否对它具有责任心,能否体验对它的同情和理解以及对特殊“其它”的处理和命运的感受,是我们道德存在的标志对自然要有深切的关心,就要与自然有特定方面的特殊关系,对它关怀、有感情,而不是把自然作为抽象物因为权利作为公众领域和男性的特权,作为强调分立和自治、理性和抽象的一部分已被看得过分重要普鲁姆德主张把“权利”这个概念从道德舞台的中心搬走,这样就可以更多地注意其它较少二元对立的道德概念诸如尊重、同情、关心、关怀、怜悯、感激、友谊和责任等虽然普鲁姆德的说法有一定的极端性,但是也指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隐性的不利地位这些概念以前被理解为是女性的、私人的、主观的、情感的领域这样的伦理学把伦理关系表述为在关系中的自我表达,而不是对自我的掩盖、包含或普遍化,不把自我看作自利的和相互无关的这种伦理学提供了反对男人与女人截然二元化的基础[1] 这种女性视角的伦理学是伴随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出现于上个世纪60年代。

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首先,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女性视角的伦理学以一种对传统伦理学的批判精神,以一种建立新文化和伦理秩序的企图,以一种反理性、反权威、反父权的胆识,给以往以男性为基础和以原则、理性和权利见长的伦理学殿堂吹进了一股清风,尽管体验、情感、同情、关怀、仁慈等概念在伦理史上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自英国17世纪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开始至今,西方伦理史上一直默默流传着强调仁慈、关怀、仁爱和主观体验的情感主义学派,但女性视角的伦理学不同于前人的意义在于:它以独特的性别视角来主张仁慈和关怀,从而对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以人的自主性、理性为原则的权利与契约的义务论和目的论的伦理学起到一种审视、批评、补充、挑战及柔化的作用 其次,女性视角的伦理学在伦理领域让人听到了妇女的声音它对以往伦理学针对妇女的忽视作了如下的批判:其一,以往的一些伦理理论无视女性在道德中的主体地位,把她们看作社会和男性的客体来为其制定一系列的伦理纲常,使女性除了奉行男女两性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之外,还要因性别而另加一套纲常这束缚了妇女作为人的自由发展,使她们被压迫在社会的最底层,这种伦理以我们传统的儒家学说最为典型。

其二,以往的伦理学忽视了妇女的声音,完全抹杀了妇女在道德发展中的独特性尽管有的伦理体系把妇女在道德上同男人等同起来,但对女性道德独特性的无视本身不能不说是对妇女地位和价值的贬低,女性视角的伦理学所发出的声音对于提高妇女的社会价值、地位以及妇女的解放无疑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最后,女性视角伦理学的产生实际上是解决现代西方社会种种道德困境,尤其是与女性的生存和发展攸关的困境的第三条道路现代西方社会的诸种道德问题已使得传统伦理学的义务论和目的论在许多境遇下不能自圆其说女性视角的伦理理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生,它提供了解决困境的不同思路如吉利根曾用关怀伦理讨论吸毒孕妇问题在她看来,当“权利”的伦理不能解决这一道德困境时,关怀伦理便有了特殊意义,关怀伦理注意的是特殊社会背景下的关系,它的主要规则是去辨认伤害、痛苦和需要并有效地做出反应吉利根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他建立了一种关于“女性的声音”和关爱伦理的理论,区分了男性的“权利道德”和女性的“关怀道德”他认为当有人被指责为违反规则时,男性会迅速进行“审理”并予以谴责,趋向于根据不讲情面的简单规则来判断是否违反了规则,而女性则比男性更能理解人,趋向于根据其全部人文语境来指控规则违反。

指出“权利道德”与形式主义的法律风格相对应,而“关怀道德”与更为语境化的、个人性的裁量性法律风格相对应这种看法包含了一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女性主义法学的可能性参见[美]理查德·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6-508页 从女性伦理的视角,我们可以得知这种理论超脱了男性与女性的区分,它不再强调传统的价值理论,而是更着重于强调关怀性因素的意义这种关怀性因素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脱离了男与女二元划分,直接导向伦理的情境化与具体化,在事务中去理解与关心女性,从而走出了传统价值内涵本身所具有的二分性因素的对立 (二)后现代女性视角 后现代女性主义研究者针对着不同时期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指出不同的流派是在男性与女性二元划分这一不合理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并且,后现代女权理论主要是围绕着如何超越基于本质论上的平等与建构论之上的差异进行的 女性主义平等与差异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处理协调平等与差异的关系并试图走出“差异困境”的过程其中的发展脉络可以总结为:从自由式女性主义追求的形式平等发展到文化女权主义法学和激进女权主义追求的实质平等,再到后现代女权主义在扩展了平等与差异的内涵(超越了男女平等和两性差异),拆解了平等与差异二元对立关系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对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追求。

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早期女权主义关于差异与平等的论争,认为由于平等与差异被看作二元对立的关系,从而使这一议题成为一个永无答案的争论,因为二元对立逻辑本身1 / 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