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时代的中和美以“中和”作为审美标准,是中国美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它滥觞于先秦时代而影响波及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因此,对这一美学现象客观地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价,是我国美学领域一项极有意义的论题本文拟溯源追本,探讨一下先秦时代的中和美思想一、何谓中和美何谓中和美?中和美思想起于孔门关于中和美,先秦时代没有专门著作和专题论述,自然也没有这个专门概念但关于它的论述,大量地散见于人们对艺术文学、人体、道德和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美学评价之中中和美”这个概念,就是后人从先秦时代遗留下来的材料中概括出来的《论语·尧曰》云:“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刘宝楠《论语正义》注:“执中者,谓执中道用之《论语·八佾》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安国《论语集解》注:“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朱熹《论语集注》又解道:“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乐者也《论语·为政》云:“诗三百,一言一蔽之曰:思无邪张戒《岁寒堂诗话》解释道:“孔子删诗,取其思无邪而已自建安七子、六朝、有唐及近世诸人,思无邪者,惟陶渊明、杜子美耳,余皆不免落邪思也《礼记·经解》云:“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疏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切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礼记·经解》又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孔颖达疏曰:“此一诗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能敦厚而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故云深于诗者若以诗之美、刺、讽、谕以教人,是诗教也《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以上《论语》和《礼记》中所录,是有关中和美最早最典型的记载参照刘宝楠等历代儒学大师的注琉,可以将中和美的内容归纳为如下几点:(一)所谓“中和”的“中”,就是适中、有分寸感允执厥中,就是公允地把握尺度,不偏不倚二)所谓“和”,就是和谐顺畅,亦即孔安国所说“乐不至淫,哀不至伤三)所谓“中和美”,核心自然也就是“适中和谐”四)在艺术文学中,人们可以美、刺、讽、谕,但必须做到“思无邪”和“温柔敦厚”,也就是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据张戒个人看法,自建安来,只有陶潜、杜甫深得“思无邪”的三昧而据孔颖达的看法,诗既要“讽谏”,又不能具体“指切事情”,方称温柔敦厚要做到“温柔敦厚而不愚”更不容易,必须使民“敦厚”的同时,又能“以义节之”否则,敦厚自然敦厚了,但容易失之“愚”,不能称为“深于诗者。
五)喜怒哀乐之情倘形于外,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必须得“中节”、有节制,不能超过限度倘超过,就会丧失中和之旨,不能产生艺术美感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中和美实际上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求艺术文学有劝善惩恶的美、刺、讽、谕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求掌握分寸和尺度,把感情控制在适中和谐的程度,含蓄委婉,发而为中正平和冲淡之辞,收到“温柔敦厚”和“思无邪”的效果把它归结到美学上,中和美就是一种以“中和”为标准的审美观念它要求的是,处于互相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中间状态的谐调美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细加考察,我国先秦时代的中和美是暗合艺术美学原理的列宁读黑格尔《逻辑学》所作的笔记中说:“事物(现象等等)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1】又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2】中和美观念中关于“允执厥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观点,就是从“对立面的统一”这一矛盾着的两方面的同一性上着眼,基本上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二、中和美在各个领域的表现从孔门产生的中和美思想,逐渐取代当时同属“显学”的墨、道两家的美学思想而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墨家虽然承认美和艺术能引起人的美感,但又认为美和艺术的存在不中“万民之利”,提出否定美和艺术的“非乐”口号。
道家走得更远,从相对主义出发,否认美和艺术的积极作用,要求从根本上消灭人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否认美丑的客观存在在奴隶制正在崩溃而尚未彻底崩溃的春秋战国时代,虽然这两家的观点对剥削者的骄奢淫逸是一种抗议,但这种反美学的理论有极大的片面性唯有孔门的中和美思想,既不否认美和艺术应该存在,又认为美和艺术应该以适中和谐、含蓄委婉的中和形式出现,发挥美、刺、讽、谕的作用这种美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众的思想,因此它慢慢地渗透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中和美在艺术领域的表现中和美作为一种审美标准,主要表现在这个领域《左传》成公十四年载:“《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这就是说,孔子修(编撰)的《春秋》,是中和美的典范因为它内容上有惩恶劝善作用,表现形式上却适中和谐,含蓄委婉,“微言大义”尽在言外,没有激烈偏颇之辞再如《诗经·周南·关雎》写一个男子因看见洲诸上一对雎鸠,而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又写了该男子追求女子未达目的的苦闷,和想象自己求得女子后的美满生活感情固然强烈,然表达得婉转含蓄,不着痕迹全诗风格庄重沉稳,并不失于猥亵轻挑,这就是体现了中和美标准的“乐而不淫”的作品。
《诗经·小雅·北山》写上层统治者残酷役使小臣的劳苦不均情况,但小臣并无怨谤仇恨之言,至多表达了父母无人照看的悲哀,体现了“哀”而“不怒”的中和标准,也被目为中和美的典范正因为这类作品既有美、刺、讽、谕作用,言辞上又含蓄深沉,秀丽婉转,感情强烈又不失直抒胸臆,具有对立统一的谐调美,具备中和气象,孔子把它们的特点概括为“温柔敦厚”和“思无邪”也正因为这类具有中和美的作品占《诗经》的大多数,组成了它的脊梁,孔子才把它作为学生的教科书如果再联系音乐来看,中和美的表现就更清楚了《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八佾》又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说自己聆听一次《韶》乐,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而聆听《武》乐却只觉得“尽美”并不感到“尽善”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前者内容是禅让(尧禅位于舜)的,形式上雄浑庄雅又肃穆平和,入耳适中和谐,符合中和美后者内容是武王伐纣,主题激进,形式上又铿锵雄壮有余而温良恭敬不足,缺乏含蓄微婉一面,中和气象不够尽善尽美”的音乐必须具备中和美,可见一斑矣归纳之,艺术领域的中和美就是既要美刺讽谕,但又不能直言出口,超过限度,而应该委婉含蓄来表达,使之在分寸感上,既不失于“过”,又不失于“不及”,适中和谐,具有对立统一至恰到好处之美。
必须指出,艺术领域的中和美始终没有脱离儒家思想范畴作品思想内容要美、刺、讽、谕,作家思想就必须合于“礼”,否则便会失掉温柔敦厚合“礼”,便有钳制人思想的用意这里,中和美很自然地和儒家的道德观念联系起来思想要有寄托,表现要含蓄委婉,就必须运用比兴手法,使人在吟诵之中,体会出温柔之味这里,中和美又与《诗》的“六义”联系起来所谓“比兴”,郑玄注的《周礼》说得好:“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取比类以言之”和“取善事以喻劝之”,都指的是委婉含蓄,徐徐道来二)中和美在人体美领域的表现前面说过,中和美虽然起于孔门,但它在与其他各家审美观点的比较和选择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近乎全民族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表现在人体美须域,主要是对女子状貌的审美先秦时代虽因地域不同也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如陈国以“肥硕胖大”为美有美一人,硕大且卷3】衞国以“颀长白润”为美硕人其颀……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4】但是,陈、衞都是当时小国,相当于今天一个县其地域偏狭,灭亡较早,不足以代表整个民族和先秦时代我们应该是以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存在时间较长的秦、楚等大国为例。
秦国雄心勃勃、连年征战,加之国内民风淳厚,对人体的审美没有留下多少资料另一个几乎占据整个南中国的楚国却有为数不多但很能说明问题的资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5】天下最美的姑娘——“东家之子”——美在什么地方呢?宋玉认为,她主要美在适中和谐:既不高,也不矮,既不红,亦不白;身材高矮合度,肤色红白相间,十分符合对立统一的谐调美,具备中和气象这是先秦时代把中和美标准应用于人体领域的典型例子,影响极为深远汉魏时代,曹植赋予自己心目中最美丽的洛神形象也不过用符合中和美标准的“秾纤得衷,修短合度”【6】八个字来描写无独有偶,中和美应用于人体,与西方美学家关于“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的认识也是相通的歌德曾把美与人类的自然规定性放在一起加以考察,说:“例如达到结婚年龄的姑娘,她的自然规定性是孕育孩子和给孩子哺乳,如果骨盆不够宽大,胸脯不够丰满,她就不会显得美但是骨盆太宽大,胸脯太丰满,也还是不美,因为,超过了符合目的的要求。
7】中国先秦时代的宋玉和德国狂飙突进时代的歌德,虽然时代、民族与地域不同,看法却惊人相似可见中和美确实暗合辩证美学原理,客观上反映出一种人类对美的规律的共同认识三)中和美在道德生活领域的表现中和美进入这一领域,表现为两种不同的途径第一,以音乐为中介进入道德领域虞书·舜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粟,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不难看出:(1)舜命夔作乐,教儿子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实际上就是“直宽”与“温栗”并存,“刚简”和“无虐”“无傲”兼备这种具有对立统一的谐调美的中和境界2)这个境界是通过音乐来实现的第二,以“比德”方式进入道德领域所谓“比德”,就是用某些具有中和美特征的自然事物来比喻人的品德《荀子·德行》说:“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秽,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互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虽然荀子硬把“仁义”等儒家信条附会于玉身上,但是从中也能看出之所以要以玉比德,还是因为玉兼有“栗而理”、“廉而不秽”、“瑕适互见”的中和美品质《荀子·不苟》说得更明确:“君子宽而不慢,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
《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甚此之谓也这里,以连词“而”连接的前后两项也是互相对立的荀子认为,如此,君子才能够把这对立的两项中和起来,统一起来,在其间掌握恰到好处的分寸,构成一种谐调美这样就能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即“至文”中和美进入道德生活领域,带来两种情况:一是人们自觉按中和标准颐养情性,形成更完美的观念二是以中和为美的观念愈完善,对生活的反作用也就愈大,促使人们在约束自己道德的同时,也用它评判其他审美客体这样由此及彼又由彼及此,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地反复多次,中和美便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之中四)中和美在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表现《乐记·乐本》载:“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很清楚,先秦人认为从“声音”可以推断某个国家政治经济状况是否完美这一点基本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论因为所谓“声音”,包括音乐曲谱和歌辞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属于艺术和文学的范畴它们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通过透视“声音”是可以推断出彼时彼地的致治经济概况的先秦人们常用此法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状况好不好,就看这个国家的“声音”好不好评判“声音”好不好的标准,前文已经说过,就看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