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 1*14 填空 1*18 名解 4*6 简答 6*4 论述 10*21. 听觉中枢(初级听觉区):听觉中枢位于颞叶的颞横区(41、42 区),是听觉的最高中 枢,也是初级听觉区,接收和分析听觉信息每侧听觉中枢都接受来自双耳的冲动,因此 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致引起全聋2. Wernicke区:(颞叶)位于颞上回后部(Brodmann41、42区)以及部分邻近的22区;听 觉性语言中枢和视觉性语言中枢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有学者将它们统称为Wernicke区, 包括颞上回、颞中回后部、缘上回以及角回它主要司语言的听觉功能,其中储存大量的 听语记忆痕迹,该区损害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听理解障碍3. Broca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即说话中枢):(额叶)位于额下回后部(Brodmann44、45 区)即三角部的后部及岛盖部Broca区将来自Wernicke区的信息处理成相应的言语运动 程序,然后传到与头面部运动有关的皮质(初级运动中枢),启动唇、舌、喉肌的运动而 形成言语 Broca 区不仅负责说话,还控制书写和其他动作语言的产生此中枢受损,患者 丧失说话能力,但可以听懂他人的语言,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4. Broca 区司言语运动功能,又称前语言区或第一语言区; Wernicke 区司语言感觉功能,又 称后语言区这两个区共同构成言语中枢的主要部分5. 弓状纤维:弓状纤维属于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即联络纤维弓状纤维使联 络纤维中的白色短纤维,它连接Broca区和Wernicke区等相邻脑回,并将信息从Wernicke 区传向Broca区,此部位损伤易产生传导性失语,表现为口语流利型,听理解相对保留, 复述不成比例等特点6. 分水岭区或交界区:分水岭区或交界区为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分布的交界处,或者大 脑中动脉或大脑后动脉分布的交界区,此区受损可以引起经皮性失语7. 大脑皮质与大脑皮质下的脑结构有紧密联系, 大脑皮质的言语区作为言语活动脑机制的组 成部分,背侧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基底核、脑干和小脑都有协同大脑皮质调节言语的 功能8. 支配言语听觉活动的主要是脑神经,在12对脑神经中,与言语听觉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 脑神经有 8 对,即视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 经和舌下神经• 视神经:感觉性神经,有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在阅读、理解、 朗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 舌下神经:支配舌部内外肌群以及一些颈部的带状肌群主要负责喉腔的位置运 动,有助于舌部的所有内部运动他对嗓音造成的影响主要在于共振与音效的效应 方面9. 言语的产生通过呼吸系统、发声系统和共鸣构音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实现10. 呼吸泵的呼吸动力是由胸腹壁运动系统和肺部系统的协调运动所提供的11. 腹式呼吸:膈肌舒张时,腹腔内脏恢复原位有膈肌舒缩所引起呼吸运动伴有腹壁的起 伏,这种呼吸称为腹式呼吸12. 胸式呼吸:由肋间肌舒缩使肋骨和胸骨运动所产生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13. 胸-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同时存在,称为胸-腹式呼吸14. 平静呼吸与言语呼吸呼吸过程主要可分为平静呼吸和言语呼吸两种状态下的呼吸运动• 平静呼吸和言语呼吸的不同1) 呼吸量:平静状态的呼吸量为500ml,吸气主动,呼气被动;言语状态下呼吸量增加35%~60%,以便有足够的气流量来支持持续的言语活动2) 吸气与呼气时间相比平静时,吸气:呼气=4: 6言语时吸气:呼气=1: 9,吸气变迅速、短促,呼气时间延长3) 呼吸的规律性平静状态下,成年人每分钟12~15 次,比较有规律言语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呼吸次数减少且不规则4) 呼吸肌群的运动平静呼气:膈肌和胸腹部呼吸肌群的松弛已经足够。
吸气时的腹壁前凸表明内部肌肉是展开的,具有弹性回缩力以抵抗所受的外力,随时 恢复原状当膈肌舒张时,弹性回缩力使腹部脏器和膈肌恢复原位发音:腹部肌群需要主动收缩,以抵抗腹肌的弹性回缩力,使气流有控制的平稳呼出,这证明发音时的呼气运动是主动过程所需腹部肌群收缩力量的大小取决于: 言语产生时所需的肺活量、响度水平、发声长短、张力和语调种类发音时呼吸肌群的作用a. 为喉部运动提供驱动力b. 控制气流量c. 抵抗呼气所产生的弹性回缩力d. 声门关闭与呼气开始的时间不同,发声情况不同15. 喉有4 种主要的解剖结构:软骨与关节、喉内肌、喉外肌和黏膜层发生过程中,最重要 的部分就是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一对杓状软骨和两对喉关节•喉软骨五块软骨:环状软骨、甲状软骨、杓状软骨(成对)、会厌软骨o 环状软骨喉腔的解剖基础,其他软骨都与之相连完整的软骨环,o 甲状软骨最大的一块喉软骨,甲状软骨切迹也叫做喉结,男性尤为突出o 杓状软骨在环状软骨板的上缘外侧,左右各一块,形似三角锥体杓状软骨的两种运动:转动和滑动,有时会同时发生基底部有两个突 起,一个向前,称为声突,声带后端附着于此,一个向后,称为肌突,一 些控制声带开闭的肌肉附着于此。
o 会厌软骨:位于喉入口的前方,舌骨之后• 喉关节由喉软骨构成的关节,即环杓关节和环甲关节,声带的运动主要通过这两对关节的 活动来完成的o 环杓关节 是个鞍形关节,能够进行摇摆运动和轻微的滑动运动通过环杓后肌和环 杓侧肌的作用,它能够使双侧声带分开和关闭,即声带的内收和外展声 带外展时,杓状软骨的运动使声突向外上方翻转;声带内收时,使声突向 内下方翻转o 环甲关节 是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间的两个车轴关节,甲状软骨下角末端的内侧面有 一圆形小关节面与环状软骨的关节面相连接,使两块软骨之间产生前后旋 转运动作用是通过改变声带的长度和张力来调节音调•喉部肌群o喉外肌群:可以抬高或降低喉腔,这种运动的结果是改变了软骨之间的角 度和距离,也改变了喉内肌的自然长度o 喉内肌群:均附着在喉软骨上作用1) 开闭声门2) 改变喉软骨的相对位置3) 改变声带的长宽和物理特性(长度、紧张度、每单位长度的质量、 顺应性、弹性)4) 改变声带间的空间大小,克服声门间的阻力•声门开肌环杓后肌PCA (外展肌)环杓后肌收缩使杓状软骨向外、稍向上■使声带外展,声门开大 扁平状环状软骨后壁-杓状软骨肌突两块肌肉翻转,肌突向后下方移动,导致环杓关节出现翻转和滑 动,他们使两侧杓状软骨向两外侧翻转和滑动,因此是主要的声门 开肌。
•声门关肌杓间肌IA、环杓侧肌LCA (内收肌)杓间肌包括杓横肌和杓斜肌收缩使声带内收,声门关闭 杓横肌水平地延伸于两块杓状软骨之间,肌肉收缩将杓状软骨互相 拉近杓斜肌起于杓状软骨肌突,止于相邻杓状软骨的顶端,杓斜肌收缩 将杓状软骨的顶端互相拉拢环杓侧肌起于环状软骨的两侧边缘,止于杓状软骨肌突,使杓状软 骨靠拢•声门张肌 环甲肌CA (紧张肌)环甲肌收缩,使声带紧张环甲肌拉长声带,起于环状软骨弓,止于甲状软骨下缘收缩时, 将这两块软骨拉近,可拉长声带,增强声带张力,调控音调• 声带肌 甲杓内肌 (松弛肌)收缩时使声带松弛,同时兼有声带内收、关闭声门的功能甲杓肌(TA)包括甲杓内肌和甲杓外肌,甲杓内肌(声带肌)是声带 的振动部分这对肌肉收缩时,将附着于声突的部分拉向甲状软骨 切迹,使声带拉直,增加声带张力,并使声门关闭声带的额位切面图:声带表面使黏膜上皮层,下面依次是固有层的浅层、中层和深层;再下面是肌肉层(声带肌,即甲杓内肌)声带的功能解剖层:一是包膜层,又称为被覆层,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浅层组成,移动度最大;二是结合部或或过渡层,由固有层中层和深层构成,即通常所说的声韧带,移动度较小,能纵向的稳定声带的振动;三是体层,由甲杓肌组成,移动度 最小,主要是保持声带在振动时的稳定。
声带振动是包膜层最容易损伤充血、水 肿或出血等病理改变主要发生在此层• 喉的神经支配喉上神经内支:感觉支,支配声门上方咽部的感觉喉上神经外支:在咽下缩肌侧面与甲状腺上血管伴行至甲状腺上极,支配环甲肌, 使声带紧张喉返神经:运动支,支配环甲肌以外的喉内各肌,并且传递来自机械感受器(位于 喉肌和黏膜内)所感受的信息这些肌肉的小锤体通常围绕在喉肌的肌腱处,对肌肉的拉伸特别敏感,能够主动控 制和调整肌肉的活动16. 声带的振动机制 声带的振动机制包括两个方面,前发声阶段和发声阶段在声带振动之前,必须做以下三 项重要的调整工作• 前发声阶段1) 声带肌收缩起初两侧声带适度张开,深吸气时最大张开度增加;前发声阶段的时间 取决于说话方式和语言环境,在这一时间段中,两侧声带是逐渐靠近 的,他们的距离从13mm减至2~3mm,声带从完全张开到完全闭合是一 个连续的过程2) 气流开始呼出声带只有在气流速度和声门下压适当时才能产生振动;声门下压太高,出现气息声,声门下压太低,出现吱嘎声甚至声带不振动;因此,最有效的起音运动要求前发生阶段呼气运动(声门下压和气流速度)和声带 闭合运动(位置和肌张力)保持平衡,呼气运动应适度。
3) 声门闭合与气流呼出的协调性声门关闭和呼气开始之间的时间协调十分重要,分为三种情况i. 软起音:呼气在声门完全关闭之前(气息声);气息声/h/声带向中线靠拢的过程中逐渐加重,而在声门完全关闭时停止习惯性 的气息音或软起音被认为是病理性的,特别是当气息声出现在元 音的前面时,它使元音的强度减弱,声音质量明显下降ii. 正常起音:声门闭合,呼气刚好开始;这种起音方式被称为同时 撞击iii. 硬起音:声门先闭合,呼气在其之后发生,再次冲开声门• 声带振动发声阶段肌弹力-气流动力学基本理论• 声带振动是在呼气流作用下的一种被动运动,呼气流是声带振动的动力系统 (能源);声带是振动体,通过声带振动将呼气流转化为振动气流从而产生 喉基音(glottal tone)• 当声带闭合时,声门下压增加,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声门被冲开,气流 通过声门,在声门被冲开的瞬间,声门下开始有黏膜移动,似波浪状,向 上、向外移动,绕到声带上面,此为声门的开放相•声门开放后,根据Bernoulli效应(Bernoulli effect),在声门开放时,由于 通过声门的气流加速,将在声门区形成瞬间负压,声带被吸向内,闭合相开 始。
闭合相时黏膜向下向内移动,当向下向内移动到双侧声带相互接触时, 声门闭合,此为声门的闭合相声门闭合时,声门下压再次升高,声门再次 被冲开如此反复循环,形成声门的开闭运动及声带振动,发出声音17. 在发声过程中,喉音(声门波)自声带产生后,向上进入声道(共鸣腔),通过声道大小形 状的改变和构音器官的活动,对气体分子进行压缩和稀释,声道的共鸣性质(声道共鸣曲 线)发生变化,声音频谱中的一些频率得到了共振加强,而另一些被削弱减幅,这些被加 强的共振频率成为共振峰,共振峰直接由共鸣腔的体积来决定18. 共鸣腔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口唇腔、鼻腔和鼻窦• 胸腔、喉腔、和咽腔:主要起低音的共鸣作用• 口唇腔:主要对中音产生共鸣• 头腔(鼻腔、鼻窦等):对高音部分产生共鸣的共鸣腔19. 口唇腔• 口腔在两侧以脸颊为界,上为腭部,下为口腔底部,前方经口裂与外界相通,后方 以咽峡与咽腔相连整个口腔由上下齿列分隔为固有口腔和口腔前庭前面是口腔 前庭,后面是固有口腔•通过舌外部肌群的运动,舌可以到达三个极点位置:前上方(如/i/)、后上方(/u/)、后下方(/a/)• 舌内肌群可以使舌尖抬高或降低、左移或右移,由此改变口腔的形状,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