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菊切花栽培技术摘 要:非洲菊是世界著名四大鲜切花之一,由于花朵硕大、花色丰富而艳丽、寓意深刻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在非洲菊的栽培管理过程中,由于很多栽培者没有掌握其栽培技术,盲目引种,而导致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的现状,现介绍非洲菊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以提高非洲菊切花的产量与质量关键词:非洲菊 切花 栽培管理非洲菊又名扶郎花、灯盏菊,属于菊科,是一种宿根,多年生草本花卉近年来随新品种的不断引进,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已是我国切花花卉的重要品种之一非洲菊花色丰富,花朵清秀挺拔,潇洒俊逸,花艳而不妖,娇美高雅,给人以温馨、祥和、热情之感,是礼品花束、花篮和艺术插花的理想材料,因而倍受人们喜爱非洲菊花期容易调控,栽培技术相对并不复杂,能周年不断开花,切花率高,每株每年可切取30~50枚鲜花目前市场需求率极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实为理想的切花花卉1 生态习性原产非洲南部的德兰士瓦性喜温暖、阳光充足和空气流通生长期适温20~25 ℃,冬季适温12~15 ℃,低于10 ℃则停止生长,属半耐寒性花卉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忌重粘土,适宜微酸性土壤2 品种选择切花非洲菊品种很多,花瓣有红、黄、粉、橙、白,花心有黄、黄绿、红褐、紫色等色,同时又有单瓣、重瓣之分。
在我们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合理确定种植品种和规模,在保证有大量主推品种的同时可综合考虑品种的多样性,从而达到适应不同消费群体要求的目的在色泽的配比上一般红:桃红:黄:粉:白=3:2:2:1:微量购买非洲菊幼苗时基本上选择株高10cm左右,4叶1心的组培苗为好,尽量不要购买分株苗,分株苗产量低、抗性差、病虫害严重3繁殖及栽培3. 1播种繁殖非洲菊不能自花授粉,需人工授粉,得到的种子细小,寿命只有半年,在0 ℃左右低温下贮藏可保持1 a ,宜随采随播春播3~5 月,秋播9~10 月播种时撒播于育苗盘中或育苗畦中,发芽适温为18~20 ℃,播后1 周发芽,发芽率较低,约为50 %左右当幼苗长出2~3 片真叶时,移植1 次,在棚中养护2 个月即可上盆或定植于田间盆栽以播种为主,播时将种子尖端向下,种子不要全部被泥土所覆盖,发芽时需要有阳光,适温度20~25 ℃,15~25 d 萌发3. 2分株繁殖生长健壮的非洲菊成年植株可以采用分株繁殖,但繁殖系数低,易感染病虫害,分株繁殖代数高时,种苗退化,质量不稳定,降低商品率,一般较少采用分株繁殖每年每株仅可分出5~6 个新株,一般在3~5 月进行。
首先把1 a 生的母株挖出,再把地下茎分切成若干子株,每个子株必须带有根和芽,然后移植到苗床内或直接定植到大田栽时不可过深,以根颈部略露出土为宜3. 3扦插繁殖将健壮的植株挖起,截除部分粗大肥根,剪去叶片,切除生长点,保留根颈部,经药物消毒后种于栽植床环境条件为温度22~24 ℃,空气相对湿度70 %~80 %以后根颈部会陆续长出叶腋芽和不定芽形成插穗一个母株上可反复采取插穗3~4 次,一共可采插穗10~20个插穗扦插后3~4 周便可长根扦插的时间最好在3~4 月,这样产生的新株当年就可开花3. 4 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是目前非洲菊繁殖的主要方式,在现代切花栽培中,为获得大量品质一致的植株,已广泛采用组织培养技术种苗质量高,繁殖速度快,可实行周年计划安排,有利于商品化生产通常使用花托和花梗作为外植体芽分化培养基为:MS +BA 10 mg/ L + IAA 0. 5mg/ L ;继代培养增殖培养基为:MS + KT 10 mg/ L;生根培养基为:1/ 2 MS + NAA 0. 03 mg/ L由于非洲菊为异花传粉植物,自交不孕,花序中雄蕊与雌蕊成熟的时间不同,必须人工授粉才能获得种子,其种子后代必然会发生变异。
变异类型普遍表现为花梗变细、变软,花形变小,切花价值大大降低,当今的切花品种多为杂交育种,且为多倍体,基本上无种子产生,所以种子繁殖目前仅用于育种及盆栽品种,一般不直接用于大面积切花种生产4 栽培管理4.1 选择种苗 非洲菊有种子苗、分株苗、组培苗后代分离严重,分株苗繁殖系数低,都很少用于大面积生产,通常会选择优质的组培苗,优质的标准为:株高10厘米至15厘米,5至6片叶,根系发育良好,叶色鲜亮,无病虫害4.2 整地作畦 非洲菊喜欢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因此定植前要施足有机肥,深耕翻整,拌入消毒杀菌剂,拌匀后覆薄膜,揭去薄膜待药味挥发后再作畦,非洲菊根系发达,栽植床至少需要有30厘米以上的深厚土层,作成深沟高畦一般畦面宽60厘米,种植两行,行距30厘米至40厘米,沟宽40厘米,有利于排水和通风,也有利于叶片充分展开吸收足够的阳光4.3 定植 组培苗定植后,70天到80天即可开花,如果计划在十一前进入盛花期,5至8月份定植较好,定植过晚,越冬时植株储存能量少,一般株距为30到40厘米,多为高畦双行三角定植,非洲菊具有“收缩根”,即在生长过程中,具有收缩性,并有把植株向下拉的能力,而且非洲菊的根系十分发达,因此,栽植时要“深穴浅载”使地下根系尽可能伸展,但要使生长点露于土表面1厘米到1.5厘米,定植后立即浇透水,如有道夫现象,于3天到4天后扶正,日后就能正常生长了,如载的过深,易造成烂心或生长缓慢。
4.4 定植后管理4.4.1 小苗期4.1.1.1温度白天温度20~25℃、夜晚16~20℃,温度过高应揭膜通风4.1.1.2 湿度严格控制水分,保持土壤润而不湿,地面无积水,避免引起立枯病和根腐病4.1.1.3 光照晴天适当遮阳有利于缓苗,光照控制在30%~40%4.1.1.4 养分小苗大约在定植2 周后长出新叶,此后应每隔1 周用0.1%的复合肥(氮∶磷∶钾=5∶3∶2)浇1 次,每2 周用0.1%的磷酸二氢钾加0.1%的尿素施1 次叶面肥4.4.2 成苗期定植后1 个月左右进入生长旺盛期此阶段在前期施足底肥的情况下,每隔10~15 天追施复合肥1次,重在补充磷钾肥,促进植株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温度应保持在20~25℃,基质湿度70%~80%,光照在50%~60%4.4.3 花期4.4.3.1 水分保持充足的水分,土壤水分在70%~80%,避免湿度过大采用沟灌,严禁喷灌,否则易造成心叶积水,花芽腐烂4.4.3.2 光照保持光照充足,但同时避免强光灼伤叶片应在8∶30 以前及17∶00 以后和阴雨天把遮阳网打开,让阳光直射植株,中午光强时,保持40%~60%的透光性即可冬天光照不足应及时补光。
4.4.3.3 养分以促为主,促控结合以磷钾肥为主,有限制搭配氮肥施用一般来讲,氮∶磷∶钾的比例在15∶8∶25 左右,遵循固体肥、水肥及叶面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每隔10~15 天用0.1%磷酸二氢钾加0.1%~0.2%硼砂再加5~10mg/kg 的钼酸钠进行叶面喷施1 次4..4.3.4 剥叶当叶片生长过旺时,花枝会减少,花梗变短,需要适时剥叶,防止养分分散先剥病残叶,各枝应均匀剥叶,每枝留3~4 片功能叶叶密集生长时,应从中去除小叶,使花蕾暴露出来,整株留12~14 片功能叶4.4.3.5 疏蕾在幼苗刚进入初花期未达到5 片以上功能叶或叶片很小时,应将花蕾摘除;同一时期植株上应保持3 个左右发育程度相当的花蕾,多余的应摘除;当夏季高温时,花的质量差或切花廉价时,应多疏蕾尽量少出花,以蓄积养分,利于冬季出好花5 采收保鲜5.1 适时采收非洲菊切花的采收期,以花头最外2层舌状花与花茎垂直时为最佳方法是,自花茎与叶丛相连的基部,用手向侧面用力拔取切忌在植株萎焉或夜间花朵半闭合状态时采收切花,及避免于炎热的正午采收,因温度较高时,会加速非洲菊的呼吸速率进而加速非洲菊的衰老非洲菊于采收后应置于阴凉处以减缓其呼吸速率。
另于上午时段所采收之非洲菊含水量较多,膨压较大,较有利于采后蒸散作用的持续进行,而下午时段所采收之非洲菊所含光合作用产物较多,则有利于采后呼吸作用进行5.2 处理与保鲜 采收后,由于非洲菊的花梗细胞不具木质化,倘若水分吸收不足,细胞失去膨压,花头会因无法支撑花朵的重量下垂,造成垂头现象,因此,非洲菊于田间采收后,应立即置于含漂白粉的预处理液内,待回室内后,剪去茎基部2-3厘米,马上插入100×10-6~250×10-6的漂白粉水中处理3-5小时,然后分级包装因非洲菊花盘大,花枝长,花盘边缘将花头在下部包起,或放在有孔的硬纸板上固定,包装后若不立即出货,可将纸板掉在有10×10-6~50×10-6的漂白粉溶液中,避免感染细菌6病虫害防治非洲菊常见病虫害主要有叶斑病、白粉病、病毒病等叶斑病发病初期喷施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周1次,连喷2-3次,防治效果良好,白粉病发作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75%粉诱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每10-15天1次,连续2-3次,对病毒病及时用氧化乐果,西维因,马拉松等农药防治蚜虫,以减少传毒媒介非洲菊的主要虫害有斑潜蝇、红蜘蛛、白粉虱等,对斑潜蝇用2.5%的敌杀死乳油3000倍或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
对螨类喷施1000-1500倍克螨特乳剂或1500-2000倍灭螨醇或40%氧化乐果1500倍喷雾防治,对白粉虱用25%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500倍或40%的菊杀乳油2500倍喷雾防治参考文献[1] 王凌云.非洲菊栽培管理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7(7):26.[2] 陈春云.非洲菊切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湖南林业科技,2007,34(2):50-51.[3] 胡蕾.非州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园林,2005(6):32-33.[4] 叶志伟.非洲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4(4):25.[5] 赵兴华,吴海红.非洲菊栽培技术要点[J].新农业,2004(4):50.[6] 宋军阳.非洲菊繁殖及管理技术[J].中国花卉园艺,2003(11):26-28.[7] 杨丽焕,李光红.非洲菊栽培与管理技术[J].吉林蔬菜,2003(1):45-46.[8] 王宏伟.非洲菊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02(8):9-10.[9] 王艳芬.日光温室切花非洲菊的栽培技术[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6(12):1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