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傣族生活习性.doc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4.01KB
约19页
文档ID:537441377
傣族生活习性.doc_第1页
1/19

傣族,现有人口102.5万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县市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后定名傣族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文为传统的拼音式文字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其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的特产,在唐代就已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族风俗 西双版纳傣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原始宗教的信仰仍保留下来傣族先民早期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和动物、植物,以至一切无生物都有灵魂,而且灵魂是不死的,它可以离开物而存在认为生病是灵魂受到了某种伤害;而死亡,则是灵魂离开肉体不再回来了人们出于对各种疾病和灾害的恐惧,也出于对制服病痛,战胜灾害的强烈愿望,力图通过招魂(也称叫魂)把受到伤害或游离了的灵魂招回来不仅可以为人招魂,也可以为家畜家禽和谷物等招魂 西双版纳傣族替人招魂的主要方式有“唤欢龙”(招大魂)、“唤欢囡”(招小魂)、“菲欢”(换魂)和“唤欢南朗”(招黑姑娘魂)四种替家畜家禽和庄稼招魂的主要有“唤欢为怀”(招牛魂)、“唤欢盖”(招鸡魂)和“唤欢毫”(招稻谷魂)等 三种 据调查,西双版纳傣族共有81种招(叫)魂方法他们认为,人身上有32 个大鬼,92个小鬼只要其中某一个鬼魂受到伤害或离开人体,人体的某个部位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为了治病,就要用81种招魂方法中相应的一种来招魂所有叫魂方式中,最著名的是“唤欢南朗”,即叫黑姑娘魂,它有长篇叫魂词 招魂仪式因地区而异:有的地区,要请村寨中专门负责祭祀的波占来念诵叫魂词招魂;有的地区,由年迈的家长来进行。

替人招魂有招魂词,例如招“儿女魂”的招魂词是这样的:“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来把魂叫魂啊魂,爹妈爱的魂,别去躲在山洞独自悲哀,别去躲在河边眼泪汪汪,别钻进树林草棵,别去钻在牛马身上头魂要回到头里住,牙魂要回到牙里居,耳魂眼魂要回到头上来,皮魂要回到人身上,脚魂不要到处奔走32魂要今天回来,92魂要今天回来!所有的魂啊魂,今天要集中,父母亲要给你们拴线撒!魂回来了!”叫谷魂、牛魂、鸡鸭都有一套礼仪,也有固定的叫魂词 除了招魂礼仪,西双版纳傣族还有一套丧葬礼仪傣族传统的葬法是土葬和火葬,火葬较为普遍 以前,傣族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不同等级人对“死”的叫法不同,墓地不同,葬法也不同家中死了人,首先是报表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乡亲及亲戚朋友邻居和亲友们闻讯赶来后,立即分头做各种丧葬的准备工作 家中人要抓紧时间给死者沐浴更衣,若死者是男性,还要剃光头发洗浴后,给死者穿上两套新衣服,里面一套最好是白衣白裤 接着要请寺庙的僧 侣为死者诵经超度,亲属哭丧接下来是先择出殡的吉日和选择坟地选择坟地要根据死者的身份地位,到规定的坟山用抛鸡蛋法确定坟地 最后是按择定的吉日出殡和火葬出殡那天,要把竹楼清扫一遍。

搬开火塘上的铁三角架,将火灰清扫干净再把死者生前的生活用物清理出来,或火化或丢进江河让水冲走同时还要用一只砂埚、一个布袋,装上谷物种子送到墓地,以供死者灵魂到阴间去播种 出殡时,僧侣和尚走在前头,为死者引路,亲友及寨人排成长队跟在遗体后面提砂埚、布袋的人到达墓地后,迅速返回家中,重新安放火塘上的铁三角架,重新点燃塘火送葬队伍要敲锣打鼓,鸣放火枪,以示隆重到达坟地后,大多数送葬者即可返回,留下数十名壮年男子挖坑掩埋或火化遗体送葬结束后,还要请僧侣诵一部《芒嘎拉》经文,送家神家鬼至此,丧事才算办完 若是夫妻中的一方死去,还要举行一个断绝夫妻关系的仪式:生者取来一条栓有槟榔的白线和一对蜡条自己握住线的一端,另一端系在死者的棺木的或抬尸板上一位长者将白线从中间斩断,就表示断绝了夫妻关系之后,男的可以重娶,女的可以改嫁,不受约束 婚礼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也有祖孙三代同堂的儿女长大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随幼子或幼妇女同住,家庭财产由幼子女继承,幼子女负责赡养父母;已分居的儿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财产,数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经济独立, 妇女在结婚前就开始有个人积蓄,结婚带男方家的财物一旦离婚可以携带回娘家;男方到女方家上门期间,若夫妻关系破裂,男子也可以搬着自己的东西回父母处。

寡妇可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门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夫妇死去,不管年纪多大,都要办离婚手续,手续简单,将一对蜡烛放在亡者棺上,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祭祀 傣放禁忌很多客人、长辈、男子居下时,妇女不和早楼男人所用衣物和工具,妇女不得过媳妇不能与公公、叔伯直接传递东西,必须传递时,媳妇要把传递的物品放在桌上或适当的地方,再请公公、叔伯去取男女相遇,女的让路于下方路遇公婆,媳妇要把裙子拉紧躬身让路祭龙时,外族人不能参加祭典;参加祭典者不能抽烟,不得讲外族话,不得作农活,不得带一枝一叶进村寨住房正中的柱子不能靠勐拉普洱上、中、下三寨,入佛寺时须脱鞋,不许摸小和尚的头客人上竹楼禁坐火塘上方及跨火塘,不能入主人卧室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

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时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

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泼水节上,青年们端水洒泼,犹似银花怒放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泼水节为“厚南”所以泼水节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 泼水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傣历六月,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为除夕,最后一天叫“腕叭腕玛”,意为“日子之王到来之日”,为新年元旦中间叫“腕脑”,意为“空日”每逢节日,都要进行泼水、丢包、划龙舟、放高升、拜佛、赶摆等活动 节日第一天清晨,人们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众生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然后又将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妇女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泼水为戏,于是群众性的泼水活动就开始了。

人们用铜钵、脸盆以至水桶盛水,拥出大街小巷,嫔戏追逐,逢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