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中教师适宜应答策略的研究研究报告北京市北海幼儿园目 录一、研究概况 2(一)问题的提出 2(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三)核心概念界定 3二、研究的基本路径 3(一)诊断教师的应答——寻找研究载体和切入点 4(二)倾听幼儿的心声——关注和解读师幼互动情境中幼儿的言行表现 4(三)研究幼儿的需求——分析和判断典型师幼互动情境的核心价值 5(四)支持幼儿的发展——应答策略的选择及对教师应答适宜性的判断 6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7(一)不同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的适宜应答策略 7(二)对师幼互动中教师应答适宜性的判断 7(三)改善教师应答观念和行为的方略 8(四)研究的认识与结论 10四、研究效果及影响 11(一)师幼互动中教师应答观念和行为的提升 11(二)校本研究实效性的提高 11(三)研究的长效影响 12五、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2六、理论和实践上的延伸思考 12【参考文献】 13附表一:不同主题师幼互动中教师的适宜应答策略 14附表二:师幼互动中教师适宜应答的判断项目表 17一、研究概况(一)问题的提出师幼互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教师内在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外显的教育手段、教育行为相结合的表现(2001,卢乐珍)。
随着幼儿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师幼互动的质量已成为影响和决定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幼互动观念和行为也制约着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新《纲要》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应答是适宜的,如何提高教师适宜应答的能力呢?通过前期对我园教师应答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教师对“师幼互动中教师的适宜应答”有一定的认识,而如何将观念转换为实际的行为,切实提高教师的应答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从实践应用的层面,立足于在日常教育实践中为教师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提供操作性的策略,改善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应答观念和行为,进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发展据此,我们将研究目标锁定在以下三方面:1、探索不同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的适宜应答策略,促进幼儿发展2、探索改善教师应答观念和行为的方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3、探索幼儿园开展校本研究的有效策略,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性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今天,关注教育质量、关注园所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我们锁定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师幼互动的质量,去探讨如何提升教师的师幼互动观念和行为,其目的和意义就在于:1、贯彻落实《纲要》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要求《纲要》精神告诉我们:教师应敏感察觉、分析幼儿需要、表现并及时以适当方式给予应答,这就对师幼互动以及与此相应的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研究师幼互动中的教师应答,可以直接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为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实施高质量的应答提供可操作的策略,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的发展,促进新《纲要》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落实2、提升师幼互动质量,促进教育质量“质”的飞跃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其质量是影响和决定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如前所述,我园教师对师幼互动中教师应答的认识以及实际的应答行为均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影响甚至是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解决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应答的问题,改善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应答能力,对于提升师幼互动质量,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3、完善关于“师幼互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必然要回归到对教育过程中教师行为的关注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幼教领域有关“如何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成为师幼互动研究关注的核心内容和趋势所在本研究就是要从实践应用的层面,立足于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帮助教师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改善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应答观念和行为,将有效师幼互动的研究引向纵深三)核心概念界定1、师幼互动本研究中的师幼互动是在各种具体的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和幼儿以言语和非言语的形式发生的面对面的交往不包括教师借助物质材料、环境等与幼儿进行的间接互动它有以下突出特征:(1)人际性:建立在师生直接接触基础上的双向人际交流行为,体现为发起和反馈的关系2)情境性:是发生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事件3)交互性:体现为互动双方的交互和双向影响,双方都是互动的主体4)教育性:发生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对互动的双方都具有教育价值2、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应答指在具体的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基于幼儿言行表现所做出的回应和反应行为包括:在幼儿发起的互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回应;在教师发起的互动中,教师对幼儿言行表现做出的反应3、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应答策略指在具体的师幼互动情境中,支持教师实现应答行为的程序、方法等教师应答策略的运用最终体现在外显的应答行为上,即教师的应答行为是教师运用应答策略的外在反应和表现。
二、研究的基本路径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教师叙事研究等多种方法根据“师幼互动中教师应答行为”的发生特点以及幼儿园师幼互动实践的特点,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为“关注幼儿(研究幼儿)——关注互动——研究应答行为和策略——调整和改善应答行为——实现高质量应答与互动”,这既是整个课题研究的思路,又是教师应答观念和行为改善的基本历程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一)诊断教师的应答——寻找研究载体和切入点结合前期对教师应答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影响师幼互动中教师应答行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互动中关注幼儿不够;第二,对幼儿言行表现和互动情境的价值判断不准确;第三,应答策略的选择不适宜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教师本位”“教本位”倾向结合对教师应答问题的诊断,我们以幼儿园一日生活三大互动场景(生活活动、区域活动、教学活动)中各种典型的师幼互动情境为载体、以提高教师关注幼儿的意识和能力为切入点展开实践研究这里的典型情境需具备以下特点:第一,是对教师具有经验积累和拓展意义的情境;第二,是师幼互动中教师和幼儿存在体验差异的情境;第三,是互动中教师系列应答行为存在矛盾和差异的情境。
二)倾听幼儿的心声——关注和解读师幼互动情境中幼儿的言行表现关注幼儿是师幼互动中教师应答的起点,也是我们研究的起点在实践观摩与研讨中我们发现,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想的往往是“能教给幼儿什么”和“能让幼儿学到什么”而事实上,这些想法、做法都是“教师本位”的体现,反映出教师“教”的意识和行为比较强,关注幼儿心理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意识和能力比较弱为此,我们从转变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开始,引导教师由“教师本位”向“幼儿本位”转变我们选取了一些典型的师幼互动情境展开案例研讨,让教师首先明晰自己行为背后的想法和观念典型师幼互动情境:小兔和大象发生背景:在音乐活动《小兔和大象》中,幼儿扮演的小兔在感受完“兔跳”欢快的音乐后,老师利用“铃响,有客人要来”的游戏情景,引导幼儿欣赏下一段音乐“大象”,并希望通过提问使幼儿建立音乐和音乐形象之间的联系互动过程:教师:这个客人走路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幼儿:大灰狼教师:你觉得是灰狼,它走路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幼儿:是慢的、重的教师:“这个走路又重又慢的客人是谁?幼儿:大灰狼教师:狼走路又重又慢,可大灰狼是咱们的朋友吗?谁走路又重又慢是咱们的朋友?幼儿:大灰狼教师:你觉得是谁?幼儿:大老虎。
教师:大灰狼、大老虎是咱们的朋友吗?那我们来看看这个客人到底是谁?教师:请教师扮演的“大象“随着音乐出场,告诉幼儿,原来这个走路又重慢的客人是大象可以看出,上述典型互动情境中,教师应答的关注点在“教师自己的答案”——走路又重又慢的客人是大象,没有关注、甚至忽略掉了幼儿关于“大灰狼”的猜测教师“教”的意识很强,具有明显的“教师本位”倾向借助这样的典型师幼互动情境,在研讨中我们引导老师思考“幼儿的表现说明了什么?你认为老师在应答时考虑的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性研讨,教师逐渐意识到自身在应答中“教师本位”和“教本位”的倾向,同时,开始关注和解读幼儿言行背后的原因和幼儿的核心需求三)研究幼儿的需求——分析和判断典型师幼互动情境的核心价值经过前阶段的研究,老师们初步树立了互动中关注幼儿的意识,有了一定的判断和分析互动中幼儿表现的能力然而,随之而来的困惑是“针对幼儿的言行表现,在具体的师幼互动情境中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该互动情境到底可以发展幼儿什么呢?”,这样的困惑将研究推向深入我们意识到,在研究互动情境中幼儿核心需求的基础上,对互动情境的核心价值做出合理的判断是适宜应答的关键为此,我们继续利用典型师幼互动情境展开案例分析与研讨,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分析幼儿的核心需求,并对互动情境核心价值做出判断上。
典型师幼互动情境:到表演区一定要表演!发生背景:区域游戏活动时间,丁老师应迪迪之邀,参加益智区的棋类活动当时除了迪迪、仔仔外,还有旁观的亮亮互动过程:当棋子走到“表演区”的时候,按照规则,组合在一起的三个人都要讲个故事,迪迪和仔仔都说不会,不想表演,而旁观的亮亮则不紧不慢地说“我会”,丁老师说:“那好,你替我们表演吧,但你只能替一个人”用猜拳的办法,迪迪得到了这个帮助,亮亮替迪迪说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于是丁老师和仔仔说:“迪迪已经由亮亮替他讲了,就剩下咱俩了仔仔,你准备讲什么?”仔仔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我不会”,这时亮亮又不紧不慢地表示可以再替仔仔讲个故事,是个笑话笑话讲完了,一阵笑声过后,游戏就继续往下进行而亮亮在一旁却嘀咕了一句:“丁老师还没表演呢!丁老师没有回答亮亮,继续开始下棋第二轮棋下完之后,孩子们的兴致依然很浓,于是大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游戏亮亮由原来端坐在椅子上旁观,变成了上半个身子趴在桌子上看棋当棋子落到“表演区”的时候,似乎大家都忘了“表演区”里的要求,若无其事地继续玩,这时亮亮提出:“为什么不表演呢?”但没人回应他,大家继续玩当棋子第二次落在“表演区”时,依然没有人提表演的事,而是继续玩,亮亮再次提出:“为什么不表演呢?”这回老师说话了,但手里的动作并没有停:“他们说了,不用表演了。
亮亮似乎有些着急,当棋子第三次落在表演区时,他语气坚定地说:“到了表演区一定要表演!”包括老师在内的三个人都没说什么……在对上述案例进行情境研讨的过程中,大家首先了解和倾听了案例当事人在应答时的想法:为什么没有应答亮亮或者用“他们说了,不用表演了”来应答?在此基础上,大家深入分析:亮亮为什么坚持“在表演区一定要表演”?亮亮的核心需求是什么?这一情境对幼儿发展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和研讨,教师逐渐学会如何在具体的师幼互动情境中判断和分析幼儿的表现,如何针对幼儿的核心需求判断互动情境的核心价值,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教师应答的思维模式,为选择适宜的应答策略奠定了基础四)支持幼儿的发展——应答策略的选择及对教师应答适宜性的判断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对教师在具体的师幼互动情境中如何实现适宜应答的“程序性”策略有了较深的认识,即只有在关注幼儿、适宜判断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策略才能实现高质量的互动然而,“究竟什么样的策略和行为才是适宜的”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过不断的探讨,我们草拟出了判断教师应答适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