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节 百家争鸣 学案 编制教师:吴 锋【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影响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概念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 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 ,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争鸣”指争论和辩难,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2.出现的社会原因(1)经济: 大发展, 出现, 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 条件2)政治:周王室衰微, 、 崩溃,士大夫崛起,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社会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 时代,新的统治者尚没有绝对权威,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相对宽松的 环境。
思想家们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观点各异;人们的思想基本不受条条框框束缚3)阶级关系:新兴 阶级崛起,“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政治愿望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学在 ”到“学在 ”, 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 的产物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1、孔子——创始人⑴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⑵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⑶主张(成就)与评价领域核心评 价思想学说思想观“ ”和“ ”思想(1)进步性:①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 的人际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 ,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 ,提高 地位,促进 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性;②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 观和 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③孔子政治思想整体保守,但并不顽固不化2)保守性:①“爱人”,但是有阶级性的。
②主张恢复周朝制度,实质是维护没落的 贵族的统治,维护奴隶制的 秩序政治观主张维护周礼( 制度),要 有序;提出 ,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逐步 ,损益章法,认为历史不断演进宇宙观主张对 敬而远之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 位教育观创办 ;全面发展(六艺)、注重复习与反省、实事求是、 、因材施教开创中国古代 之先河;是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其教育理念与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伦理观性相近文化贡献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即《 》、《 》、《 》、《 》、《 》、《 》为保留、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仁”与“礼”的关系:“仁”是内在的 ;“礼”是外在的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2、孟子:“亚圣”——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1)思想主张:①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 、 、 、 ;②发展了仁,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 ”学说(思想核心),与民土地,省刑罚,薄赋敛;③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
④伦理观:性相近思想--主张性本善2)贡献: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 ”思想,使之更加系统;其“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 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丰富者,早期儒家思想的总结者(1)主张:①天人关系: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要“制天命而用之”(尊天道、重民本);②政治观:主张仁义和王道并用,以德服人③民本观:提出君舟民水;④伦理观:性恶论;⑤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主张重礼);(2)贡献: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小结:孔、孟、荀子思想春秋(产生)战国(发展)代表孔子孟子荀子阶级属性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的地主阶级主张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和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人性论性近论性善论性恶论地位至圣亚圣儒学集大成者(二)道家——老庄之学1.思想特点: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②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代表人物:(1)老子(李耳)——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基本主张:①客观唯心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天地万物的法则(规律);②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但转化都是无条件的;③方法论:提出“弱者到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④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主张建立“小国寡民”社会B.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探讨了宇宙的本源,其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后世哲学、伦理、道德和人们的思维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发展继承者A.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a.“道”乃世界最高原则;b.“齐物”: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界限差别;c.“天命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人必须顺从自然) ②人生态度:鄙视富贵利禄,追求逍遥自得a.“逍遥”的人生态度是对“齐物”观点的发展b.具体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c.实现方法:是“无所恃”,不要受各种外在条件左右3.历史影响:(1)道家学说的运用---每逢大乱平息之后,往往被统治者利用 (2)老庄崇尚 ,其主张超越 去追求 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法家代表人物及主张:1、早期法家:李悝、商鞅2、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思想:(1)理论来源: 、 、 三派(三刀:势:权势→树立威望术;权术→对付官员;法:明文规定→统治人民。
势立威,术驭臣,法制民两面:赏罚分明); 家思想2)内容:集权观:加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法治观:厉行 ,奖励耕战 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参验法”3、发展趋势: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4、历史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 基础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基础即“外 内 ”)(四)平民思想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1、思想主张:(1)治国思想:兼爱非攻(2)具体主张: :爱是相互的,即不分阶级差别的泛爱论思想, :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 :反对奢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主张任人唯贤,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上下思想统一起来,是行政管理之根本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3)精神: ;自我 ;讲求 .2、社会根源: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
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 ,渴望 3、意义: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是符合 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图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三、“百家争鸣”的意义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体系的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 2.是中国历史上第 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 和 的特点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思想和 准则,在吸收各家之长融合积极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 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 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认识: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易中天【Q版诸子】:孙子说:我谋;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无为;庄子说:我逍遥;公孙龙说:我辩;韩非子说:把这些人统统给我抓起来!【课堂检测】1.(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2.(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3.(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