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力——动植物的支持力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 戴缪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植物茎的构造及功能,知道植物的茎能支持叶、花、果实及种子的重量,并具有抵抗风、雨的作用2、通过观察,交流分析,了解动物骨骼具有保护内脏器官和支持身体的功能二、教学活动:活动一:认识植物茎的支持力活动目标:1、通过对植物实体开展研究,引导学生观察植物茎的横截面,交流植物茎的结构特征2、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观察、比较不同植物茎的横截面,交流植物茎的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茎的支持作用活动器材:芹菜、小刀、不同植物茎的横截面图片活动二:认识动物骨骼的支持力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物骨骼的标本或图片,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初步了解动物骨骼的结构特征2、组织学生观察各种动物骨骼作用的录象,交流动物骨骼的结构与功能活动器材:动物骨骼标本或图片、介绍动物骨骼功能的录象三、教学过程:(一)认识植物茎的支持力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² 观察:观察植物的茎(实物或图片)² 交流:交流植物的茎的作用² 实验:证明植物的茎有弹性(活动册P16页)² 实验:(活动册P14页)用放大镜观察芹菜茎的横截面,将观察到的情景画下来。
² 交流:交流植物茎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² 观察:其他植物茎的横截面图片² 归纳:茎的结构特征和功能² 讨论:增大茎的支持力的方法² 教学开始时的交流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的,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你认为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² 在组织学生观察不同植物茎的结构时,教师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茎的内部结构,并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情景,找出共同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二)认识动物骨骼的支持力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² 观察:动物骨骼支持力的录象,动物骨骼的标本或图片² 比较分类:比较不同动物骨骼的生长位置,并将他们分类² 交流:动物骨骼的作用² 练习:(活动册P15页)² 观察比较:观察人体构造图(骨骼与内脏),比较人体各骨骼的特点² 交流:人体骨骼的作用² 在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人体与其他动物的骨骼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手在自己身上寻找各骨骼(如肋骨、头骨等),同时鼓励学生针对骨骼的作用充分的开展交流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力——吸附力与拍打双翅的力 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 戴缪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知道有些动物具有吸附力。
2、通过模拟实验和分析研讨,使学生初步知道昆虫具有快速拍打双翅的力,使它能飞行二、教学活动:活动一:认识动物的吸附力活动目标:1、组织学生观察录象、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动物的运动方式及能够吸附在物体上的原因,认识到有些动物具有吸附力2、引导学生收集具有吸附力的动物的资料活动器材:蜗牛、蚂蝗、水蛭等动物的录象、图片活动二:认识昆虫拍打双翅的力活动目标:1、组织学生观察昆虫飞行时的录象,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启发学生设计方案,实验验证,使学生初步知道昆虫具有快速拍打双翅的力,使它能飞行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合理假设并验证的能力活动器材:昆虫飞行时的录象、活动册三、教学过程:(一)认识动物的吸附力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² 观察:蚂蝗、水蛭、田螺的录象² 交流: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² 观察讨论:观察能够吸附在物体上的动物的身体构造(吸盘或斧足)图片,讨论这些动物能够吸附在物体上的原因² 交流:其他具有吸附力的动物² 在观察录象的基础上,可找一些螺丝等小动物实体供学生观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² 学生观察录象的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具有吸附力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身体构造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动物的吸附力。
二)认识昆虫拍打双翅的力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² 观察:观察蜜蜂、苍蝇等昆虫飞行时的录象² 讨论:昆虫在飞行过程中很难看清它们的翅膀的原因² 设计: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预想,设计验证方案² 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记录(活动册P17页)² 小结:昆虫能够快速拍打双翅的原因² 如果学生设计实验有困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挥动手或者身边的尺来进行实验² 观察录象后,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昆虫为什么能够快速的拍打双翅?”,让学生认识到昆虫拍打双翅的力很大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力——弹力 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 戴缪勇一、教学目标:1、通过开展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对不同材料用力后的不同结果,从而认识什么是弹性,并初步了解弹性材料与非弹性材料2、通过观察录象和图片,组织学生对弹性材料与非弹性材料的应用展开讨论、交流3、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在交流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见到的现象二、教学活动:活动一:认识弹性材料与非弹性材料活动目标:1、组织学生开展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受到力的作用会变形,但是有的物质受力后会恢复其原形,有的物质不会再恢复其原形。
2、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准确表达活动器材:橡筋、弹簧、竹片、海绵、泥球、生面团、钢尺细菌录象、图片活动二:了解弹性材料与非弹性材料的应用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弹性与非弹性材料利用的录象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不同的材料使用在不同地方的原因,加强学生对“弹性”的认识2、引导学生课后收集利用弹性材料事例,培养关注生活的习惯活动器材:利用弹性与非弹性材料事例的录象或图片、记录纸活动三:制作弹性玩具活动目标:1、组织学生制作橡筋空模,了解弹性材料在空模中的作用2、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活动器材:橡筋空模材料三、教学过程:(一)认识弹性材料与非弹性材料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² 交流:生活中有弹性的物体² 分类:把橡筋、泥球、生面团等物体按它们是否有弹性分类² 交流:分类的理由² 实验:对橡筋、弹簧、竹片等物体用力,观察发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并记录(活动册P18页)² 交流:实验中发现的现象² 小结:弹性、非弹性材料的特征² 分类:在实验、交流的基础上再一次分类² 学生实验时,要启发学生放慢对物体用力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体受力和除去力后的变化,并鼓励学生充分表达。
² 在学生问及的情况下,可向学生介绍弹性材料的弹性也有限度,并可利用生活中的有关事例进行说明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二) 了解弹性材料与非弹性材料的应用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² 观察交流:观察生活中利用弹性材料与非弹性材料的录象和图片,交流使用这些材料的原因² 调查:课后调查家里、学校里有哪些地方使用了弹性材料,并作记录² 教师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利用弹性与非弹性材料事例的录象给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弹性材料(非弹性材料)?”,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弹性的概念² 在指导学生课后调查、记录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使用这些材料的原因三)制作弹性玩具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² 制作:制作橡筋空模² 学生制作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放飞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橡筋绕的圈数不能过松或过紧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力——摩擦现象 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 戴缪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录象、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2、通过实验活动,组织学生研讨,使学生初步认识摩擦力的概念,知道物体相互摩擦时会产生热二、教学活动:活动一:认识摩擦现象。
活动目标:1、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研讨交流,使学生初步认识摩擦现象2、通过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活动器材:摩擦现象的录象活动二: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活动目标:1、通过开展一些小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知道摩擦能够产生热2、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感受活动器材:古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活动三:探究摩擦力大小与相互移动的两平面光滑程度的关系活动目标:1、组织学生思考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并做好记录2、通过小组和全班的交流,认识摩擦力大小与相互移动的两平面光滑程度的关系活动器材:玻璃、木片、砂纸等不同光滑度的材料、活动册三、教学过程:(一)认识摩擦现象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² 观察:生活中一些摩擦现象情景的录像或图片² 交流:其他的有关现象² 交流: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² 教师提供的录象或图片要选择学生有直观感受的,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 (二)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² 讨论: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² 实验交流:手指用力贴紧桌面移动,交流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² 交流:摩擦力产生的原因² 实验交流:快速摩擦手掌,交流实验中的感觉。
² 介绍:古人“钻木取火”故事²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认真思考,交流时鼓励学生充分表达三)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面光滑程度的关系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² 思考:摩擦力有无大小² 交流:对摩擦力有无大小及其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假设² 设计: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设计验证方案² 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记录(活动册P19页)² 交流: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归纳自己的发现²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首先考虑:选择怎样表面的材料来进行对比试验,实验时怎样能看出摩擦力的大小呢?同时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案进行验证² 实验结束后,教师可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来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事都含有科学道理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力——摩擦力的应用 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 戴缪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的应用2、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二、教学活动:活动一:探究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活动目标:1、组织学生观察的录象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2、通过书写对比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认识粗糙表面可以增大摩擦活动器材:各种增大摩擦力事例的录象或图片、纸、玻璃、下雪结冰路面的图片活动二:探究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生活场景的录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减小摩擦力的方法2、在观察、交流、讨论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器材:各种减小摩擦力事例的录象或图片、自行车车轴钢珠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