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亚洲国家都喜欢引用一句古话:“温故而知新”这句话是说,回顾以往的事,可以为将来找出新的境界和方法就此而言,应当看到孙武在2500年前所著的杰作《孙子兵法》,至今仍然普遍被视为发展现代军事科学的宝贵参考书 《孙子兵法》的军事价值大体分为两个方面:军事思想和战争理论的发展 1、《孙子兵法》的军事价值 《孙子兵法)的军事价值可以从其对战争胜负的根源提出的三条原则与军事思想体系的关系中看出所谓军事思想,是指关于战争、关于军事能力建设和使用的一种思想体系、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随着战争实践的需要而改变战争行为的理论 从这方面讲,军事思想包括下面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根据对战争的基本理解,找出战争的特点、目的、形式和胜败根源;另一种含义是,把战争实践最好的指导方针理论化换言之,军事思想指的是对战争、对围绕战备的军事建设的基本看法 (1)对战争的看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 这是孙武的第一条原则人们对战争所下的定义往往是:使用武力达到国家目标孙武认为,战争是决定民众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他强调应尽一切力量避免战争,但如战争爆发,则应力求打胜。
上上之策是不战而胜,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至于不战而胜的方法,他主张最好是打败敌国但不摧毁它;次好的办法是摧毁敌国,实现本国的愿望:“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谋攻篇))换言之,孙武认定不摧毁敌国而达到本国目标为最好战略,摧毁敌国而获胜为次好战略,从而提出了“伐谋”的思想也就是说,首要的战略是用周密详尽的计划去压倒敌人的意志,其次才是兵戎相见:“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攻篇》) (2)对战备的看法——“有备无患”思想 孙武的第二条原则讲的是如何备战他强调“有备无患”,下面的话可以说明这一点:“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形篇》)在强调战争准备的重要性的同时,孙武还指出备战应集中在“五事”(道、天、地、将、法)和“七计”(主、将、天地、法令、兵众、士卒、赏罚)方面 另一方面,他还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去打无取胜可能的战争,要打有胜利把握的战争换句话说,他相信“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形篇》) 至于打“有把握的战争”或“可取胜的战争”的原则,他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作战篇》)。
换一种说法,孙武强调周密备战的重要性 (3)对战术的看法——打短促、速决战的思想 孙武的第三条原则说的是如何打仗他认为战争有两种打法:拼勇斗力和以智计取胜他恰如其分地强调了后一种打法 这与老子所说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他主张利用威慑手段压服敌军,而己方毫无损失,这才是上上之策但如果此计不灵,也应当使用武力,即把兴兵动武作为最后的手段 特别要提到的是,孙武的战术思想适当地强调了战争的短期性,这是现代有限战争的一个特点他曾说:“兵贵胜,不贵久”;“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作战篇))等,这些话都可以理解为对有限战争的强调 关于节省兵力,他主张“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篇》)在这类话里,孙武明确指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可取”,强调战争时间宜短不宜长 2、《孙子兵法》与有限战争的关系 按照罗伯特·奥斯古德的定义,有限战争可以说是作战一方或双方有意不追求全面胜利的军事冲突,或不使用全部军事手段的军事冲突,或上述两个条件兼备的军事冲突换言之,有限战争是目标、时间和地点有一定限制的战争。
有限战争可以看作是对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反应简言之,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破坏惨重,尤其是在二次大战期间发明了原子弹,人们终于清醒过来,重新感到有必要限制全面战争,因为全面战争在政治上既站不住脚,在道义上又难为人们接受 许多政治家和军事理论家,包括奥斯古德和基辛格,对有限战争提出了几种定义,他们把有限战争一词解释成除战略核战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现代战争,而且提出了下列“有限战争衡量标准”: (1)政治高于军事,并且控制军事手段; (2)目的有限; (3)节制兵力; (4)自动对战争的打法实施限制,包括对武器类型、战争地域和联络方法的限制; (5)出于避免战争升级的意愿或实施灵活反应 关于有限战争的上述原则和衡量标准,孙武在他的书中说得更具体: (1)关于政治高于军事,并且控制军事手段他提出政治领导同军事将领应建立良好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军事将领应成为国家的柱石他还说军事将领对国家看法正确,愿意为国献身,则国家强盛;否则,国家必衰弱“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这些话表明,孙武相信政治应高于军事,但军事将领也应有自由决断权,政治领导不得妄加干涉。
(2)关于目的有限兵贵胜,不贵久”,“胜久则钝兵挫锐”等,可以理解力强调有限战争;“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作战篇》),强调的是战争的短期性 (3)关于节制兵力,他主张“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作战篇》),强调了战争耗费的减少和用兵数目的节制 (4)关于战争的打法他在《军争篇》中提出打仗时要实行“四治”:①“治气”,敌军土气高涨时不要去进攻,待其士气低落时再动手(“避其锐气,击其惰归”);②“治心”,敌军秩序井然时不要去进攻,待其秩序混乱时再动手(“以治待乱,以静待哗”);③“治力”,等待敌军由远而近,疲劳、挨饿时再去进攻(“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④“治变”,敌军士气正盛时不要去进攻,敌军阵容整齐时切勿出击(“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 另外,他还主张在作战中要遵守“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军争篇》)的用兵原则 (5)关于灵活反应他提出:“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篇》) 《孙子兵法》中的这些话,同当代政治学家和军事学家对有限战争提出的衡量标准是一致的。
看起来这些学者原则上同意,不管是核战争,还是常规战争,不管是超级大国的战争,还是小国的战争,不管是对外战争,还是对内战争,只有符合上述五条标准,至少也要符合下面三条主要标准,才能算是有限战争:政治高于军事,并且控制军事手段;政治目的有限;不使用全部兵力或手段用这三条标准衡量,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发生在朝鲜的战争就是一场具备有限战争特点的局部战争 假定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逃避的一个方面,一些军事理论家如谢尔曼和迈克尔等仿佛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具备下列因素,未来的战争将会变成有限战争,这些因素包括国际关系的变化、政治现实主义的出现、大多数国家对安全研究的发展、集体防御和多国联防的加强、许多国家反对核战争和大规模报复活动的开展等总而言之,随着对有限战争研究工作的发展,《孙子兵法》的真正价值将会被更深入地挖掘出来,从而更清楚地说明有限战争的含义 (韩国国防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