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石窗:心随道,道在心段敏人物名片 詹石窗 哲学博士, 1954年9月生,厦门市人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易学联合中心专家委员等职出版专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道教文学史》等18部,发表《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道教科技哲学与现代化》等论文140多篇,执行主编的《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整合研究》获得“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界最高奖) 詹石窗主要研究方向是道教文化与易学《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五”科研规划汇编》的哲学类《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十五”规划》中指出:詹石窗关于“易学”与道教文化研究的成果“达到了海内外最高水平”詹石窗的多部著作出版均在学术界引起高度评价《道教文学史》被专家认为是“在人们颇感陌生的领域中的一项开拓性研究成果”《易学与道教文化》一书则被认为是一部破译“中国易道象征之谜的专书”一场病带来的机缘 詹石窗与哲学结缘纯粹是由于兴趣从中学时代开始,他就偏爱看思想性较强的书籍当时,最令他着迷的是《鲁迅全集》。
后来,在部队当兵的哥哥给他寄来一套《毛泽东选集》,他读得兴致盎然,特别欣赏毛泽东的文笔简练老到,表达思想深刻到位,用语生动有趣,所以,一有空闲便拿出来读 1978年,詹石窗如愿考上厦大哲学系十年“文革”对那一代人造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知识饥渴”,所以,一有机会进入大学课堂,他们便近乎于痴狂地汲取知识因为这种痴狂,詹石窗在大二那年病倒了神经衰弱和慢性肠炎让他的体重一下子降到了102斤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詹石窗跑遍了各家医院,吃了各种各样的药,但是,这场病似乎决意要没完没了地与他纠缠下去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中医一句话点醒了他老中医说:“你这病恐怕光靠吃药是好不了的,我介绍你去练习一下静坐于是,詹石窗按老中医所说,托朋友找来了一本《因式子静坐法》的小册子他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观鼻听息,练习静坐半年后,他发现病竟渐渐地好了,体重也增加了13斤 也就是从那时起,詹石窗开始特别关注道教他到图书馆查找了《因式子静坐法》一书的作者蒋唯樵(号“因式子”)的其他著作,发现蒋在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方面颇有造诣,他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等詹石窗把这些书通读了一遍之后,詹石窗又读到了另一本奇书——卿希泰先生的《中国道教思想史纲》。
他说,读这本书时感觉特别亲切,而且心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兴奋,就像自己突然间闯入一个新的领域,这个领域攸关人的生存、宇宙的变幻他一下子便被吸引住,“沉醉不知归处”于是,他又兴致勃勃地去查找《中国道教思想史纲》中提到的文献结果,他找到了涵芬楼影印社出版的《道藏》中的一册——《修道箴言》,书中讲述了如何通过观景来调整自己的情绪詹石窗看了后就自行实践,所以,那段时间他经常会跑到五老峰或厦大“情人谷”水库那边去“修道”他发现,这种观景练习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能激活思维,就好像电脑死机时重新启动的效果 因为对道教文化的着迷,詹石窗的本科毕业论文为《试论参同契对纳甲法的应用》背诵原著打动恩师 詹石窗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恩师卿希泰先生 本科毕业后,詹石窗被分配到三明,在地区党校教课不甘现状的詹石窗决定考研,一开始,他听从朋友建议,准备考热门的政治经济学专业,并用心地把5卷《资本论解说》摘录学习了一遍但临到报考时,他却突然改了主意,把报考专业改为“道教思想史研究”他说,当时翻看招生大纲,发现四川大学有招收这个专业的硕士生时,就像有道光突然把自己前方的路照亮了,感觉这是个“非此不可”的选择。
所以,他抛开了众人眼中的热门专业,决定从心所向这时候,距离考试只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了虽然准备时间仓促,但因为根底深厚,詹石窗的考试成绩十分优秀当时,这个专业在全国只招收1名硕士生,詹石窗是两个候选对象之一巧的是,“道教思想史研究”的硕士生导师卿希泰刚好在那段时间来福州参加一个会议,于是,他辗转联系上詹石窗,并约他前来会面詹石窗想不到,这位道教学大师竟如此平易近人他们谈得很是投机,兴起时,詹石窗还背了几段《道德经》的原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詹石窗对于原著的精熟程度令卿希泰刮目相看,他心里已打定主意要收这个学生所以,他回到川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校方把“道教思想史研究”专业的招生名额增加到2名 至今还令詹石窗历历在目的一个场景是,当年卿希泰先生站在川大校门口迎接他他想不到,一位大师级的人物竟然对学生会如此关心而且,卿希泰先生还亲自把他送到宿舍在他整理床铺时,卿希泰还摇了摇铁架床的栏杆,看是否牢固在生活方面,卿希泰对学生有如慈父,但在治学方面,他的要求却是十分严苛。
詹石窗在帮助卿希泰校对《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二卷)》时,曾因为有段引文原文出处很难查对,就在注释中用了“参看×××”没想到,卿希泰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他说,引文必须要找到原文出处,而且一字不能错这就是他所要求的治学态度詹石窗说,卿希泰先生的话令他深受教益,他后来在做引文校对时都会一丝不苟地查对原著,也因此学到不少文献学的知识,对以后的研究工作裨益良多卿希泰先生十分注重对原著的研究,詹石窗深受其影响,在川大期间,他读完了包含5000册内容的《道藏》,仅做的学习摘录卡片就有几公斤重研究选题源自灵感 《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道教文学史》、《道教与女性》、《道教与戏剧》、《道教术数与文艺》、《道教风水学》、《道教科技哲学与现代化》……看到这些题目,你会发现,詹石窗研究的选题都十分有创意,这也正是其学术研究的一大特色——注重边缘学科的开拓那么,这些选题是如何确立的呢?詹石窗的回答是,靠灵感 《道教与女性》这本专著的起源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次,詹石窗在进行观想(一种修行方式)时,脑中突然浮现出一幅画面:一道金色的光束射下,一条河流自远方蜿蜒而来回到“现实态”(观想结束后的状态)后,他又重读了一遍《道德经》,这一次,他将注意力锁定在了众多有关水的阐述,如“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万物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等而在古代,水象征着女人或者财富老子在《道德经》中将万物之道比喻为母詹石窗脑中又飞快闪现出甲骨文的“威”字,那是一个女人手拿一把斧头,而斧头是当时的生产工具,也就是说,女人代表了古代先进的生产力所有这些联想在瞬间交叉碰撞,灵感的火花闪现,“道教与女性”的选题由此产生 对于道教文化的研究也令詹石窗找到了一种治学的精神致虚极,守静笃万物旁作,吾以观复”,这话的意思要排斥杂念,达到一种纯粹的状态詹石窗认为,这种“空无”的状态能让大脑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自动处理,最容易激发灵感而且,以这种状态进行研究工作,就如同孩童沉迷于自己酷爱的游戏中,不会觉得疲累,只会意犹未尽、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