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 鸟的天堂一、教案背景1.面向小学四年级学生2.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课时3.课前准备:学生搜集鸟的天堂相关资料,预习课文;教师广泛搜集课文相关资料,搜集音乐,准备多媒体课件二、文本解读巴金原名李尧棠, 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的散文文字清丽流畅,善于将叙事与抒情融合在一起,感情在叙述的情节中回荡,虚实相间,挥洒自如他的散文不追求外在的精雕细作,而能在娓娓道来的朴实的语言中,传达出强烈的激情,给人以思想上的启示和艺术上的享受,具有一种内在的魅力和光彩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亩左右的河面,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 巴金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特别是通过联想写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可以让学生继续学习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实写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提高辨别事实与联想的能力三、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前:歌曲《鸟的天堂 人的乐园》一、激情导入1.看到这样一个课题,老师想问问大家,在你的心中,怎样的地方才能称得上鸟的天堂?生交流2.交流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亩(12000多平方米,400多个教室)左右的河面,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乘着巴金爷爷的小船,再一次走近“鸟的天堂”( 齐读课题),看看这里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二、预习检测师:上一节课,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同学们已经完成了预习任务,在“鸟的天堂”之旅开始之前,老师要先考考你们小组学习的效果怎么样1.词语关【课件】(我会读)齐读规律 茂盛 照耀 颤动 静寂 白茫茫 一簇簇(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看看加点的字,有什么发现?要读准字音缝隙 不禁 兴奋 不可计数 应接不暇(我知道)那你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不可计数 应接不暇2.课文关讨论: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两次去“鸟的天堂”,分别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不一样?生交流师总结:大家的预习任务完成得非常好,新的学期,同学们的学习能力更强了。
二、品读感悟(一)品读大榕树之美师: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清大榕树的时候,忍不住赞叹说:(引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师:让我们伴着夕阳的余晖,走进这株大榕树,看看它到底有哪些特别之处默读课文5-9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板书:树)生默读,思考师:榕树美,美在哪儿呢?它到底有什么特点?(相机板书“大 茂盛”)相机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课件: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师总结:我们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株榕树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宛若一个人间天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引读) 课件: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师总结:多么旺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啊!正因如此,作者才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回读)师:伴随优美的音乐,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这独木成林的美景吧!(二)品悟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来到了这里闭上你的眼睛,仔细听——配乐范读师:生动的语言都可以在我们头脑中变成精彩的画面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生交流课件: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师:画眉鸟,你想通过美妙的歌声告诉大家什么呢?(指名说)生交流师:在这天堂里,鸟不仅数量非常——多,而且都生活地非常——快乐(相机板书)配乐齐读你能读出群鸟纷飞的热闹吗?成千上万的小鸟,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在这美丽的家园里快乐飞翔,所以作者才会感慨——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师: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课文里五次提高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的四处加了引号,最后这一个没有加呢?生交流。
前面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是指大榕树,表示特定称谓,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升华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师:“鸟的天堂”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大榕树上,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这些鸟有的停着,有的飞起,有的歌唱,与前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 ,这里群鸟纷飞,是动态的描写,(板书:动)那么前一次看到的榕数是静止不动的,那是静态的描写(静)正是这大而茂盛的榕树,和这些快乐的小鸟,和谐共处,形成了鸟的天堂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师总结:说到这儿,老师想问大家: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榕树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榕树茂盛,给鸟儿创造了良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人们爱护小鸟,追求自然的和谐美好,使小鸟能在这里无忧无虑地自由生活我们也应该学习这里的人们,保护鸟类、保护环境,与神奇魅力的大自然和谐共处,让我们的地球成为真正的天堂三、回归全文,升华情感1.想不想欣赏欣赏这美丽的南国风光?课件,鸟的天堂,图片配乐2.配乐朗读全文师: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吧生配乐朗读全文四、作业设计1.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
必做)2.目前,“鸟的天堂”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园呢?以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必做)3.推荐阅读巴金先生的《旅途随笔》选做)板书设计: 树 大 茂盛 (静) 鸟的天堂 (和谐) 鸟 多 快乐 (动) 【教后反思】《鸟的天堂》一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在学习这一篇课文时,我尝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在教学中,注重发挥了互联网搜索的作用,通过互联网,搜集了大量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让学生对鸟的天堂有直观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将互联网中的有效信息进行了整合,服务于教学生动形象的鸟的天堂的图片,让学生对鸟的天堂有了整体感知关于鸟的天堂的视频歌曲,更让学生们看到了百鸟纷飞、游人如织的景象。
配乐范读、适合课文情境的配乐,都让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如同身临其境,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促成了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