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1--11课知识点整理.docx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8.50KB
约12页
文档ID:536993426
历史1--11课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1/12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3、 隋初的统治(1)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2) 结果: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的王朝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②隋朝国家统一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9、评价: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过程:①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影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2.概况: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3.灭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第2课 “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3.统治(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5、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的共同点: (1)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2)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6、现实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

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三、女皇武则天1.称帝: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四、开元盛世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2.措施(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第3课 盛唐气象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垦田面积逐渐扩大②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③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3、商业繁荣:⑴著名的大都市:长安⑵长安城:①建筑宏伟;②市坊分开(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③街道规划整齐;④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4、交融表现:汉族和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朝廷中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唐朝还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方面(诗歌) 代表人物生活时期代表著作诗歌特点人称李白盛唐时期《早发白帝城》《蜀道难》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诗仙”杜甫由盛转衰“三吏”、“三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练“诗圣”白居易唐朝中期《秦中吟》《新乐府》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二)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类别代表人物著作特点成就书法颜真卿《颜氏家庙碑》雄浑敦厚是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方折峻丽,笔力险劲楷书四大家之一绘画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笔力刚健,形神兼备擅长人物故事画吴道子《送子天王图》风格奔放,立体感强开后世写意画先河,被称为“画圣”石窟艺术  甘肃西部的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思考: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辉煌的文化?①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③各民族间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鉴真东渡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三、玄奘西行1.时间:贞观初年2.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思考: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上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各地节度使集大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市区平衡,外重内轻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4.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5.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6.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注意不是统一全国)3.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2.措施(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1)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