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报任安书》的思想情感和价值.doc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50KB
约7页
文档ID:536696733
《报任安书》的思想情感和价值.doc_第1页
1/7

沉郁愤懑的情感坚定不屈的意志独立批判的精神——简析《报任安书》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价值《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在这封信里,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表达了自己遭受宫刑后极端痛苦的心情,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体现了太史公为完成《史记》坚韧不拔的意志《报任安书》在情感上有激愤沉郁之情,却无偏颇之气;虽有沉痛羞辱之意,却无丧气失志之心在语言上将叙事、议论、抒情交融为一体,修辞手法运用浑然天成,辞气沉雄,磅礴激越,感人之至虽然《报任安书》未收入《史记》,但却是学习、研读《史记》必不可缺的一篇文章,具有宝贵的思想价值和语言艺术价值一、痛苦羞辱,沉郁愤懑的情感最富感染力天汉二年(公元前99),47岁的司马迁因李陵一事惹怒汉武帝,官吏以“惑上”之名对司马迁处以宫刑宫刑与其说是一种刑罚,更不如说是对人格的巨大污辱和对精神的毁灭性摧残司马迁受刑后心情痛苦状况是一般人所无法体会的他既深切感受到身体遭受摧殘的痛苦:“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又深切感受到宫刑对人的精神的摧殘和毁灭性损伤:“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耻辱没有比遭遇宫刑有更甚的了让这种耻辱不和不幸增加一层的就是,司马迁深深为自己遭遇感到不值:“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自己和李陵连喝过一杯酒的交情都没有,只不过为李陵说两句公道话,却遭来横祸,事后,普天之下不光没有一个人同情自己,而且自己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柄这是怎样的哀痛!是怎样的委屈!是怎样的悲愤难诉!太史公发出泣血之声:“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声声叹息均是泪,句句言语皆是血,两个“嗟乎”和“尚何言哉”如四记重锤重重地敲击着读者的心!更有甚者,刚下狱之时就立刻感受到人情的淡漠,世道的悲凉,“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此处正应了一句俗语“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司马迁本以国士自期,故轻财,“亡室家之业”,而遇祸不能以财自赎,此所谓“最惨”也,既为自己感到无尽悲哀,又沉痛表达了在皇权威逼和控制之下对社会和人情的幻灭司马迁承受着身体残缺所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内心煎熬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耻辱。

惨痛的体验着人情的冷漠,世道的悲凉,所遭横祸的偶然性所有的这一切从来都没有对俗人说过终于在这封信中不可扼抑地爆发了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穿透纸背和两千年的历史时空,依然强烈的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读者至此,能不唏嘘?能不为司马迁扼腕而叹?能不为他深深地鸣不平?这是一个真正有抱负的男人在皇权控制一切,没有任何民主和自由的黑暗社会里,自身遭遇到毁灭性打击时,从内心最深处发出的呐喊和咆哮 二、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人生信念和顽强精神最能激励人生与死既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更是现实世界的一对巨大矛盾死不仅人人通常厌恶的现象,而且是人极端厌恶、恐惧的现象但在一定条件下死亡却是最好的选择,那就是一种痛苦比死更巨大而且不能解脱时,死也就成了比这种痛苦更好的选择遭受宫刑后的司马迁就处于这样一种境地:死只是一瞬间的事,死去万事空,所有的荣耀、痛苦、名利、耻辱都会随着肉身的消亡而灰飞烟灭而活着则要受到世人的嘲笑、小人的恶讽、官吏的侮辱、世俗的黑暗、身体的痛苦、情感的折磨、家族的蒙羞┅┅生命的感受已经向无尽的痛苦、死亡的选择严重倾斜。

无疑,此时选择自杀是解脱的最佳途径,他的笔下从来不乏从容就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李广“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而毅然自杀,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而从容自刎,司马迁并不缺乏结束生命的勇气,但他并未就死,而是选择了活下去,这是一种比死更难的选择到底是什么让他选择活了下来?不容忽视而又在《报任安书》中没有提及的一个原因就是:继承父志孔子曰:“其父在,观其行;其父没,观其志,三年不改其志,谓之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父亲临终授命,让他完成修史之重任,这不能不说是司马迁决定冒耻辱、顶压力、忍楚痛来完成《史记》一个重要原因 古人先贤历经磨难而不屈,终成大作的经历,亦给了他巨大的启示古者富贵而名灭者,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多少哧咤一时,雄图霸业的王侯将相已成过眼烟云,不是史家传神之笔,谁又能正真正记起他们呢?真正铭刻在历史上的,是孔子、屈原、左丘、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这些在逆境和苦难中发愤著书立说的人,他们的名字将和他们的著作一样不朽而他们当时的处境不正和自己目前相似吗?著就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著,实现少年时就已立下的宏伟目标和人生价值是司马迁最大的精神支柱和继续活下去的动力。

司马迁从来就不是甘于平庸度过一生之辈,这场苦难和耻辱并没有磨灭他的理想,反而擦亮了他的眼睛,丢掉了他的幻想,开启了他的心智、激发了他的斗志受刑之后,他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火这团火郁结着幽愤、凝聚着智慧、饱含着情感、沸腾着热血,从他胸中流泄而出,历经十一年(从受刑至书成),锻造成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史家巨著在《报任安书》里读者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司马迁这种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坚强意志和人生信念,这也正是此文最能激励读者的地方三、独立思考、正义批判精神是最能启示人遭祸之前,司马迁是宫庭御用文人,一心要做皇帝的忠臣偶然直言而遭受宫刑,他经历了炼狱般的非人痛苦,深深得体味到专制制度下政治的浓黑、社会的残酷、世态的悲凉他在痛苦中深深思索,痛定思痛,站在受刑者最“卑贱”的身份上以自发的批判眼光、朴素的正义理念,对皇权和官吏的权威进行怀疑,对现存的秩序进行批判,以社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其个人意志、见识和胆略与日俱增此时一个健全男人的司马迁死了,一个伟大史学家却刚刚诞生他的独立思考、正义批判精神在《报任安书》里有着鲜明的体现: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坚持己见而遭祸,在《报任安书》他仍然持同样的观点,毫不隐瞒。

对统治阶级所痛恨的“降臣”李陵的人品给予认可,对其战功给予公评,对其命运寄予同情丝毫没有屈从于皇权和官吏,低头认“罪”——何等的公正而无畏!司马迁终于对统治阶级有了清醒的认识,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所谓的大臣和名将,都不过是皇帝统治的工具而已,哪怕你有再高的功劳,再大的官职,惹怒了皇上,一样沧为阶下囚,受尽耻辱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更复何论?——何等的理性和清醒!司马迁也对汉武帝进行了控诉:“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仗义执言,何罪之有?是非不明,何谓明主?——何等的大胆而直白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悲愤痛苦之情,坚韧不拔之志而且通过叙事、抒情展现出他的独立思考、正义批判精神《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给读者带来了崇高的精神感染和审美愉悦。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