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信用形式一、商业信用(一)理解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信用形式——赊销商品、委托收款、分期付款、预付定金商业信用是直接同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相联系的,直接为产业资本循环和商业资本循环服务主要通过记账、商业本票、商业汇票来载明债权债务关系二)商业信用的特点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经济企业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非货币资本)3、商业信用的规模和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一致的4、 商业信用属于直接信用三)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商业信用在使用范围上的局限性(主要指信用能力)2、商业信用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局限性3、商业信用在授信方向上的局限性4、商业信用在期限上的局限性四)我国的商业信用商业信用在东西方都有很古老的历史,通过票据使商业信用规范化则是从西方开始的12世纪的意大利,商业票据在城市中已经广泛地使用中国商业信用在奴隶社会即已产生,但直到近代,工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仍未规范化,习惯上不是使用规定形式的票据,而是采取“挂账”的办法,即在账簿上记载债权债务关系,没有票据及其票据流通,商业信用的规模和范围就更加受到限制新中国建立以后的1955年以前,商业信用在我国是允许存在的,这对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对私有制的改造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到了1955年3月,国家规定:国营企业之间禁止提供商业信用后来虽然陆续开放了一些特准的项目,但项目非常有限,非经国家批准的商业信用一直是被禁止的对象,但实际上是禁而不止的,这种信用形式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1979年以后,禁止商业信用的方针有所改变,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中心的城市经济改革展开以后,商业信用蓬勃地发展起来了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商业信用依然很不规范,80年代企业之间的“三角债”现象十分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商业信用的进一步发展199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颁布《票据法》明确规定了在商业票据开出与使用过程中各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了商业票据中必须记录的条款,这对于我国商业信用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银行信用(一)理解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的形式提供的信用存款——银行——贷款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已经成为整个信用制度的核心和主体二)银行信用的特点1、银行信用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2、银行信用可提供全面的信用服务。
3、银行信用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其他信用可包括其中)4、银行信用具有可控性5、 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三)银行信用发展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借贷资本集中于少数大银行手中;银行规模越来越大,贷款数额增大,贷款期限延长;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日益密切;银行信用提供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银行信用在整个社会信用关系中,不管是金额还是范围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在信用体系中,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银行信用是信用制度的主导与核心四)我国的银行信用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银行信用一直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长期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把全部信用集中于一个银行,企业只能在一个银行的某一分支机构开立账户,并与之发生信用关系,此外不允许任何其他信用形式的存在这个时期的银行信用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银行信用范围狭窄,除发放农业设备贷款外,只限于流动资金贷款,而且只满足流动资金中季节性、临时性的贷款需要基本建设投资、企业固定资金和定额流动资金都由财政拨款,而发展服务、旅游、科技等第三产业的资金需要,则被视为银行信用的禁区这样,在体制改革前,资金分配的主要渠道是财政,银行信用处于“拾遗补缺”“填平补齐”的辅助地位。
二是银行信用的业务种类单一,仅限于存、贷业务银行的其他服务业务,如信托咨询、信用评估等中间业务很少开展,极大地限制了银行信用作用的发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旧的银行信用体制也面临改革的局面从1981年起,除行政事业和少数项目外,全面推行基本建设投资由银行贷款的制度;银行有选择性地对企业发放中长期设备贷款,并对服务、科技、卫生等部门发放贷款,从而大大地扩大了银行信用的范围与此同时,银行的业务种类得以扩充,开辟了新的存、贷款种类,发展了信托、咨询等多种中间业务,银行信用日益渗透到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国有专业银行改组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求平衡的国有商业银行,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出现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多种形式银行金融机构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从2004年起,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改革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金融运行数据显示,2005年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万亿元,信贷规模达2.5万亿元银行信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杠杆,是各种信用形式中最主要的信用形式。
三、国家信用(一)理解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借贷活动一方面,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从外界取得资金,另一方面以债权人的身份向外界提供资金二)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1、国家内债的基本形式国家内债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①发行政府公债②发行国库券③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2、国家外债的基本形式国家外债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二种①发行国际债券②政府向外借款三)国家信用的作用1、国家信用是国家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途径(增税、发行货币、举债)2、国家信用是国家筹措建设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3、国家信用是调控经济的有效手段四)国家信用的规模 国家信用虽然具有以上积极作用,但如果国家信用的规模不适度,特别是国家信用规模过大,则会给经济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国家信用规模必须适度,决定国家信用规模时应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国家举债资金需求额这是指政府全部收入与全部支出的差额其公式为:国债发行额=政府应承担的投资额-(预算经常收入-预算经常支出)+债务支出第二,国债的应债能力,亦称社会承受能力是指社会上的居民、集团等国债投资者能动用多少闲散资金来认购国债的能力第三,国债的偿还能力总之,确定国家信用的规模,既要考虑国债发行量的需要,又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和国家的偿还能力。
否则,就可能造成通货膨胀或难以发挥国家信用的积极作用五)我国的国家信用我国的国家信用具有长远的历史据传,东周的周赧王还不起债,逃到一个高台上去躲债,这就是“债台高筑”这个成语的来源从东汉安帝起,历代史书都有政府向民间借贷或向民间发放贷款的明确记载清朝末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执政时期,除在国内借债外,还借用屈辱性外债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于50年代发行过三次公债,用以发展经济和稳定市场,并于1968年全部偿还1981年才重新恢复了国家信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至2005年国债发行额分别为4657亿元、4884亿元、5934亿元、6280.1亿元、6876亿元、6940.9亿元四、消费信用(一)理解消费信用是由工商企业、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以商品或货币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一种信用消费信用的产生旨在解决消费者个人支付能力不足的困难,通过提供消费信用使消费者需求提前实现,达到推销商品,促进生产的目的购买力的提前实现)消费信用按其性质来说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工商企业以赊销商品或分期付款的形式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劳务;第二类是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贷款的形式向消费者提供货币资金,支持其购买消费性商品。
二)消费信用的形式1、赊销凭信用先购物或享受劳务,当时记账,以后付款其价格一般高于现款交易,借以抵偿赊销货款的利息收入一般多见于零售商业提供的短期消费信用2、分期付款分期付款是向消费者提供的以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的中长期消费信用,这也一种最为常见的消费信用形式消费者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在支付一定数额的首期款后,与卖方签订分期支付剩余货款和利息的合同,按月(或按年)支付剩余货款和利息,买方按合同分期付清本息后,商品的所有权由卖方转移给买方3、消费贷款由银行直接对消费者发放贷款,规定期限,偿还本息这种放款因纯属消费性质,期限又比较长,风险较大,银行一般要经过严格审核才能放款如信用卡透支、住房贷款与汽车贷款等三)消费信用的作用1、消费信用可以引导消费,调节消费结构2、消费信用可以促进商品生产和经济的发展3、消费信用可以调节市场商品的供求关系四)我国的消费信用新中国建立初期,反对消费信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消费信用适度发展;1998年开始,大规模发展个人消费信用五、国际信用(一)理解国际信用是指各国银行、企业、政府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向各国政府、银行、企业提供的信用,反映了国际间的相互借贷关系。
在国际信用中,授信国往往通过借贷资本的输出来带动本国商品的出口,从而实现利润;而受信国往往想利用国际信用,购买所需的设备、技术和商品,提高本国生产设备的科技含量,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二)国际信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国际商业信用(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国际信贷、国际债券信用1、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是指出口国政府为了扩大本国商品的出口,而对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银行)提供一种优惠利率的出口贷款出口信贷的利率比国际商业贷款利率低,一般由出口国政府财政给予利差补贴2、国际商业贷款国际商业贷款是指本国银行或企业从国外商业银行或银团取得的直接贷款它的最大特点是贷款金额较大,贷款使用自由,手续较为简便其最大的缺点是利率相对较高并且实行浮动,期限相对较短3、政府贷款政府贷款是指本国政府从外国政府取得的具有援助性质的贷款这种贷款利率比较优惠,期限较长,但这种贷款往往要附加一些经济或政治条件而且贷款金额相对较小,手续繁琐4、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是指国际金融机构的会员国从国际金融机构中获得的贷款国际金融机构是指全球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和区域性的国际金融机构这种贷款利率比较优惠,期限较长,但这种贷款一般具有特定的用途,其贷款金额也要受到会员国在该国际金融机构中所认缴基金的份额的限制。
5、补偿贸易补偿贸易是指设备出口国企业以赊销商品的方式向进口国企业提供机器设备,并以该项目投产后的产品或利润来清偿货款的一种信用方式,其实质是国际间一种商业信用从70年代流行起来,被发展中国家所广泛采用它包括产品的回购和互购等形式6、国际债券国际债券就是指本国政府、金融机构或企业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发行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债券,从而实现筹资目的的一种信用方式这种信用方式在筹资金额、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所以被许多国家和企业所接受和采用7、国际租赁国际租赁是一种国际间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一种信用方式其一般意义是租赁公司出资购买设备,租赁给客户使用,承租者向出租者定期支付租金的信用行为比较常见的租赁形式有经营租赁、金融租赁、维修租赁、转租赁和返租赁等等六、民间信用(一)理解民间信用是指个人之间以货币或实物的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又称为个人信用二)民间信用的特点1、主体——一般是个体经营者和家庭个人消费者2、客体——逐步由以实物为主转向以货币资金为主3、用途——由生活消费逐步转向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并重4、期限——是解决个人临时性短期的资金需要,所以一般期限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