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表在借款人还款能力判断中的应用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产生影响的会计报表,其主要目的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有关信息现金流量的分类目的是为了联结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以便使报表使用者能够识别每一类别的现金流量内部及不同的现金流量之间的重大关系通过现金流量表分析,可以使银行了解借款人企业本期及以前各期现金的流入、流出及结余情况,正确评价借款人当前及未来的还款能力一、现金流量表的演进及其基本概念最早的资金流量表出现在美国通常,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编制的资金流量表称为"财务状况变动表";以现金及约当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资金流量表称为"现金流量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很长时间内,财务状况变动表一直是西方国家三张必报的外部报表之一,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重视但是随着70年代中期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客观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许多公司经历了严重的现金紧缺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因此而破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公司内部的管理者还是外部投资者、债P权人,都开始关注与决策相关的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主要目的也随后转向为投资者、债权人进行合理的决策,评估及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及不确定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4年颁发了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会计中各种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认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应包括现金流量表,肯定了现金流量信息在财务会计报表中的地位1987年,该委员会公布了第95号公告《现金流量表》,并要求企业以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1991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发布了〃E36现金流量表〃征求意见稿,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取代原财务状况变动表1993年7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企业编报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但对现金流量表的格式内容没有作具体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状况变动表因其本身内在的缺陷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因而我国于1998年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规定从1998年起,在我国企业中全面推行现金流量表,这标志着在我国编制了五年的财务状况变动表正式被现金流量表替代现金流量表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编制基础,因而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界定直接影响到现金流量表中应报告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的内容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作了严格的界定其中:现金,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以及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企业并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款项;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现金流量表使用的是广义的现金概念,所反映的信息更能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一般地,在现金流量表中按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现金流量进行分类,清楚地反映出公司的每种主要活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美国、加拿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要求采用这种分类方法,日本也采用类似的分类方法我国的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对现金流量归结为三类: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是指企业购货、销货以及提供劳务的各种交易,包括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所引起的现金流动投资活动,是指企业购置与处置非流动资产的各项事项,即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如收回对外投资本金、出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买股票和期限在三个月以上的债券等筹资活动,是指企业接受所有者投资、向股东提供投资回报、接受债权人投资、到期偿还债务等活动,即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二、在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中的应用根据传统的偿债能力分析,人们通常认为企业有盈利就有偿还贷款的来源,借款人就能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但实际上,特别是在按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利润时,借款人有账面上的利润未必代表其有现金,也就不一定有还贷可能。
只有在有现金流入量而且必须有足够的流入量(即使稍有亏损)时,借款人才有偿还可能现金流量表提供了借款人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基本信息,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在借款人编制了现金流量表的基础上,银行可以利用借款人的财务数据,通过分别测算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及非常性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及净现金流量来分析企业还款能力银行利用现金流量来进行还款能力分析,主要是根据现金流量判断借款人能否还款和还款来源是什么一)从总量上分析,得出初步结论1. 如果未来的现金流量为正,借款人一般能够偿还贷款现金流量为正意味着现金流入量大于现金流出量,即三种活动产生的现金收入足以支持三种活动所需的现金支出,而偿还贷款属于融资活动中现金流出的一部分,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借款人能够偿还贷款但是,我们还需要确定还款来源,即:借款人将来是用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来还款,还是通过出售证券投资来还款?是向其他银行借钱还款,还是出售无形资产或设备还款2. 如果现金流量为负,借款人是不是一定不能还款呢?答案是否定的现金净流量为负只意味着现金流入总量小于现金流出总量,即现金流入不能满足全部的现金流出,而偿还贷款只是现金流出的一部分,所以借款人有可能偿还贷款。
由此看来,当现金净流量为负时,借款人能否偿还贷款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二)从现金流量结构和现金流出顺序分析,判断借款人能否还款和还款来源现金流量产生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现金流出顺序直接影响还款所以,在总量分析之后,要进行结构和现金流出顺序分析,以判断借款人能否还款和还款来源是什么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借款人不能没有赊销,不能不为支付货款而大量赊购,也不能不购买足够的存货,同时还要支付职工工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此外,还要支付利息、缴纳税金所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首先要满足其现金流出,而不能用于还款如果净利润>0,借款人经营活动剩余的现金还要给股东分配股利具体讨论如下:1.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0,净利润>0,分配股利时若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在发放股利后偿还贷款;不足时,用投资活动的剩余资金;仍然不足时,借款人就要借新债还旧债这时的还款来源可能是经营活动,也可能是投资和融资活动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在发放股利后,首先要弥补投资活动的现金需求,然后偿还贷款;不足以弥补投资需求或还款时,借款人要对外融资这时的还款来源要么是经营活动、要么是融资活动,但融资活动要考虑融资的可能性及融资成本。
2.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0净利润<0,那么,借款人不需要分配股利,而可以直接还款或弥补投资活动的现金不足3. 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0,净利润<0时:(1)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0时,首先要弥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然后才能还款;不足以弥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或还款时,借款人就要对外融资这时的还款来源要么是投资活动,要么是融资活动2)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0,那么,借款人必须进行融资,以弥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这时的还款来源只能是融资活动4. 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0,净利润>0时,借款人的处境是雪上加霜,因为他还可能要面对分配股利的压力5. 通常,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方式来直观地判断现金是否有余或是否有还款能力,即:若A=来自于经营中的现金利润/(红利支付+到期长短债务)21,说明现金有余;若A〈1则说明现金不足三、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利用现金流量的分析进行贷款风险分类时,对于不同类型的贷款、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借款人,分析起点和考虑的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对于短期贷款,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正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否及时和是否足够偿还贷款;对于长期贷款,一般主要考虑的是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以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在贷款初期,应该考察的是借款人是否有足够的筹资能力和投资能力来获得现金流量以偿还利息。
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业或企业贷款,我们在分析现金流量时也要有不同的考虑企业周期性现金溢缺理论认为,不同行业、企业在一个经营年度或一个经营周期中,企业持有的现金数量随不同的经营阶段呈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的丰裕或短缺虽然相对于企业无限扩张的意识而言,企业现金总是处于一种缺口状态,但只要企业有确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策略与行为,其现金缺口都会有或显或隐的规律性由于现金的高度流动性,现金的溢缺直接影响其偿债能力一般来讲,行业、企业的发展有其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导入期和成长期,借款人不但销售收入流入不足,而且还要靠外部的融资和投资来解决资金需求,因此其正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一般是负值;在成熟期时,随着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借款人不再扩张,而是维持原有的规模,其净现金流量开始增加,这时现金净流量才能为正值由此可以看出,在分析现金流量时,现金流量的多少、影响的程度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分析都是不同的,不能将现金流量的分析简单公式化同时,不是所有贷款都必须要详细分析现金流量,如对小额的按揭贷款,不能片面地用现金流量来衡量其偿债能力,更应关注业主(借款人)正常收入的可靠性和抵押或担保是否足额,其还本付息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