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管理学家劳伦斯•丁 •彼得(Lanrence・J・Peter), 1917年生于加拿大的范 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 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他的名字还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 《英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 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 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 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 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 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 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 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 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 “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 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1o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 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 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 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 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帕金森(C・N・Parkinson)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 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 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所说的“爬升金 字塔”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 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虽然徒劳无功)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 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己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 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 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 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 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
这样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 要彼得原理首次公开发于1960年9月美国联邦出资的一次研习会上,听众是一群 负责教育研究计划、并刚获晋升项目主管,彼得认为他们多数人“只是拼命地想 复制一些老掉牙了的统计习题”,于是引介彼得原理说明他们的困境演说召来 了敌意与嘲笑,但是彼得仍然决定以独特的讽刺手法呈现彼得原理,尽管所有案 例研究都经过精确编纂,且引用的资料也都符合事实,最后定稿于1965年春完 成,然后总计有16家之多的出版社无情地拒绝了该书的手稿1966年,作者零 星地在报纸上发表了几篇论述同一主题的文章,读者的反应异常热烈,引得各个 出版社趋之若鸳正如彼得在自传中提到的,人偶尔会在镜中瞥见自己的身影而 不能立即自我辩认,于是在不自知前就加以嘲笑一番,这样的片刻里正好可以使 人进一步认识自己,“彼得原理”扮演的正是那样一面镜子木桶原理(Cannikin Law)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 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 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 那木桶才能盛满水。
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 能是满的对这个理论,初听时你会觉得怀疑: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继而就会是 理解和赞同了:确实!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 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为长的板子再长也没有用,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 齐的决定木桶容量大小的竟然不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木 板!”这似乎与常规思维格格不入,然而却被证明为正确的论断木桶理论”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许多问题,比如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重要性在一 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 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因为,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 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影响了这个团队的综合实力也就 是说,要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 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充分体现团队精神何谓蝴蝶效应?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的发现谈起为了预报天气, 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 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 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 沌”,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 还厉害的龙卷风!这个发现非同小可,以致科学家都不理解,几家科学杂志也都拒登他的文章, 认为“违背常理”:相近的初值代入确定的方程,结果也应相近才对,怎幺能大 大远离呢。
desperate的理解可能放在整体上,可是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 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 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而恰好就是这 一点让人很难理解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 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 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 ”或“期待效应”暗示在本质 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 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 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 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 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 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 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 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 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 :凡 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 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应积极地暗示学生,多给他们鼓励,激发他们 的潜能青蛙效应彳能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蔓青蛙放在沸水中,牛也便曹^身而出 ;如果把一蔓青蛙放逵温水中,牛也曹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彳度你再慢慢昇温,即使 昇至撮氏80度,青蛙也仍然曹若照其事地待在那水袒随著温度的名1^上昇至 90-100度畤,青蛙就曹燮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除 的能力了,直至把牛也煮熟舄止在第二用重状况下,青蛙舄什麽不能自我撮脱除境 呢?逼是因舄青蛙内部感雁自下而上威叠的器官,只能感雁出激烈的球境燮化, 而蜜族爰慢、渐逵的球境燮化劄不能及畤做出感ffioM就是一用重「青蛙效雁「青 蛙效雁」告^我仍一侗道理:「生於戛患,死於安槊」情绪效应古希腊有个杰出的哲学家叫德漠克利特,他总是笑脸迎人,不摆架子,被人美称 为〃含笑哲学家〃现在的商店、宾馆的服务员都开展了〃微笑服务〃,目的是取得 良好的情绪效应。
同样,如果我们在平时,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不顺利或情绪不 好的时候能注意调整,多给学生以笑脸,给学生以信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 宽松的心理环境,那么,在学生犯错误时,即使我们严厉地批评他,他也会认为 这是为他好,从而能虚心地接受我们的批评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 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 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月艮 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 “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 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权威效 应”的例子很多:做广告时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 物的话作为论据等等在人际交往中,利用“权威效应”,还能够达到引导或 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热手效应如果篮球队员投篮连续命中,球迷一般都相信球员“手感好”,下次投篮还会得 分在轮盘游戏中,赌徒往往认定其中的红黑两色会交替出现,如果之前红色出 现过多,下次更可能出现黑色。
可是,直觉未必是靠得住的事实上,第一次投 篮和第二次投篮是否命中没有任何联系,转动一回轮盘,红色和黑色出现的机会 也总是0.5就像受“热手效应”误导的球迷或受“赌徒谬误”左右的赌徒,投资者预测股价 也容易受到之前价格信息的影响,用直觉代替理性分析,产生所谓的“启发式心 理”举个例子,一家制药公司的股价长期上扬,在初期,投资者可能表现为“热 手效应”,认为股价的走势会持续,“买涨不买跌”;可一旦股价一直高位上扬, 投资者又担心上涨空间越来越小,价格走势会“反转”,所以卖出的倾向增强, 产生“赌徒谬误”'热手效应’与'赌徒谬误’都来自人们心理学上的认知 偏差一即认为一系列事件的结果都在某种程度上隐含了自相关的关系”由南京 大学商学院的林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俞乔、汤震宇、 周建四位学者组成的团队,利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中国的个体投资者在面 对过去股价信息时的交易行为与心理预期林树、俞乔等发表在《经济研究》8月号、题为《投资者“热手效应”与“赌徒 谬误”的心理实验研究》的文章发现,“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 个人投资者或潜在个人投资者中,'赌徒谬误'效应对股价序列变化的作用均要 强于'热手效应',占据支配地位”,也就是说,无论股价连续上涨还是下跌, 投资者更愿意相信价格走势会逆向反转。
根据这一发现,研究认为“在中国股票 市场处于中长期'熊市'时,较高知识水平的个体投资者存在预期市场回升的基 本心理动力睡眠效应使坏印象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邮递销售或上门销售中有这样一项保护消费者的 制度,即使是已签定的买卖合同,只要超过了一定期限就会被自动失效这个制 度被称为"冷却制"(coolingoff)这里的"cooling”是指从一开始认为"很 好”到后来可能认为不怎么样的这段冷却期反过来,起初认为“没有什么好 处”的坏印象也可能由于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继而产生好印象心理学称这种现 象为睡眠效应比如谈判陷入僵局即将破裂时,提出“先吃午饭,等吃完后再做 决定吧”,让双方有一段冷静思考的时间等重开谈判时,进展会异常顺利谈 判到达高潮时或刚刚进行劝说后,给予对方一段思考的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为劝说者与劝说内容的暂时分离会增加信息的可信度,使对方作出冷静的判断顺序效应面试考官在对多名考生依次进行评定时,往往会受面试顺序的影响,而不能客 观评定考生的情况例如,一个考官在面试了三个很不理想的考生之后,第四位 考生即使很一般,考官也会对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