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小学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应该如何进行教学进行讨论,数与代数内容一直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大的比重,地位重要,教学价值更重大在小学阶段,这一知识领域大致包括了这样几方面的内容:它包括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以及探索规律等等他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的关系的角度,更为准确清晰的认识、描述和把握我们的现实事件与传统的小学阶段的数与代数的教学领域知识相比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之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在这一领域中间,它的目标、内容以及处理方式上有了很多实质性的改变改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提倡使用计算器,降低对运算复杂性和速度的要求,注重估算等等比如在教学加减法运算的时候,要求学生不计算能够估算出得数是几十多,在教学乘除法笔算的时候,也让学生能够不计算,特别是除法计算中,能够估算出商是几十多二、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体验和感受知识,例如,四下乘法分配律教学的时候,旧教材是让学生直接通过计算来揭示规律,而新教材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画面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上衣价格和裤子的价格,求几套衣服购买之后的价格总价是多少。
还有一点不同是对于乘法分配律这一规律的揭示,旧教材中是以文字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新教材中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可以用图形、字母、文字过去在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往往对于那段结论性的话在理解、记忆上面压力非常大但现在该成了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这一规律的时候,学生就相对来讲更轻松更自主些三、开始注重过程,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主的活动来提高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比如在新教材中都安排有找规律这样单独的单元四、注重应用,加强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我们教材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一个学期中大概都有四次左右这些都体现出了数与代数领域与传统的数与代数领域之间相互比较之后发生的变化以上的几点改变,也引发了我们教师新的思考,就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数与代数的教学有哪些新的教学策略;怎样运用这些教学策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呢?今天我们就以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这一内容为切入点来共同进行讨论在数的认识是不是应该具有这样一个策略:一、在现实的素材和具体活动中理解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通常有两条途径:一、从数的组成去建构;二、联系实际来体会。
把抽象的数的概念与具体的图形结合在一起,从中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一些直观的成分利用现实的素材和有效的活动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这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二、促进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感受十进制计数法数是抽象的符号,学生相对而言更易于接受的是表达表象的数,比如:小棒、方块或计数器上的算珠等等要真正发展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需要不断的去发展学生数位的知识借助计数器来掌握数位的顺序,结合计数器上的拨算珠的过程、读写数和数的组成和分析来体会十进制的计数方法学生在学习百以内数的时候曾经经历这样的过程:首先是以小棒来表示数;比如在学习11至20个数的时候就有了10根小棒捆成一捆,10根铅笔捆成一百的十进制计数的初步思想,然后过度到算珠表示数,再到数的读写和组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在理解数的意义的经验,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在学习中创设了矛盾的冲突,矛盾的问题情境比如: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10个一就是十,10个十就是一百,那10个一百是多少呢?就产生了千位数位的学习需求三、结合具体素材感受数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数感非常重要,也是我们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是数与代数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
除了保证学生掌握数数、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加减运算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教师要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它究竟又表现在那些方面?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各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等,这些都是数感的具体表现实际上数感的这种培养从一年级认识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对于大数的这种感受,学生相对于缺少一些具体表象的支撑,这个时候如何把握好这样的教学方式呢?把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结合活动与大数相联系,学生对这个大数究竟有多大就有一定的亲身感受,今后再去理解这个大数的时候,他马上头脑中就有一定的鲜明的表象的支撑,遇到相近的情境的时候,他就会反射出这样的情境,这时理解大数就有了很好的表象的支持作用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中,安排了三次活动,课前每个小组准备三样东西:糖、花生、黄豆第一次,让学生去抓糖,抓完后让学生去数一数手掌上到底有几颗糖,并用数来表达;第二次抓花生,抓花生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先让学生猜一猜抓的花生有多少粒;第三次抓黄豆,抓之前也先才,借于之前两次感知的体验,学生便能猜到黄豆的颗数一定比花生和糖多的多。
在这个课例中可以看到,在三次操作具体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知觉协同作用,从被抓物体的体积逐渐的变小,而数量在逐渐的增多,体会到物体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情景中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从学生的估算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每次猜想并不是随意的猜测,而是有据可依,有章可寻的合情推理,这种合情的推理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在**常的教学中不断地去寻找到一些教学的点,然后进行发展在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对数的感受会逐渐变得深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技能是发展数感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而且在**常生活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把握估算的范围在教材也有大量的问题情境使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估算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新认识的数,不断的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量化的思想去观察生活中的事和物,尝试着用数去描述和交流信息,这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也是发展学生数感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数感是对于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而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并不是学习一个单元或学习一章就能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地去培养,应注意把学生的数感发展贯穿了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理解数与代数的相关意义,对于数或者代数,许多重要的概念,都要求在现实情境中加以理解,这就恢复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扎根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淡化了我们传统课程教学中过分形式化的要求,改变了死记硬背的教学的要求和机械记忆的状态,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数与代数的意义和本质,它对于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数的相关的意义具有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