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长湖中心学校 黄和平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针对这一要求,对应的中考文言文考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积累运用,即文言文的背诵默写;一是阅读一篇课外文言文,即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运用,以此来考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综观历年中考,这一部分的得分率比现代文阅读的得分率低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应如何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双方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就师生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我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又是一个教育强省,然而从执教多年的情况来看,农村中学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却呈削减之势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上无所事事,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缺乏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认为读书用处不大,反正混到初中毕业,就可以在工厂找到工作,就能赚钱;有的认为家里有产业(养殖业、种植业)可以继承,家里正缺帮手呢。
加上多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只顾赚钱,对孩子缺乏管理,对学习不重视,助长了这种情绪的滋长另一种是厌学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加上中学的学业负担比小学来得重,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导致成绩下降,与小学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致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学生由于娇生惯养,吃不了苦,认为学习太苦了,倒不如玩耍轻松自在他们只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这些学生本来就对学习缺乏兴趣,再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文、现代语言有着明显差异,就更提不起干劲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文言文能力的提高从何谈起?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种症状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对此,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调整学生的心态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利用主题班会开展“读书有用吗”的论辩,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共识: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就是当个种地的农民,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哪来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纠正学生“读书无用论”的认知偏差。
其次,开展以“名人成长史”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有关名人成才的历程,从名人的成长中感受到兴趣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例如:一张曝光的胶卷底片,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进而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一颗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牛顿的头上,引发了牛顿极大的好奇,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沸腾的壶水顶起壶盖,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对史学的酷爱,促使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语不惊人誓不休”,最终造就一代“诗圣”杜甫;对医术的执着,李时珍完成了惠及后世的《本草纲目》……这些真实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充满好奇和求知的心弦,在心目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次,学生的求知欲被激活了,但是如果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星期又会消失,所以接下来要增强学生的信念,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二、从学生实际出发,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更有效地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体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上,可以归为三步:一读二译三背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采用这教学“三步曲”教学一篇文言文,首先让学生读,旨在指导学生正音;接着便是一字一句的翻译串讲,学生忙于记译文,哪里还有时间思考;最后,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把文章死记硬背下来这样一来,老师一堂课下来,讲得唇焦口燥,再看学生,个个俨然成了“复读机”、“录音机”、“复印机”,累得够呛而且本来一篇文质兼美的古文被当成一堆文字处理,索然无味,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学习认真的同学尚还能接受,而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那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一丝兴趣,恐怕就消失殆尽了这种“一言谈”、“满堂灌”的做法,老师一手包办,惟恐学生这不会那也不会,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最后弄得教师累、学生厌,吃力不讨好在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求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能力。
“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出发,不同的篇目教学方法应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切实学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要领,逐步形成自主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以下的几种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 1、情境创设法生动、直观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认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更容易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课堂情境创设主要是设置一些巧妙的导语进行学习导入有些文章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历史故事,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学生熟悉的内容,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学习《迢迢牵牛星》,可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对这首诗的意境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劳山道士》可结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或电视剧《聊斋》,那些神奇诡异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再比如学习《愚公移山》,可以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歌曲好听,又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愚公何许人?为何要移山?移山成功了吗?后来人为何赞叹?带着这些疑问,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诵读感悟法初中语文课本选入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其中不乏经典名篇美文这类文章,非常适合朗读,而且准确的把握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加深对文章内蕴的感悟比如《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可让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再听录音配乐朗读,学习朗读技巧,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小声跟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句意,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逐层背诵下来如《醉翁亭记》,通过诵读,若能准确把握文中21个“也”字的语气,就能把握此文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思想感情,而且文中一个“也”体现一层意思,读出韵味的同时就能把文章背诵下来,既轻松又愉快,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审美愉悦以读促悟,以悟促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进一步探究,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使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上升为能力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重新审视古文教学课堂,应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中国多出现创新型人才,我们将不断地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