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东营防潮工程.doc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01KB
约4页
文档ID:536044906
东营防潮工程.doc_第1页
1/4

 东营市海岸线北起套儿河河口,南至小清河羊角沟老码头正东,全长350.34千米现已建海堤253.5千米,  其中未护坡的土堤长124.1千米,  砌石和砼板护坡的土堤长129.3千米 东营市防潮堤工程以黄河入海口为界,分为黄河以南防潮堤工程和黄河以北防潮堤工程黄河以北现有防潮堤185.4千米,黄河以南现有防潮堤68.1千米第一节 黄河以北防潮堤工程    东营市黄河以北防潮堤工程,北部呈东西走向,东部呈南北走向西起河口区潮河河口,向东经马新河、沾利河、挑河、黄河故道,至老十号排涝站,向东南至黄河海港、 东营海港,再向南至黄河北大堤,全长约185.4千米黄河以北防潮堤按建设单位划分,可分为以下三段:    一、河口区段防潮堤    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新户乡以北修长10千米左右、高1.0~1.5米、堤顶宽1.0米的小防潮堤这段海堤已被1964年大海潮摧毁    现在的海堤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修建的从潮河右岸至草桥沟左岸,长44千米其中西起草桥沟东堤, 东至新刁口利呈公路一段长21.2千米,是惠民地区于1973年4~6月, 组织沾化、利津、滨县、阳信、惠民、博兴等6个县1.5万个民工修筑,共投资387.5万元。

    惠民地区修筑段设计标准为: 防潮标准按1938年大潮水位加超高1.5米确定堤顶高程,堤身选在地面高程1.5~2.3米之间堤顶高程为5.6米,堤顶宽8.0米,临海边坡3.6米高程以下为1∶7.3,3.6米高程以上为1∶4,干容重1.5~1.55吨/立方米 其他堤段也是20世纪70年代初修筑, 标准较低,一般堤顶高程4.5米左右,堤顶宽6米左右现在已有多处断口,小的断口几百米长,大的断口几千米长    河口区成立后,随着海上滩涂养殖业的发展,区政府多次组织乡镇对防潮堤进行维修加固其中规模比较大的二次维修是1992年16号热带风暴后和1997年11号台风后    1992年9~10月,新户乡政府实施防潮堤恢复工程,长度13.6千米,分两段施工东段沿沾利河以东海防至义和水库截渗沟北坝,长6.4千米,顶宽4.0米,坝顶高程4.0米西段自郭局泵站向西南与大王庄油田防潮坝相接,长7.2千米,坝项宽6.0米,坝项高程4.0米并新建1座泄水闸全乡上阵劳力1200人,机械14台,工期45天共完成土方30万立方米,投资101万元    1997年10~11月由河口区水利局组织施工,上阵劳力3000多人,大型机械50余台,奋战30天, 堵复决口163处,完成土方59万立方米,改造维修建筑物7座,投资320万元。

    二、利津县新刁口渔业海堤    自挑河右岸至刁口乡以北二河左岸,长23.4千米,土堤,是在惠民地区1973年修筑的河口防潮坝基础上维修、续建而成的经过1991年大潮冲击,原防潮坝已不成坝型,坝顶高程仅4.1米左右,顶宽4~6米1997年又遭风暴潮侵袭,防潮堤损坏严重当年油田和地方投资215.44万元, 按堤顶高程4.6米、堤顶宽5.0米标准,分2段进行维修    利津北防潮坝一段:自养殖公司扬水站起,至刁口乡政府南柏油路,长14.3千米,由油田修复    利津北防潮坝二段:自老刁口码头起至防潮坝7+000处,长9.1千米,由利津县修复    三、油田防护海堤    胜利油田为了开发浅海和滩涂区域的油气资源, 1976年开始修筑海堤工程到2001年末,共建成各类海堤164千米,其中临海海堤118千米(99千米有护坡) :孤东海堤17千米,桩西海堤37千米,河口海堤64千米除河口飞雁滩海堤(19千米)为土堤未护坡外, 其他堤段均有护坡,并设有防浪墙一般护坡结构为:海堤中间设2米宽左右平台,平台为30厘米厚浆砌石或片石混凝土;平台以上护坡用20厘米厚天龙板,或栅栏板,或砼蘑菇石;平台以下表层为30厘米厚毛石护坡,底层为抛石护脚压扭工字砼块或栅栏砼板。

防潮堤标准多数堤段按50年一遇防潮堤顶高程3.7~5.0米,防浪墙顶高程4.3~5.6米;堤顶宽6.0~8.0米第二节 黄河以南防潮堤工程    东营市黄河以南防潮堤工程,呈南北走向,北起黄河,南至小清河,长约68.1千米 截止到2001年底,这段海堤除东营区段有4.9千米是砼板护坡外,其余堤段均为土堤,堤形参差不齐,堤身残缺不全,是东营市防潮体系中最薄弱的一段    一、历次修建情况    黄河南堤至支脉河口段:长54千米,该段北部在垦利县境内,南部在东营区境内1952年劳改农场利用溢凌道南堤,北接黄河分洪道南顺堤,南至马家楼子村东支脉河大堤,长22千米,堤顶高程4.6米,堤项宽4.0米,临海坡1∶7,背海坡1∶2.5~1∶3.0,沿线地面高程2.6米左右1958年打渔张引黄灌区管理局修了新海堤,北接下镇以东黄河大堤,南接支脉河大堤,长34千米,沿线地面高程1.6~2.1米,堤顶高程5.1米,堤顶宽6.0米,临海坡1∶7,背海坡1∶41964年黄委会为实现黄河大堤与海堤衔接,修建了自黄河防洪堤连接打渔张灌区海堤的海堤,长18千米,堤顶高程4.0米左右,堤顶宽3.0米,边坡1∶3,沿线地在高大高程2.1米左右。

    支脉河至小清河段:该段地处广饶县境内,长14.1千米清光绪19年(1893年),修筑了南起马楼, 北止沙营东北,长10千米的防潮坝,坝高3米左右1953年,广饶县人民政府组织民工8000人,在老防潮坝的基础上加高加宽,坝顶高程达5.3米    二、工程现状    (一)黄河至小岛河段    1969年遭风暴潮破坏严重,堤身残缺不全1992年市水利局投资34万元,按原标准重新修筑了黄河防潮堤至小岛河长12千米的海堤,由黄河农场和畜禽良种场组织施工,市水利局负责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这段海堤在抗御9216和9711特大风暴潮中起了很大作用, 保护了2个农场及垦利县新安、下镇等乡镇1.33余万公顷耕地该段海堤目前比较完整,但堤身在9711特大风暴潮中遭受不同程度损坏    (二)小岛河至广利河段    该段长32千米,是全市质量最差的一段海堤,堤身损坏严重,并有多处决口,已起不到防潮作用当地群众和油田水产养殖单位仅仅依靠虾池的池堤和残缺的海堤抵御潮水,一遇大潮则任其漫溢9711特大风暴潮时垦利县红光渔业社附近一片汪洋    (三)广利河至支脉河段    该段长10千米以前依靠广南水库南坝、东坝和养虾池池堤挡潮。

1999年东营区投资200万元, 在广利港东南养虾示范场附近整修4.9千米砌石护坡海堤,堤顶高程5.0米,堤顶宽6.0米    (四)支脉河至小清河段    1980年秋,广饶县在支脉河与小清河之间修建盐场防潮坝,长14.14千米,坝顶高程5.0米,坝顶宽5.0米,在大坝上建涵闸4座,桥1座工程投资42万元    防潮坝建成后, 经过多次风暴冲击,坝体受到不同程度损坏2002年4月,由广饶县清河办事处组织施工,动用20余台大型土方施工机械,用半月时间,对损坏较重的2.2千米防潮坝, 按原设计标准进行加固维修共完成土方12万立方米,投资46万元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体系一期工程暨中心城防潮体系工程2002年3月5日,东营市委决定兴建东营市中心城防潮体系工程 (后来上报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改称为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体系一期工程) ,并成立东营市中心城防潮体系工程指挥部指挥:刘国信(市委副书记、市长) ,常务副指挥:韩宝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副指挥:杨志良(副市长)、王玉君(副市长)、赵立祥(市政协副主席)、薛万东(胜利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张传胜(东营区区长)、韩奎祥(垦利县县长) 、崔兆武(市水利局局长)。

指挥部成员有市委宣传部、市计委、市建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公安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公路局、市法制办、东营区政府、垦利县政府、胜利油田有限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石油管理局勘察设计院、市水利局等单位领导    3月18日,工程指挥部在施工工地举行“东营市中心城防潮体系工程奠基仪式”,市委书记石军,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国信及市“六大班子”其他领导、胜利石油管理局的领导出席了奠基仪式市委副书记姜振邦主持仪式,市委书记石军、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董丕久为奠基石揭彩常务副指挥韩宝光讲话,副指挥崔兆武介绍工程建设情况    一、工程建设缘由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特殊的地形和地理环境,极易发生风暴潮,是我国风暴潮重灾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数的温带风暴潮频发区而该区域防潮体系已遭严重破坏,仅有的不成体系的土坝根本起不到防潮作用该地区是东营市和胜利油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风暴潮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胜利油田油气开发的重要因素因此,急需建设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广利河至永丰河段防潮体系    二、工程规划设计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体系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工程设计,由东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和胜利油田管理局勘察设计院共同承担。

为了保证设计质量,市指挥部委托青岛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青岛海洋预报台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试验,并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专家评审    (一)工程总体布局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体系一期工程位于广利河至永丰河段在广利河新沙路修建广利河明海闸(桩号0+000) ,沿广利河左岸筑回水堤至溢洪河口,修建溢洪河明港闸(桩号7+059),继续沿广利河左岸筑回水堤至原防潮堤,广利河回水堤长8.6千米;自广利河回水堤末端起修建防潮堤至支脉河与广利河交汇处,向北与原防潮堤汇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