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部分红色加粗字体可能考名词解释,红色字体相对重点(可能考论述),红色下划线可能考填空绪论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定结层土壤肥力: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广义: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产的能力狭义:土壤具有供应与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产生原因分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自然肥力: 由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等自然因素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肥力人为肥力: 由耕作、施肥、灌排、改土等人为因素作用形成的土壤肥力土壤有效肥力(经济肥力):在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反应土壤生产能力的那部分肥力潜在肥力:受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限制暂时不能被植物利用的那部分肥力肥料:凡能够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物质的物料土层:由成土过程形成的层次土壤剖面: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从地面向下挖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土壤的作用1.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的作用2.雨水涵养的作用:生物支撑的作用3.稳定与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4.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矿物质与岩石风化成土作用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土壤物质组成: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含量≥95%,有机质含量≤5%)。
液体和气体也占50%(动态变化)土壤形成过程:矿物岩石 母质 土壤矿物:一类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根据成因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1.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共同特征是没有层次和化石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在深处逐渐冷凝而成的岩石,冷却慢,结晶粗喷出岩:岩浆喷出地面而冷凝形成的岩石,冷却快,结晶细2. 沉积岩:各种先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积形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有层次性,常含有化石3. 变质岩:高温高压下岩石中的矿物发生重新结晶或结晶定向排列而成的岩石特点:致密坚硬,不易风化,呈片状组织岩石矿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1. 质地:石英含量多,质地粗,通透性好,保水肥差(花岗岩、石英岩);粘粒多,通透性差,保水肥力强(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等)2. 养分:K(正长石、云母)、P(磷灰石)、Ca、Mg、Fe(橄榄石、角闪石等)3. 酸碱性影响:a. 酸性岩:SiO2>65% 易风化,K丰富,砂粘适中(如花岗岩)b. 中性岩:SiO252-65% 大量粘土矿物,K丰富(如正长岩)c. 基性(碱性)岩:SiO242-52% Ca、Mg、Fe盐基(如辉长岩、玄武岩)岩石的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分解和崩解的过程。
物理风化:外力作用使岩石、矿物发生崩解破碎,但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的过程包括温度变化、结冰、流水、风化学风化:岩石、矿物在水、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包括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生物风化:岩石、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过程母质: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作用在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的堆积物,是形成土壤的基础母质类型:1、 残积物: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特点:层次薄,理化性质与母岩一致,表层较细,向下渐粗)2、 坡积物:风化物在重力或径流作用在坡体上沉积特点:层次稍厚,无分选性,理化性质取决于山坡上部的岩性)3、 洪积物:经洪水的搬运在山前沉积4、 冲积物:河水中挟带的泥沙,在中下游两岸与入海口沉积而成特点: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有明显的成层性与条带性)5、 湖积物:湖泊静水沉积特点:质地偏粘,夹带大量生物生物遗体)和7、 黄土母质:风成母质8、 滨海沉积体:海相沉积体(特点:各地的粗细不一,含盐分)9、红土:多呈红色、红棕色,质地粘重,养分少成土因素:影响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的自然因素五大成土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时间土壤中的矿物组成矿物分类根据矿物的结晶状态,矿物可分为:结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一般常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土壤机械(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种粒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比例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黏粒国际制土粒分级:石砾:>1mm; 砂粒:1-0.05mm; 粉粒:0.05-0.002mm; 粘粒:<0.002mm;我国土粒分级:石块: >3mm;石砾:1-3mm;砂粒:1-0.05mm;粉粒:0.05-0.002mm; 粘粒:<0.002mm;土壤质地:据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划分的土壤类型种类:砂土、壤土、粘土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1. 砂土类:粒间孔隙大,通气透水性强,内部排水通畅,不易积聚还原性有害物质,水分不易保持,容易干燥主要成分是石英,含养分少,保肥性差,施肥后易淋失施肥应少施勤施有机物分解迅速,易释放有效养分易升温也易降温,又称热性土,容易遭受冻害对植物生长影响:发小苗不发老苗2. 粘土类:粒间孔隙小,通气不良,透水性差,内部排水慢,易受渍害和积累还原性有毒物质矿物养分较多,Ca、K、Mg较多,有机质分解慢,易于积累腐殖质。
保水力强,升温降温慢,又称冷性土干燥时紧实坚硬,湿时泥烂,耕作费力,宜耕期短对植物生长影响:发老苗不发小苗3.壤土类砂粘适中,质地理想含水量适宜,耕性好,通透性好,相当的毛管孔隙土壤质地的改良方法:①增施有机肥料②掺砂掺粘,客土调剂③翻淤压砂,翻砂压淤④引洪⑤因地制宜土壤微生物的作用:①调节植物生长养分循环②产生消耗各种气体,影响全球气候变化③分解有机物,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团粒结构产生④病原⑤新物种、新基因的源或库真菌:①有机质的主要降解者②与植物根系产生菌根③促进团粒结构形成原生动物:①选择性取食某些微生物②增进微生物活性③参与植物残体的分解④侵害植物土壤有机物的转化过程:分有机质矿化和有机质腐殖质化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前者是有机质中养分的释放过程,后者是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土壤呼吸: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质,释放CO2于空气中矿化作用:复杂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的过程通气不 良PO43-,SO42-(先生成H2S,再生成H2SO4,最后生成SO42-)有氧P与S积累性物质半厌气通气良好CO2,H2O糖类转化有机质分解由易到难:糖类、淀粉、蛋白质→粗蛋白→纤维素,半纤维素→脂肪、蜡质→木质H3P,H2S通气不良还原有机物完全厌气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为比原物质组成更为复杂、结构更为稳定的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质分子的大小与熟化程度有关,熟化程度愈高,分子愈复杂愈大腐殖物质:土壤中特有的、分子结构复杂的一类有机大分子含碳量含氧量含氮量颜色盐基酸性共同点胡敏酸较高较低较高褐色一价盐溶于水较弱较强的吸水性、较强的稳定性富里酸较低较高较高浅黄色一、二价盐溶于水强酸性胡敏素是胡敏酸经过冰冻或者干燥的产物,或者是胡敏酸与矿物质紧密结合而成,以致于失去水溶性与碱溶性腐殖质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状态的腐殖质②与盐基化合成稳定盐类③与含水三氧化物结合形成复杂凝胶体④与粘粒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 有机质的C/N比与物理状态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C与N,细菌最适C/N为25含C过多,有机质分解缓慢,易引起微生物与植物争氮;含N过多,容易释放游离氮2. 土壤水热状况3. 土壤通气状况一般认为在好气与厌气分解交替进行时,有利于土壤腐殖质形成4. 土壤PH值腐殖化系数:把每克干重的有机物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的克数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①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②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③提高土壤的保肥性、缓冲性④促进作物生长发育⑤有助于消除土壤污染有机质的积累与调控:①种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②秸秆还田③调节水热状况土壤水:是一种稀薄的溶液,存在于土粒的表面和土粒间的孔隙中。
除供作物吸收外,还影响土壤的肥力性状(如矿质养分的溶解、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合成、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土壤热特性、土壤的物理机械性与耕性)土壤水分的吸附力包括1. 水分子与固体颗粒表面的氧元素的形成氢键-吸附力强,距离短;2. 胶体表面带电形成的静电场,水分子定向排列---有效距离长,但作用力弱,受比表面积、胶粒及吸附离子种类、粘粒与砂粒比例的影响3. 土粒孔隙水和空气界面上的弯月面力(土壤承受着一种张力---毛管力)4. 重力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1. 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依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在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称土壤吸湿水受土粒的吸力大,排列紧密,不能自由移动,无效水决定因素:土粒的比表面积,大气的相对湿度2. 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属于植物有效水特点:可移动,能从膜厚的地方向薄的地方移动,这部分能移动的水可被作物吸收利用凋萎系数:当土壤水分受到的吸引力超过1.5Mpa,作物便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凋萎系数最大分子持水量:当膜状水达到最大厚度时的土壤含水量。
3. 土壤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特点:①可以自由移动②溶解养分能力③植物有效影响因素:土壤质地、腐殖质含量、土壤结构状况根据上层中毛管水与地下水是否有连接,将毛管水分为毛管支持水和毛管悬着水毛管支持水:地下水借毛管力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毛管悬着水:当地下水位较深,靠毛管力将降雨或流水保持在土壤土层没有下渗的水分影响因素:地下水位,质地粘砂壤,地下水位过深,毛管支持水达不到根系,地下水位过浅,发生渍害,盐多,盐害毛管持水量:毛管支持水达到最大,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上升水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土壤重力水: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过量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土壤全蓄水量(饱和持水量):当重力水达到饱和,即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特点:淋溶作用强,易造成养分损失,通气差,可被作物吸收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1. 土壤中保持的水分质量占土壤质量的分数(g/kg) rw=(m1-m2)╳1000 /m2(105℃烘干8小时,至恒重,粘粒土壤16小时2.土壤容积含水量:Q=土壤水分容积/土壤容积3. 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4. 水层厚度:指一定深度土层中的水分含量相当于若干水层厚度(mm)水层厚度=(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层厚度)/1000土壤水分调节:①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