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被遗忘的奇迹--秦直道"古代高速公路"华夏经纬网10/28/2004/08:47■秦直道示意图■一段历史若隐若现在陕北偏僻山村的地畔中■秦直道陕北大部分段落上的农民主要运输工具还是毛驴■孩子们羞于面对外来的客人,但灿烂的笑脸上分明写着纯真■20 米长 8 米高的山体垂直于路面,截面如同菜刀切豆腐留下的痕迹据华商报报道,欧洲有句流传甚广的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仅宽 5 米左右的罗马大 道让欧洲人自豪了1000多年而早在罗马帝国兴盛之前200 年,中国的秦始皇就修建了一 条宽 30 到 60 米、全长 700多公里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这个名词在汉语里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少曾经的辛酸、残忍、阴谋、威严和 辉煌被岁月湮没关于秦直道,现有史料记载寥寥,被学者常引用的不足百字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中记载:“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达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司马迁走过 秦直道后,在《史记蒙恬传》中写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 堑山堙谷通直道考古学家考证,公元前 212 年至 210 年,为快速反击和抵御北方匈奴侵扰,秦始皇命 大将蒙恬率师督军,役使百万军工,一面镇守边关,一面修筑军事要道。
仅仅用了两年, 一个可与长城、兵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迹诞生了这条被陕北农民称为“圣人条”(条:胡语“道路”意)的宽阔大道,南起秦都咸阳军 事要地林光宫(今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自海拔 1600 米的子午岭东侧,由南向北,途 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安塞、志丹、子长、靖边、横山等县,逢山劈山、遇谷填谷, 纵穿陕北黄土高原直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孟家湾),全长700 余公里,如同盘桓在 崇山峻岭之中的一条巨龙■如果说北部的长城是一面盾,那直道无疑就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剑站在昔日的秦直道上,今人无法想象在这地势险恶、人迹罕至的地界,且不说其工程 难度一点不亚于建造长城,如果没有掌握精确的大地测绘技术,仍旧无法在如此辽阔复杂 的地域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秦王嬴政具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 吞八荒之心”,或许正是他广揽人才择贤选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最终成就“千 古一帝”的威名凭借这一通道,秦始皇的铁甲骑兵,从淳化林光宫屯兵地出发,粮食和军辎源源不断 地北运,三天三夜就可抵达阴山脚下,摧城拔地所向披靡,从此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 士不敢张弓报怨”,远遁大漠戈壁深处,数十年不敢露头。
也许是历史过于久远,也许是秦始皇这样的帝王过于诡秘谨慎,所以此道给后人留下 了许多千古之谜:关于阿房宫史料早有记载,可现代考古学家始终没能看到它的真面目; 30 年前当临潼的几个农民挖井挖出“泥人人”的时候,谁也不会料到发现的是“世界第八 大奇迹”■所有相关文字中都会用“堑山堙谷”来描述秦直道,秦直道方家河遗址恰恰具备了 这样的特点方家河遗址位于甘泉县城西大约60 公里处的洛河边,洛河是直道北行途中经过的最大 的一条河流,当年建有渡桥,俗称“圣马桥”,如今仅残存北岸一段引桥,高出现存河床大 约 20 米,引桥断面犹如一块块砖坯垒积而成,这就是当时筑路时的夯土层随行的甘泉县文物旅游局局长崔风光等专家告诉记者,夯土层由黑土、黄土、白灰和 沙子相间夯实,与现代建筑中地基处理工艺几乎相同,只是它的厚度高达30 多米由引桥北行,一条明显宽阔的大道顺着将台山山腰蜿蜒而去可能是千年水土流失, 道路的东侧略微高于西侧,最宽处足有40 多米东侧大约有20 米长 8 米高的山体垂直于 路面,截面如同菜刀切豆腐留下的痕迹在专家的指导下,记者在底部看到一个紧挨一个 的小坑,那是凿子的痕迹西侧是一段约40 米的深沟,考古人员在沟里发现几处十余米高 类似锥形的土堆,也是由沙土夯成,与《史记》里“堑山堙谷”的记载相吻合。
在直道裸露的石头上,我们发现了无数直径在10 厘米左右的圆孔大家对此作出一个 大胆推断:当时的筑路军工就是将绳索固定在山上的木桩上,然后下到沟底一点一点用土 将道路夯起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方家河段数公里长的路面几乎只生长着一种被称作黄蒿的植物, 而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在沟下 10 米左右的石头缝中长出一棵松树,可见这里的土壤并不贫 瘠,是因为筑路的土中含有碱性的白灰,自然只有适应在戈壁滩生长的黄蒿才可以生存我们的车子无法开进那宽阔的千年古道,只能在它的左右寻找乡间土道去追寻直道的 走向据说上世纪初叶,曾经有英国人在这里勘探过石油,两年无功而返,直到十多年前开 始,许许多多的“磕头机”被搬进了山里,秦直道的周围才有了一些生气我们就是顺着 拉油车压出来的便道继续前行,秦直道始终就在我们的左右在一个叫榆树沟的村子,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怯怯地看着我们的车子,我问其母亲孩 子上几年级,女人回答说,这里距离最近的学校也有十多里,所以这的孩子都不上学■在营盘山的梯田畔上,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砖头瓦片,甚至还有比较完整的瓦当静 静地躺在刚发芽的庄稼旁位于志丹县永宁镇的任窑子直道遗址也是此次考察的重点该遗址其实就是位于任窑 子村西大约 200 米的土台,秦直道从土台的西南侧继续向北而去。
据当地老乡讲,当地人俗称这里为营盘山,1958 年被改造成了梯田,现在远远看去就 像一层又一层的磨盘由小到大垒积起来如今整个村子只可以见到两处用砖垒起的房子, 可在营盘山的梯田畔上,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砖头瓦片,甚至还有比较完整的瓦当静静地 躺在刚发芽的庄稼旁遗址的东北角被群众打开一个豁口作为一条小道,豁口的断面上夯土层清晰可辨;遗 址的南端从上向下第四和第五层平台上,分别住着李姓、白姓和杜姓三户人家,白家和李 家同住第四层的四孔窑洞,每家的窑洞外壁上,11厘米厚的夯土层痕迹清晰,整个土台的 夯土层厚度大约在20 米以上对于人工造出这样大的平台的用途,专家至今依然莫衷一是, 但从现场残留的云纹瓦当和残砖断瓦推断,这里在秦时期曾经有过很庞大的建筑35 岁的王永刚是甘泉县会计核算中心的总会计师,但他最自豪的是对于瓦当的研究, 尽管他收藏的几十块秦瓦当无一完整,单凭敲击瓦当的声音也可以辨别出秦汉的区别,在 他的演示下,秦瓦当相碰的声音如同金属撞击,果然与普通砖瓦大不相同■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由于贫穷,群众如此自嘲中午时分,一阵香气袭来,白家老太太在窑洞前的灶台上开始做饭,当地人喜欢炒菜 时放一种调料,那是一种看似韭菜花的东西晒干而成。
白老太太今年 60 多岁, 30 多年前 从侯家买来这两孔窑洞,至于窑洞建于哪年哪月,她也无从知晓土路上传来陕北汉的歌声,那是流行在陕北乡间的酸曲:“拉着妹妹的小手手,亲着妹 妹的小口口……”村口有两个男孩玩耍,走近一看原来他们逮了两只小麻雀,孩子带我来到他们的学校, 总共有两个老师30 多个学生男老师姓闫,今年51 岁,言语不多, 35 年前安塞县修建王 窑水库时移民到此;女老师姓马,今年28 岁,已经当母亲了,丈夫在另一所学校当老师 马老师的窑洞很整洁,桌上除了墨水和学生的本子外,还有一台18 英寸的彩电,而村里没 有也没有信号问起马老师都去过什么地方,她说出一串地名,丈夫忙解释说那 都是她教过书的村子,继续问她去过最大的地方是哪里,马老师一脸兴奋:“我还去过延安学校里只设了一到三年级, 30 多个学生基本都是附近的孩子,窑洞里有几个路远没有 回家的孩子, 3 个男孩正捧着包在方便面袋里的馍渣吃得津津有味在陕北农村,孩子们 特别喜欢将 4 毛多钱的方便面揉碎了撒上调料干吃,所以装方便面的袋子也成了值得炫耀 的东西很是奇怪,在700 公里长的秦直道上,左右40公里之内始终没有与之相平行的道路, 直道要么穿过的是人迹罕至的荒野,要么就是贫穷落后的乡村,这些地区至今大多依然还 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在“神五”载人飞船成功上天的 今天,生活在古大道的人们依然过着靠毛驴驮水的状态中,莫非历史会像顽皮的孩子一样, 偶尔和人们搞些恶作剧?由于偏僻,这里农民对文物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家住营盘山下窑洞的白永胜告诉 记者,去年春节前后村里有农民在挖地时挖出一个陶罐,因为觉得没有太大用处就被小孩 子们给敲碎了。
■在新版的《甘泉县志》和《富县县志》中,关于秦直道的记载只是一笔带过,没有 更多的解释,甚至文物保护部门也没有采取保护和发掘措施富县古称州,康熙《州志》记载:“州西百余里,有圣人条据考古学家勘测,富县 境内的秦直道总长大约 90 公里1992 年,文保部门将张家湾镇的直道遗址列为省级文物 保护单位出富县县城向西,沿着309国道大约行驶90公里,在1531KM+3处,公路边 有块文保单位的提示石碑沿着路北羊肠小道爬上土山,半山腰一条平坦的大道蜿蜒向北, 路面上杂草丛生,与甘泉方家河不同,这里没有见到夯土层如果是四轮驱动的越野车, 只要能够将车子开到这段直道上面,我便可以体验在两千年前的大道上驰骋的感觉在山下路边的院落里,我采访了一位李大娘,今年61 岁的李大娘原本不是本地人, 36 年前因为饥荒由靖边县逃难到此,她已不记得是不是沿着古道南下,但六天六夜饥饿困苦 还历历在目甘泉县文化馆干部郑天祥对直道很有研究,据他考证在富县水磨坪直道遗址附近有个 村子叫“杀人庄”,是掩埋筑路军工尸骨的所在,经反复询问都不得而知,后来有村民告诉 我说,附近水磨坪有个地名叫作“桑咀”,是否真的就是由“杀人庄”传成“桑咀”?还有 待考证。
在寻访秦直道的路途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曾经非常知名的庙宇都破烂不 堪,最明显数甘泉境内的建于唐代的白鹿寺,从现存缺胳臂少腿的石刻来看,那里曾经很 具规模,可如今庙里只剩下一株枝繁叶茂的老银杏树无意中说起我的感受,文物爱好者 王永刚给我讲起了“南蛮盗宝”的典故: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四处造反,闹得崇祯皇帝 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便从自己老家搜罗一群术士潜入李自成的故乡陕北,企图用破坏风水 来达到消灭闯王的目的,于是一座又一座的庙宇被破坏了遗憾的是在新版的《甘泉县志》和《富县县志》中,关于秦直道的记载只是一笔带过 没有更多的解释,甚至文物保护部门也没有采取保护和发掘措施,虽然大多数路段已被列 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里■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是秦直道起点所在地,村里小道上随处可见不同花纹的砖瓦 残片,村民说每年都要从地里捡出一车车的破砖烂瓦,如果说凉武帝村的路是用秦砖汉瓦 铺就的一点都不过分探访秦直道的第四站也是秦直道的起点,是位于淳化县铁王乡的凉武帝村,秦林光宫 遗址所在地凉武帝村距离县城大约30多公里,道路由柏油路变成石渣路最后彻底成了土 路,翻越一个壕沟的途中,我试图向一个赶路的农民打听秦直道的方位,可这位老兄却以 为我在找人,反问我“秦直道”是哪个村的。
专家考证秦直道起点在秦林光宫,到了汉武帝时更名扩建为甘泉宫在村里小道上随 处可见不同花纹的砖瓦残片,村民说每年都要从地里捡出一车车的破砖烂瓦,如果说凉武 帝村的路是用秦砖汉瓦铺就的一点都不过分经过两千年沧桑岁月,林光宫只剩下两个土 堆,农民们在这秦汉帝王的宫殿上收割着小麦真有点“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老蔡家住在村口,走进他家时,他那梳理整齐的花白头发就让人感觉他不是一般的农 民,可他又不愿意对他的经历多说一句问起秦直道,他说十多年前省交通厅来人勘测时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