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全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目录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11.长歌行(节录)32.七步诗53.敕勒歌64.咏鹅75.回乡偶书96.咏柳107.凉州词118.登鹳雀楼139.春晓1510.宿建德江1611.凉州词1712.出塞1813.从军行2014.芙蓉楼送辛渐2315.鹿柴2516.竹里馆26/12417.送元二使安西27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019.别董大3220.静夜思3321.古朗月行(节选)3522.望庐山瀑布3523.赠汪伦3724.独坐敬亭山38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026.早发白帝城4227.秋浦歌4428.望天门山45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4830.绝句5131.赠花卿5332.江南逢李龟年5533.春夜喜雨5734.绝句5835.江畔独步寻花6036.逢雪宿芙蓉山主人6237.江雪6338.寻隐者不遇6439.枫桥夜泊6640.渔歌子6841.寒食6942.滁州西涧7043.塞下曲7244.游子吟7445.竹枝词7546.乌衣巷7747.望洞庭7848.浪淘沙8049.赋得古原草送别8150.忆江南8251.悯农(其一)8452.悯农(其二)8553.山行8554.清明8755.江南春8856.秋夕9057.乐游原9158.商山早行9259.元日9360.泊船瓜洲9561.梅花966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9763.饮湖上初晴后雨9864.惠崇《春江晓景》10065.题西林壁10066.夏季绝句10267.示儿1036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0569.小池1067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0871.四时田园杂兴10972.春日1107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1274.题临安邸11475.游园不值11576.墨梅11677.石灰吟11878.朝天子咏喇叭11979.竹石12080.已亥杂诗121长歌行(节录)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明】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2.晞(xī):晒干3.阳春:暖和的春季4.德泽:恩情5.秋节:秋季6.焜(kūn)黄:枯黄色7.华:同“花”8.老大:年老9.徒:蓦然今译】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光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伤心也没实用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纳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唱的修饰手法及铺陈、比较、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怀,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点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季的情况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活力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给人间春色和恩德诗人的欣喜,感谢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情况的描述,又是对痛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赶忙易逝最后感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时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该抓紧时间、奋斗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
长歌”适合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怀,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量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频频吟诵2.七步诗曹植(三国·魏)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明】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2.煎:煎熬,隐喻伤害简析】据《世说新语文学》记录: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伤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行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告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余兄弟的残酷伤害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忍伤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边生长起来的,其实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亲母亲所生,诘责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强迫得这样急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简易生动固然诗歌自己能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响曹魏统治企业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实的,的确是一首好诗3.敕勒歌北朝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明】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4.苍苍:青色简析】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烘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罩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遮住了草原的四周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眺望,天野相接,非常壮阔的情况这种情况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非常、活力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现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情况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显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这首诗拥有北朝民歌所独有的光亮豪放的风格,境地宽阔,音调雄伟,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这样,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习,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用用力雕饰,艺术成效就很好。
4.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说明】咏:用诗、词来表达或描述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项:颈的后部掌:诗中指鹅的脚掌简析】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少儿的眼光看鹅游水玩耍的神情,写得极为生动开朗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玩耍,十分欣喜,快乐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描述鹅鸣叫的神情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的确鹅的高歌与鸡鸣不一样,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句写鹅游水玩耍的情况:“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玩耍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娇艳的词组给人以鲜亮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相互映托,构成一幅漂亮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少儿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时节,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摆列了武后的罪行,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诘责宰相为何不早重用这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着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5.回乡偶书1.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少儿相见不认识,笑问客从哪处来说明】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走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3. 衰:冷淡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认识,即不认识我简析】贺知章(659-744)唐朝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欢乐与感想,写得生动委宛,富裕生活情味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光阴,催老了自己的容貌,但是乡音依旧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托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三、四句“少儿相见不认识,笑问客从哪处来”写少儿问话这一饶有兴趣的生活场面因为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看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咨询笑问客从哪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略加想象,少儿天真开朗的神情及诗人轻轻感觉惊讶以后不觉有些可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此刻读者眼前贺知章一世宦途顺利,年逾八十离职归里时,玄宗皇帝亲身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述那些为世俗所羡的神态,不过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一般人的真情实感。
这一点与史籍记录贺知章一世旷达豪放、不慕荣利是一致的6.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季的嫩绿的柳叶2.妆:装饰,打扮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漂动的柳枝简析】这是一首咏物诗,经过赞叹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季的无穷热爱诗的前三句都是描述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好像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柔和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良认真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奇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自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建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经过赞叹柳树,从而赞叹春季,歌颂春的无穷创建力7.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必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明】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眺望黄河的源泉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其余风俗7.度:超出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悲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色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简析】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乔迁绛州(今山西绛县)唐朝诗人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采集了一批西域的乐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乐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乐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此后好多诗人都喜爱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所以唐朝好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