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古诗鉴赏.doc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5.50KB
约25页
文档ID:535943169
初中古诗鉴赏.doc_第1页
1/25

初中生必背的34首古诗词赏析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选自《李太白全集》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二)理解词语 左迁:降职 子规:杜鹃鸟 寄:托付 与:给予三)理解句意1、漂泊不定的杨花落尽了,布谷鸟啼声凄婉惊闻你被贬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2、我把对朋友的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让它伴随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的夜郎之西吧四)欣赏词语和句子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中没有单纯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感伤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3、(1-2句)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叙事中点题 “五溪”:暗示路途遥远和艰难,暗含着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3-4句):抒情,运用拟人手法,奇特的想像,抒发了对朋友的真挚关切之情五)主题思想:这首诗,融情于景,表达了对朋友真切的关怀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二、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理解词语: 水面初平:春水初涨,远望湖面与岸齐平 云脚:低垂的云 暖树:向阳的树 春泥:刚解冻的泥土 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欲:要 才:刚刚 没:淹没,没过 行不足:走不完,看不够(二)理解句意: 1、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涨得同堤岸一样平,白云都显得离地面很低了2、几只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哪家刚飞回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3、五颜六色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春草刚刚没过马蹄4、我最爱湖东这个地方,总感觉走不尽,看不够,那碧绿的杨树阴里多美的白沙堤啊!(三)欣赏词语、句子1.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__最爱_________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3、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答: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4.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5.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6. 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好在哪里?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四)主题思想:《钱塘湖春行》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面对西湖早春盛景无比喜悦的心情五)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始,到“白沙堤”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文学常识 选自《王子安集注》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二)理解词语之:去,往之任:去上任阙:古代宫门两旁的望楼城阙,这里指长安辅:辅佐,护卫三秦:指关中地区辅三秦:以三秦为辅,即在三秦的护卫下五津:指岷江上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等五个渡口津:渡口宦游人:为了做官而远游四方的人海内:四海之内,天下比邻:近邻无为:不要,不须歧路:岔路,这里指分手的地方三)理解句意京城长安有三秦护卫着,在风尘烟雾中远望,岷江上五个渡口迷迷蒙蒙 要说离别的心情,此时我和你完全一样,因为我们都是为了做官而远游他乡的人四海之内,只要是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像近邻一样因此还是不要在分手的路口上,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湿自己的佩巾吧四)欣赏词语和句子1、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虚实结合,通过一远一近两处景物的对照,展现雄浑壮阔的意境,衬托出行者和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感情基调 2、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像是近邻表达对友人的慰勉,勉励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同时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及朋友间真挚的情感,意境开阔蕴含着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距离五)主题思想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慰勉,同时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及朋友间真挚的情感四.泊秦淮唐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填空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二、重点句、词赏析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2、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答: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3、如何理解“隔江”二字?答:“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答: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5、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三、主旨1、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全诗表达诗人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1、《泊秦淮》中渲染了一幅迷茫,清冷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杜牧的《泊秦淮》: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五、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思想感情: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寂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赏析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2.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写实,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调;第二个“巴山夜雨”是写虚,是想象与妻子团圆,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想象了与妻子团聚的情景表达了渴望与妻子离别重逢的感情4、 “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秋”字点明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的心情5、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填空: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表达夫妻之间情感真挚和流露作者羁旅之愁不得归家之苦的句子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里能够概括一个成语是:剪烛西窗六、登飞来峰王安石 宋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译文:飞来峰顶灵隐寺前千寻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视野,是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广二、填空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 山上千寻塔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三、重点句、词赏析1、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答:“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四、主旨(中心)提炼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答:案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五、默写1、《登飞来峰》引用传说,描写出作者登临之高,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生机勃勃的景象的句子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