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的文化对比【内容提要】布朗、列文森的面子维护观和利奇的礼貌原则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在指导礼 貌语言行为方面具有普遍性但我们发现,在跨文化交际中,尽管双方都恪守礼貌原则,仍 会出现一些矛盾,悖论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中西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悖论, 指出西方人更重视得体原则,而汉民族更重视谦虚准则,同时提出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文化 认同的原则【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语用悖论;文化认同一、 界定范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语言和文化是密 布可分的,它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文化的 人们在较为昂时对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缺乏认识,人们常常理解所当然 地以本文化的规范为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言语行为,这就是所谓的“语用前一现象”, 这种迁移必然会造成交际事变礼貌用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各民族都有它相应的表 达方式,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着重从跨文化交际 中应遵循什么样的语用原则,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所指的“西方”主要指以英语文 化为代表的欧美民族二、 在礼貌用语中,各民族一般都共同遵守的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格赖斯认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互相合作,谈话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双方 能彼此配合,使得话语能够互相理解。
于是提出了合作原则,它包括四条准则:质准 贝叭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在遵守这些准则时,不同的说话人、不同的场合 会有不同的侧重[1]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言语交际中,谈话双方并不是总遵守合作原则的,常常 拐弯抹角,这些不合作的现象多是出于礼貌的需要,要给对方留有面子同时双方不 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导致违反合作原则为了弥补格赖斯合作原则的不足,英国著名学 者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并分为流泪: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一直准则、 同情准则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则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为什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准 则或次则[2例如:A:How do you like my painting?B:I don’t have an eye for beauty,fm afraid.B出自恪守原则中一致原则,为了减少双方意见的正面冲突,从而违反合作原则 中的关系准则,采用答非所问的方法,简介表达了 “我根本不喜欢”的含义因此, 礼貌原则被认为是能知道人类语言交际行为的普遍性原则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虽然 双方都在严格遵守礼貌原则,却依然可能引起误会,使交际失败。
三、 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礼貌语用悖论”、“礼貌用语悖论”是利奇提出来的[3]他指的是 骄傲谈双方之间的态度互补相容的表现例如,某人主动表示“我给你提箱子吧”, 由于说话人相互不了解对方是真心还是假意看,就都不得不互相拔河式地推来推去, 结果谁也未做到真正礼貌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是一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会话 中都尽力遵守和维护的策略在西方英语国家指导礼貌言语行为的主要是格莱斯的“面子维护观”这些学者都认为自己的理论适用于各种文化,而且习惯于用这些理 论评判他种文化的载体,语言交际规则是在历史中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文化习俗,文 化不同,语言不同,指导言语交际行为的规则也就不同把一种文化的理论看成是放 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原则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是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1. 面子维护观早在1878念,布朗和列文森就提出“面子理论来解释礼貌现象该理论包含三个基 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面子就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以及自 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说面子就是每个人意欲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 象每个人的面子都可能会受到某些行为的威胁,如:命令、建议或提议,这样的行 为就是“威胁面子的行为”。
面子又包括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牵着指希望得到他恶 人的肯定、喜爱或赞许,以及被视为同意群体的成员,如果这些得到满足,正面面子 就得以维护与保留;后者只有自主的权利,有行动的自由,行为不受他人的强制或干 预于是说话者为了给自己面子,月为了保全对方面子,使用礼貌用语,实际上这是 一种语言文字修辞策略为了保护对方积极不受威胁,说话人可以通过迎合听话人的 心意和利用取悦听话人的语言为了保证对方的消极面子不受威胁,说话人又要采取 反面礼貌策略也就是说,说haunted人要通过道歉、贬己、勉强而为、含糊其辞消 极等途径来卫华听话人的面子[4]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不同的文化对面子的理解是不同将面子视为一种自我形象,这 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面子观在西方文化中师可行的,然而在中国文化中情况却不同在 中国文化中,面子这一概念强调的不是个人愿望的满足,汉语中面子往往指公共形象, 而非自我形象同时,汉语中的面子没有负面面子与西方文化相比,汉语中的面子 具有不同的内涵,它指人们希望自己的地位、声誉得到他人的认可汉语中的“脸” 与面子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二者都表示希望得到他人的喜爱、认同这样的愿望由 此可见,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理论的普遍性受到质疑。
2. 利奇的礼貌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着眼于自己和他人的利与害、得于失,让对方受益,自己受损,礼貌 是一种策略西方的礼貌原则是基于“避免冲突的策略”,是“避免对别人的触犯”或“减少人际 交往中的摩擦的一种手段”,它所强调的是“外在的表达,而不是内在的真情;注重 的是攻击的巧妙性,也就是表达批评或触犯别人的意思时,不直接说出触犯受话人的 话,却一定要使他推导出讲话人的言外之意;如果所讲的话与事实相悖,也可因别人 抓不住把柄而逃避反驳”而汉民族言语交际的礼貌,则是“看成个人言行震泽和社 会道德规范;是道德的人格培养,注重的是伦理关系,珍惜的是人情的价值,所以, 中国汉文化的礼貌被视为实惠道德的要求和个人品德的修养”,是“成于中而行于外” 的内心感受这就是中西礼貌内涵的本质区别[5]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利奇 的礼貌原则遇到了挑战1) 谦逊准则谦逊准则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赞扬,尽量贬低自己在汉文化交际中,谦逊准 则更受重视贬己尊人,是中国式礼貌最突出的特点即“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谈 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谦”;谈到听着或与听着有关的事物时,要 “台”、“尊”这反映了中国人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社会是以“礼”为基 础的,“礼”的基本精神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礼”和“伦理”密切相关,伦理讲 究“别”,有别才有敬,“以下敬上”,“以卑敬尊”所以说,中国人的言语行为都限 制在“礼”多允许的范围,说话做事讲究名正言顺[6]中国社会又是在宗法制的基 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它是一个以群体为主要倾向的社会长期以来,人们以群体/ 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好比一个“螺丝钉”,好比“孺子牛”,个人利益可以忽略同时, “中庸之道”、“树大招风”的思想子中国人的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不及”和“过”都要加以反对对“过”的贬斥表现在处世哲学方 面,即反对过分地线路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倡“大智若愚”、“谦恭虚己”象“枪打 出头鸟”、“满招损,谦受益”等古训,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名言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 人人平等,强调个人价值,弘扬个性个人至上、个人主义表现很突出,他们的自我 主动性、独立性、表现性体现了西方的文化价值对于西方人来说,自我具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观念,西方人在受到赞扬时会欣然接受,他们以自己的突出 表现为荣,洗完得到他人的认同、肯定当对方称赞自己今天打扮得很漂亮时,西方 人会愉快地接受说话者的称赞。
对别人的赞扬时对听话者个人价值的肯定如果依照 中国人的谦虚回答:I’m not beautiful.会让他们感到茫然在西方人看来不必要的谦虚 会被认为是对说话者欣赏力的怀疑,会伤害到说话人的面子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国人“贬己尊人”式的谦逊和力气的谦逊准则时有很大 的不同的,“上尊下卑”的礼貌原则在要求人人平等自由的西方人面前时不受欢迎的 在很多场合下,中国人的“贬己尊人”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中国人认为英美的 迎合方式不够谦逊,自以为是;而英美人把中国人的谦逊看成是自卑虚伪,言不由衷, 过分地谦虚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种谦逊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 赞扬者的审美和鉴赏力2) 得体准则利奇的得体准则要求尽量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中西方由于文化的不同,得体 的内涵式不同的英语的招呼语重要有:A: How do you do? B: How do you do ?A:Hello! B:Good morning, Miss Wang .How are you today? B:Fine ,thank you.而汉语在更多时候,人们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推测和判断询问别人在干什么或 准备干什么,上哪儿去等仅仅是打招呼的用于,说话人并不就真正想清楚听话人在干 什么或去哪里。
听话人无须做出明确的回答,可视具体情况随便答复西方人非常注 重自己的隐私权,认为别人在干什么或去哪里纯属个人隐私,不应成为交谈话题,否 则便是违反得体准则汉语中有个特别的招呼语,见面时,问:“吃饭了吗?”以表示 对朋友的关心但西方人堆中国人的这种招呼难以理解这一语言现象是汉民族社会 文化背景、心理习惯在语言中的一种折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远古时代,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技术落后,水旱虫雹等自然现象常常造成失误的紧缺,吃饭问 题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生存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招呼语“吃了吗”争食在社会食物严 重却反,人们备受姐煎熬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先民对兽药生存条件的极大关注民以食味甜”,一种求生的欲望刺激了民族的食欲中国民间的节日,几乎都是与吃 有关可见,“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文化心理对人们思维语言的影 响是非常深远的所以,即使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了 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吃了没” 还常常挂在人们的嘴上,也就不足为怪了3)利奇的礼貌原则不能有效地指导跨文化交际何兆熊认为“礼貌的语言和礼貌的行为只是表层现象,是特定的文化价值在语 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语言的深层中,才能透过这种表象挖掘其真正的特征,才能 成功地解释其本质。
礼貌用语受到中西方文化不同思维模式的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成直线型,在语言 中表现为直截了当,简洁明了话语的核心部分在意开头就点名,采用“直陈策略”, 并且认为这种直入主题的绘画方式是礼貌的表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常成螺旋型, 在语言中尽量避免直截了当而采用迂回的表达方式,语言含蓄委婉,采用“暗示策略”, 常把话语的核心部分放在后面,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菜符合礼貌原则在请求和邀请 语中,这种思维模式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人情人办事时,采用的是“请将陈述” 的发表过身故,先直截了当地提出请求,再陈述细节襄樊中国人常常采用“陈述+ 请求”的方式,先陈述或寒暄几句再提及交谈目的螺旋式的思维模式,也使得中国文化传统的审美情趣是含蓄蕴藉的,它在语言 上的表现,便是重虚轻实,重义轻言,即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只要能够一会, 语词上就可以避实就虚,人详我略汉语这种虚实感,导致了汉语的弦外之音,言外 之意颇为丰富迂回婉转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汉民族特有的“厚德载物”的立世精神《周易》 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德行博大宽厚,它能负载万物,人们也应该 效法大地,以广阔的胸怀,宽厚的德性,包容天下万物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 “成绩是显著地,但是……”、“工作做得很出色,希望今后……”。
在这里,“厚德载 物”的立世精神得以发扬光大:要原谅,不计较或尽量少计较他人的过失,言语行为 不要伤害他人,要跟别人留面子因此,中西方礼貌用语的不同表达方式体现了不同 的文化利奇的礼貌原则,只能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