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35003187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如何把握好“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那么究竟如何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呢?我认为应该明确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明确“预设”与备课的关系教学“预设”形成的文字材料就是教学设计,“预设”本身是一门科学、一种方法、一项艺术,是教师进行科学备课的指导思想。而备课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必须采取的准备活动,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这是二者之间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设计与以往的备课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教师关注的角度不同。以往的备课关注的是“课”,教师考虑的重点是为如

2、何讲课而做准备,而教学“预设”关注的则是“学”,研究的是“以学定教”的问题,展示的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的状态。其次,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同,以往的备课,教师只是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师更多研究的是如何传授好教材的知识内容,实际上教师自己演变成了教科书的“传声筒”,教师的个性、教学的创造性很难体现,而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必须把自己融于教学之中,进行创造性活动,从整体着眼,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努力。再次,对教学对象的观照不同。以往的备课往往是“目中无人”,虽然也提倡“备学生”,但考虑的是如何让教学对象多接受一些基础知识的问题,而“预设

3、”则“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考虑的是如何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教学“预设”既要预先思考设计“意料之中”的事情,即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过程,创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等。同时,还要尽量思考分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和问题,注重教学流程的生成性。最后,从实施教学的过程上看,备课仅仅是存在于课前的准备阶段,而教学“预设”自始至终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于上课之前的准备阶段,还包括在课堂上进行随时自我调整的实施过程当中,以及课后对原设计进行评价与重新修正的自

4、我反思中。二、提倡精心“预设”,凸显教学个性化教学“预设”不是一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通过预知“学情”,预想“可能”,预测“意料之外”,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空间和时间”,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使之目的明确、目标集中。教师的“预设”水平与本身掌握的知识量和基本素质有关,也会随着动态生成的资源的多少或状况而有所改变,也就是说教师会逐步积累“动态生成”的经验而提高预设水平。只要我们能“做一个有心人”去精心“预设”,一丝不苟,不断积累动态“生成”素材,注意随时总结教学经验,我们的“预设”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在精心“预设”

5、的基础上,我们还提倡表现教学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是指教师具有独特的教学认识结构和教学风格。俗话说: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是面对同一事物,每个人都会因自己已有经验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认识。对教师而言,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预设”的科学性、包容性,竭尽全力准确地预测教学进程中随时可能遇到的“生成”,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识别、选择“生成”良莠的能力以及及时察觉、修正不良“生成”的本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学个性化是手段,是为个性化教学服务的,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必然影响和感染学生,这将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三、把握“生成”的规律

6、“生成”虽是动态的,具有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但只要有事物存在,必定就有事物发展的规律。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我认为下列规律是可以把握的。(一)朗读课文的生成学生都有着各自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朗读效果。比如,四季这篇课文,农村的孩子在朗读时就比长期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有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低年级的学生最容易“生成”无情感朗读和读音不准等现象,这样的“生成”在齐读课文时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只能通过个别朗读才能发现,并及时给予纠正。(二)书写作业的生成学生做语文练习或作文,是本学科实施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整合的有效途径,是巩固、复习所学知识的必要方

7、式。由于儿童好奇、敢想、敢做的天性,在他们做练习或作文时,能充分表现每位学生创造的潜能,也能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或偏差,“生成”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有位教师请学生按照句型说句子“、和在”:师:爸爸、妈妈和我在家吃饭。生1:爷爷和奶奶和我在家喝咖啡。(师要求生重说,但没指出哪里不对。)生:(重说)爷爷、奶奶和我在家喝咖啡。生2:我和爸爸、妈妈在肯德基吃鸡翅。(师又要求生重说。)两个学生模仿说句,其“生成”都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后一个学生说的从语法角度看,根本没错,但教师还是要求学生重说。这种简单的处理“生成”的办法,只能是事倍功半。教师应该在发现第一个学生说得不准确时,就要在肯定学生

8、敢于发言的同时,指出他说的这个句子哪里不符合要求,这样,后一个学生就知道该怎样按照句型去说了。(三)自主学习的生成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活动就是吸纳信息,并在大脑皮层编码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相同的信息在不同个体中编码、加工的形式不同、方法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会有多种多样的“生成”。如在教学阳光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来。结果有的学生对笔画多的“像、晨、面”认识,而对笔画少的“长、拉、进”读音不准确,这都是因为学生生活环境不同,对一些笔画多的字已经通过平时的自主学习而会认了。(四)合作学习的生成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常见的

9、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喜爱的一种形式。虽然易行,但其中教师意想不到的“生成”时有发生。比如,小组合作读课文,有的学生喜欢相互背读,有的喜欢自己读,有的喜欢闭目默背。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分析了解学生,如一个小组里面,你发现其他学生都在热烈地朗读,而其中某个学生闭目不动只是小嘴在不停地动着,你就不可简单地批评他,因为,也许他在想着课外什么事情,思想没有集中;但也许他是在闭目背诵课文某段或全文,也许他在体验或感悟课文内容的情感。如果是后者,这样的“生成”就会表现出该生的不一般,其“生成”的结果往往会令人感到惊喜。(五)探究过程的生成随着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逐步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自主性得

10、到增强,学生的探究心理和勇气得到肯定,学生在课堂中的质疑问难逐渐增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在倾听过程中去发现他们探究的焦点,了解他们思维的偏差、观点的正误,发掘他们疑问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新的探究。例如,我市2005年报送参加湖南省阅读教学赛课的乌鸦喝水这一课就很注意这个问题:师:我们在桌子上放了半瓶水,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才能把瓶里的水升高呢?(生积极讨论、交流。做往瓶子里放小石子的实验,发现扔下一粒石子,水涨现象不明显,而继续放进石子,水真的涨高了。)生:这样,口渴的乌鸦也可以喝到水了。生:瓶子里的水会随着石子的增多而变化。生:如果向河里扔石块,河水也会升高。师:所以每年汛期来临前,有关部门总会疏通河道,缓解水流。在这种“生成”下,教师已经真正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从学生们富有个性的回答中,“我帮它把瓶子斜过来,让它能喝着水。”“我请它到我们家喝茶水。”等,可以窥见和谐的探究氛围正在形成,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探究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科学的探究方法得到培养,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得到延续。这些,必将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从而有助于自我探究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