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内科学-疟疾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83KB
约8页
文档ID:534970278
中医内科学-疟疾_第1页
1/8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第五节 疟 疾 疟疾为感受疟邪,邪正交争所致,是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 ·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以南方各省发病较多中医药对疟疾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现代研制成功的青蒿素,对疟疾更具卓效,受到世界的重视 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最详者首推疟疾早在《素问》,就有《疟论》、《刺疟》等专篇,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等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的功效《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篇以蜀漆治疟,并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疟母这一病类其治温疟的白虎加桂枝汤和治疟母的鳖甲煎丸,沿用至今《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首先提出了瘴疟的名称,并最先采用青蒿治疟《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明确提出间日疟的病证名称,在《劳疟候》里补充了劳疟这一证候《干金要方》除制订以常山、蜀漆为主药的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指明了疫疟的特点:“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

《脉因症治·疟》提出了传染的概念《证治要诀》将疟疾与其他表现往来寒热的疾病作了鉴别《证治准绳·疟9Z寸疟疾的易感性、免疫力及南北地域的差异,有所记载《景岳全书·疟疾》进一步肯定疟疾因感受疟邪所致,并非痰、食引起《症因脉治·疟疾总论》对瘴疟的症状及病机作了较全面论述并将间二日而发之疟称为三日疟《疟疾论》将三日疟称为三阴疟,指出其特点是患病时间较长,病情相对较轻,“无骤死之理” 疟疾的概念自《内经》即很明确,即疟疾是指由感受疟邪引起的,以恶寒壮热,发作定时,多发于夏秋季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中西医学对疟疾的认识基本相同,即西医学的疟疾属于本病范畴 (证候特征) 疟疾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且多发于夏秋季为其临床特征典型的发作过程是:发病急骤,首先表现恶寒战栗,面色苍白,肢体厥冷,虽盖厚被而不觉温;继则壮热,面色潮红,头痛,口渴,虽近冰水而不凉;最后,全身大汗,体温骤然降至正常,顿感轻松舒适,常安然入睡·整个过程通常持续5~8小时左右多数疟疾患者,间歇一日之后,又有类似症状的发作所以周期性及间歇性是本病临床表现的重要特点 在上述典型发作的基础上,由于寒热的偏盛、感邪的轻重、正气的盛衰、及病程的久暂等不同,而有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等不同病类的区别。

(病因病机) 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亦称为疟气疟邪具有的特点是:①舍于营气,伏藏于半表半里如《素问·疟论》说,疟气“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医门法律·疟证论》说:“外邪得以入而疟之,每伏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②随经络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⑧盛虚更替④与卫气相集则引起发病,与卫气相离则病休 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 · 感受疟邪之后,疟邪与卫气相集,邪正相争,阴阳相移,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疟邪与卫气相集,入与阴争,阴实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内外皆热,以致壮热,头痛,口渴疟邪与卫气相离,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停止当疟邪再次与卫气相集而邪正交争时,则再一次引起疟疾发作 因疟邪具有盛虚更替的特性,疟气之浅深,其行之迟速,决定着与卫气相集的周期,从而表现病以时作的特点疟疾以间日一作者最为多见,正如《素问·疟论》说:“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疟气深而行更迟者,则间二日而发,形成三阴疟,或称三日疟 · 根据疟疾阴阳偏盛、寒热多少的不同,把通常情况下所形成的疟疾称为正疟;素体阳盛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热偏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少热多者,则形成温疟;素体阳虚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虚寒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多热少者,则形成寒疟在南方地区,由瘴毒疟邪引起,以致阴阳极度偏盛,寒热偏颇,心神蒙蔽,神昏谵语者,则形成瘴疟若因疟邪传染流行,病及一方,同期内发病甚多者,则形成疫疟疟病日久,疟邪久留,使人体气血耗伤,正气不足,每遇劳累,疟邪复与卫气相集而引起发病者,则形成劳疟疟病日久,气机郁滞,血脉瘀滞,津凝成痰,气滞血瘀痰凝,结于胁下,则形成疟母 (诊 断] 1.寒战、发热、出汗周期性发作,间歇期症状消失,形同常人,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2.居住或近期到过疟疾流行地区,在夏秋季节发病,可作为参考 3.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血涂片检查疟原虫,若查到疟原虫则为诊断疟疾的确切依据 (鉴别诊断) 疟疾需与其他有寒热往来表现的疾病相鉴别感冒、伤寒、下焦湿热、肝胆湿热、痨瘵、外科疮毒等病证,均可出现寒热往来,但发作的时间规律、兼见症状、未发时的表现等均有不同,可供鉴别。

与疟疾不同的是:其他病证的寒热往来一般发作无定时;即使在寒热不甚之时亦必有其各病证的症状存在;发病一般无季节性、地区性特点 (辨证论治) 时而作,周期明显;神识清楚;发病虽以南方多见,但全国各地均有而瘴疟则症状多样,病情严重,未发之时也有症状存在;周期不如一般疟疾明显;多有神昏谵语;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病 2.辨寒热之偏盛 《景岳全书·疟疾》说:“治疟当辨寒热,寒胜者即为阴证,热胜者即为阳证对于一般疟疾,典型发作者属于正疟;和正疟相比较,阳热偏盛,寒少热多者,则为温疟;阳虚寒盛,寒多热少者,则为寒疟在瘴疟之中,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则为热瘴;寒甚热微,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 3.辨正气之盛衰 疟疾每发,必伤耗人体气血,病程愈久,则气血伤耗日甚正气亏虚,易于形成劳疟而反复发作 · 治疗原则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疟疾证候的不同,分别结合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治法进行治疗 对于疟疾的治疗,古代医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重视如《明医杂著·疟病证治》说:“邪疟及新发者,可散可截;虚疟及久者,宜补气血。

《万病回春·疟病》说:“人壮盛者,宜单截也”;“人虚者,截补兼用也”;“疟久不愈者,先截而后补也”;“疟已后者,须调养气血也” 分证论治 ·正疟 症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栗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间隔一日,又有相同的症状发作故其症状特点为:寒战壮热,休作有时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 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常山致吐的副作用以减轻 口渴甚者,可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胸脘痞闷、苔腻者,去滞气碍湿之参枣,加苍术、厚朴、青皮理气化湿烦渴、苔黄、脉弦数,为热盛于里,去辛温补中之参、姜、枣,加石膏、花粉清热生津 ·温疟 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方中以白虎汤清热生津,桂枝疏风散寒可加青蒿、柴胡以和解祛邪津伤较甚,口渴弓饮者,酌加生地、麦冬、石斛养阴生津 ·寒疟 症状: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中以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天花粉、牡蛎散结软坚可加蜀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青蒿素合清瘴汤 青蒿自晋代即被用于治疟,经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青蒿素对间日疟、恶性疟均有良好疗效,具有速效、低毒的优点,特别是在救治西医所称的脑型疟及抗氯喹的恶性疟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青蒿素为从青蒿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对瘴疟(恶性疟)的疗效优于青蒿原生药青蒿素浸膏片0.1g/片,0.2g/次,每日2次,连服4日青蒿素油注射液0.1g/2m1/支,首次用量o.2g肌注,分别在6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再各注射0.2g,共4次 ’ 清瘴汤为近代用于瘴疟的验方,具有祛邪除瘴、清热解毒、清胆和胃的作用方中以青蒿、常山解毒除瘴;黄连、黄芩、知母、柴胡清热解毒;半夏、茯苓、陈皮、竹茹、枳实清胆和胃;滑石、甘草、辰砂清热利水除烦· 若壮热不寒,加生石膏清热泻火口渴心烦,舌红少津为热甚津伤,加生地、玄参、石斛、玉竹清热养阴生津。

神昏谵语,为热毒蒙蔽心神,急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 ·冷瘴 症状: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方药: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青蒿素的作用已如上述加味不换金正气散有芳化湿浊,健脾理气之效方中以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运脾;藿香、半夏、佩兰、荷叶芳香化浊,降逆止呕;槟榔、草果理气温脾除湿;菖蒲豁痰宣窍神昏谵语,合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但寒不热,四肢厥冷,脉弱无力,为阳虚气脱,加人参、附子、干姜益气温阳固脱 ·劳疟 症状: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遇劳则复发疟疾,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何人饮 方中以人参益气扶正,制何首乌、当归补益精血,陈皮、生姜理气和中 在疟发之时,寒热时作者,应加青蒿或常山祛邪截疟食少面黄,消瘦乏力者,可加黄芪、白术、枸杞增强益气健脾养血之功 ·疟母 , 症状: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软坚散结,祛瘀化痰 方药:鳖甲煎丸。

本方由23种药物组成,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痞的作用,自《金匮要略》即已作治疟母的主方有气血亏虚的证候者,应配合八珍汤或十全大补丸等补益气血,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 , (转归预后) 除瘴疟外,疟疾的预后一般良好,经过及时治疗,大多较快地痊愈但疟病日久,正虚邪恋,形成劳疟者,则易反复发作,使病情缠绵胁下结块,形成疟母者,则需要一定的治疗时间,以期消退瘴疟则预后较差,因阴阳极度偏盛,心神蒙蔽,易导致死亡,需及时进行急救治(预防与调摄) 防止感受疟邪,是预防疟疾的根本措施尤其是在夏秋季,更应注意预防正如《景岳全书.疟疾》说:“但使内知调摄而外不受邪,则虽居瘴地,何病之有消灭蚊虫是防疟综合措施中的主要环节避免蚊虫叮咬,采取预防用药等,都是控制疟疾的重要技术措施 疟疾发作之后,遍身汗出,倦怠思睡,应注意拭干汗液,及时更换内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