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民俗学研究视野中的影视艺术.doc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KB
约6页
文档ID:534965292
民俗学研究视野中的影视艺术.doc_第1页
1/6

民俗学研究视野中的影视艺术民俗化影片 ——中国电影史的重要章节 电影反映民俗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中国电影从诞生起就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13年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就是以编导郑正秋家乡潮州的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的,此后,许多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影片,如20—30年代的《火烧红莲寺》、《春蚕》、《压岁钱》等,建国后到80年代初的《祝福》、《五朵金花》、《林家铺子》、《茶馆》等,都有着对民俗生活和民俗化精神气质的深入挖掘自80年代中期以来,浓墨重彩的民俗化电影更是层出不穷,《黄土地》、《老井》、《红高梁》、《黑骏马》、《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等片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传递出极具东方神秘感的生命气息和历史回音,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影坛的高峰 可以说,早期中国电影与民俗结缘是民俗依靠世代相袭和广泛播布的特性对人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多重渗透的结果而80年代中期出现众多民俗化电影却滥觞于一股世界性的原始主义文化思潮这种原始主义以反映文化困惑及其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冲突的写实类作品为主,推崇原始状态下的本真人性,重塑原始人的心态和情操,以颠覆性的态度批判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痼疾,鼓吹“返璞归真”是现代人的终极梦想。

这股原始主义文化思潮,在时间序列上表现为对原始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崇拜,在地域空间上表现为对古老的东方文化的迷恋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梁》正是因为迎合了这种对遥远东方的窥视欲望而在国际影坛上大获成功的,进而催生了一大批遭国内舆论责难,斥为崇洋媚外、“后殖民主义”、“伪民俗”的影片如陈凯歌的《边走边唱》,张艺谋的《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李少红的《红粉》等,都巧妙地完成了以虚构的民俗承载历史文化的艺术构建传统文化的沉重与民族精神所负载的压抑,被转换为别有一番滋味的大众视觉享受和心理快感虽然这类“伪民俗”只是“仿真”性的制造,但这些影片不仅在西方观众眼里是神奇而迷人的,就是在国内大众化的民间鉴赏中也独具魅力 西方原始主义思潮一味以原始的本真来批判、反省现代文明的失落和缺陷,中国的民俗电影却在这股文艺创作思潮下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心态一方面顺应原始主义的题旨,通过民俗来追求原始的生命力,展现生命自由蓬勃的状态,渲染那些未被文明教化或驯服的“真”汉子的阳刚之气,以张艺谋的《红高粱》、田壮壮的《猎场札撒》为代表作 与此对应的是反原始主义的另一类民俗电影,从社会进化和现代文明的角度,以强烈的批判意识观照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处于原始或半原始状态的生活方式,揭示融合其中的原始而愚昧的民间陋俗,正是戕害人性、摧残人生的根源。

如《炮打双灯》里那重重禁锢的古老祖训,《菊豆》中七七四十九次跪拜“挡棺”,《湘女萧萧》中巧秀娘因偷情而被沉潭的残酷族规,《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中五个待嫁少女的集体自缢,《红河谷》中以少女为牺牲的祭祀仪式等,成为影片烘托气氛、升华主题、烛照人性的重要手段 原始与反原始的对峙,造就了一股中间力量的创作倾向《黄土地》、《老井》等片一方面表达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摒弃遗风陋俗所包含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心态,另一方面又对千年流淌不息的民俗文化表露出难以割舍的眷恋《老井》描绘了贫穷闭塞的山村里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女主人公的现代性格和观念是作品中的光芒和希望,而对男主人公的刻画,既有对愚昧懦弱的否定,又有对坚韧执着的赞颂《黄土地》中的安塞腰鼓一场,把贫瘠土地上陕北人生生不息、豁达乐观的精神通过震耳欲聋的鼓声和舒展张扬的肢体动作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但这奔放的豪情却无法改变厚重黄土下的荒凉和饥馑,也无法改变亘古习俗对人心灵的伤害和吞噬在这些影片中,民俗已不再是简单的点缀和附庸,而成为影片的叙事主体和主题载体,也是影片民族风格形成的根本所在 民俗文艺的升华与重建:形式与内容 民俗文艺在历史长河中一直作为一种主要的娱乐形式,兼具民俗和艺术的双重特征,民俗文艺从古至今都对专业文艺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民俗文艺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由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并丰富起来的民间文艺形式,包括民间故事、传说、神话、民间曲艺、民间戏曲等多种样式电影艺术和民俗文艺有着难以割舍的源流关系现代的影视艺术无疑都是专业创作者艺术思维的结晶,但根据创作意图,把符合需要的民俗文艺按功能和旨意重新排列、组装以达到新的意境和情趣,在创作中采用民俗文艺的形式或从民俗文艺中撷取素材的影视作品比比皆是 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属戏曲纪录片,是用电影胶片对戏曲表演作完整的纪录,还谈不上真正的电影创作但这种让发源于民间的戏曲参与电影的做法却得以延续,成为中国电影的创作传统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表现戏曲艺人的悲欢生涯1948年摄制的《生死恨》,根据同名京剧改编并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50年代中期,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天仙配》更是在国内掀起黄梅戏热潮此外,评剧《花为媒》与《杨三姐告状》,越剧《红楼梦》与《五女拜寿》等都是优秀的戏曲片戏曲片在中国电影史上繁盛一时,带动了移植其它民俗文艺的倾向例如《刘三姐》采用大量的民间山歌,以清新刚健的旋律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五朵金花》、《阿诗玛》、《芦笙恋歌》等影片,无不展示了民间音乐与电影嫁接所产生的优美隽永的生命力。

80年代以来,民俗文艺被广泛融人影像语言,用以拓展影片的表述空间,增强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力《黄土地》中苍凉悠远的信天游,既是民族悲怆历史的见证,又是未来希望之所在《黑骏马》中贯穿始终的古老歌谣“钢嘎哈啦”深沉古朴,带着几分宿命的哀伤旋律张艺谋导演城市题材的转型之作《有话好好说》,运用了传统曲艺北京琴书的形式,不仅渗透北京的地域特色,也通过说唱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具有东北地方色彩的影片《男妇女主任》以及电视连续剧《刘老根儿》中出现的“二人转”,既传达出黑土地上人们的爽直和幽默,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2002年出品的贺岁片《天下无双》,不仅有男女主角唱黄梅戏的场景,而且采用黄梅调名曲《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旋律作为背景音乐,充满了喜庆而诙谐的气氛获戛纳电影节多项大奖的《花样年华》,片中所有的戏曲片段皆来自名家的录音,如京剧著名老生谭鑫培的《四郎探母》及《桑园寄子》、粤剧《西厢记》的《红楼会张生》、越剧《情探》、评弹《妆台报喜》等,这些唱段均描写两情相悦却欲迎还拒、旁敲侧击的男女情事,衬托了影片中情节淡缓、人物暖昧和故事氤氲的氛围 民俗文艺的升华还表现在民间故事原型的整体重现或改编新中国17年期间摄制的《天仙配》、《刘三姐》、《阿诗玛》等影片,就是在全国大规模采集整理民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近年来摄制的不少电影与电视剧也如此,仅取材于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白蛇传》的就有影片《青蛇》、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新加坡电视剧《青蛇与白蛇》等取材于民间野史的影视剧数量也很多,如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系列、《还珠格格》系列、《爱情宝典》、《快嘴李翠莲》等在内容和形式上得益于民俗文艺的动画片构成中国动画电影的黄金时期,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渔童》、《人参娃娃》、《阿凡提的故事》、《葫芦兄弟》、《鹿铃》等等,无不取材于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些动画片还采用了折纸、木偶、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精品在国外动画片中,这种现象也相当普遍,如《白雪公主》、《埃及王子》、《大力士海格力斯》、《小美人鱼》、《阿拉丁》等题材都来源于民间,迪斯尼甚至重新演绎了中国的《花木兰》故事片则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特铬伊木马》、《加勒比海盗》以及“吸血鬼”系列、“狼人”系列、“美人鱼”系列等 近年风靡一时的魔幻电影也与民俗文艺有着渊源关系魔幻故事通常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是“根据魔幻、志怪、神话故事为原型改编的,它们有着很强的善恶冲突例如获奥斯卡大奖的《指环王》,原作者托尔金的创作灵感便源自古芬兰神话史诗《卡勒瓦拉》。

又如在全球掀起魔幻热潮的《哈利·波特》,片中所有的幻想元素如魔法、小精灵和各种怪物,都是在欧洲数千年的魔幻文化基础上进行整合、改造的结果,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此外,从民俗学研究角度来看,民间故事因出自集体口头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使得同一故事在不同时间、空间、背景中的人群里流传时,既保持了基本形态,又会发生局部变异,最终形成若干大同小异的文本民俗学家通过比较其异同,将这些文本归并在一起,提炼出高度同一的部分,称之为“类型”类型可以反复出现在许多作品中,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比较典型的就是“灰姑娘”故事,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故事命题,其中传播最早、记录最完整的当属中国唐朝《酉阳杂俎》中记载的“叶限”故事,而最广为人知的则是欧洲的辛黛瑞拉和她的水晶鞋故事的“类型”跨越时间和空间流传于世界各地,这种稳定性来自它具有人性共同的心理构架、情感需求和艺术鉴赏基础,也来自“类型”不同寻常的组接故事基本元素的功能在现代影视剧中,民间故事类型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也是经常出现的面对古老的“灰姑娘类型”爱情故事,人们仍然一次又一次地一掬同情之泪从1899年首次走上银幕的《灰姑娘》开始,此后《魂断蓝桥》(1940)、《窈窕淑女》(1964)、《爱情故事》(1967)以及近年热映的《漂亮女人》、《王子与我》、《曼哈顿女佣》,直至2004年美国最新出品的《灰姑娘故事》,历史的轮回不禁让人感叹民间故事永恒的艺术魅力。

从民俗文艺中汲取营养的影视剧,在群体文化模式中倾注了创作个体的情感传统的民俗文艺在影视创作中被置换变形,使民俗文艺在影视剧中达到了升华和重建 神话思维在电影创作中的折射 神话指远古时期人类创造的用来解释自然万物的荒诞故事,在文艺理论中泛指以超现实的幻想和象征方式创作的具有魔幻色彩的作品神话思维创作也是西方原始主义的副产品,在创作中往往借助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仪式等反映原始生存状态和心态的诸多民俗元素,来反衬现代人面对文明带来的压抑、困惑、生活厌倦、理性束缚等文化危机,欲求解脱或重建的思考 在文艺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是运用神话思维创作的主要流派电影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将“现实和看似幻想的神奇融为一体,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被打破,现实的元素被神奇地组合在一起在电影独特的真实性前提下,在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神奇事物被如实地表现出来,这种银幕现实和物质现实的落差更加强了现实的神奇色彩”所以,尽管魔幻影片的情节、人物具有浓烈的超现实色彩,但细细体会,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也就是说,它们是对现实的一种夸张化的隐晦再现 《指环王》就是在展现中世纪的传奇史诗中,糅合了针对人性弱点的犀利探讨片中“咕噜”这个角色的塑造,反映了一定的人性本质。

咕噜是一个“为欲望所累”的形象,代表了人类的贪欲该片还宣扬了人类面对种种危难,要找回逝去已久的英雄气概,正义和美好必然战胜邪恶和丑陋获得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千与千寻》也是运用神话思维创作的代表作日本是一个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日本的传统宗教“神道教”中,世间万物皆有神灵,《千与干寻》就以这种宗教信仰为出发点,塑造了一个奇异的神界,而这个神界实际上就是现实世界的反讽《千与千寻》传达出创作者对人类自身的深刻反省和寻找新希望的努力 进人工业社会以后,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但现代文明对人性的种种压抑,却使人的身心成了被异化的劳动工具,人类的心灵寻觅不到归宿的家园,焦虑成了生存的注解神话给艺术带来了超凡脱俗的想象空间,运用神话思维创作的电影满足了人们超越平凡俗世、超越现实生活的梦想,《蜘蛛侠》系列片的主题和90年代出品的《变相怪杰》如出一辙,主人公在现实社会中和大多数人一样平凡渺小甚至有点窝囊,但他通过偶然的机会拥有了神奇的魔力,成为人类的救世主他们在影像中满足了平凡人变身为超级英雄的心理愿望 民俗作为一种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生活模式,与人类集体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