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财富分布的比较分析* [基金项目] 奥尔多中心投资者行为与秩序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本文错误由作者本人负责[作者简介] 陈彦斌(1976-),湖南益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a city and rural wealth distributionCHEN Yanbin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我国宏观经济中的难题之一利用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的家庭资产调查数据系统,本文计算了我国2007年城市和农村的财富分布,分析了贫富差距的特征和家庭资产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和农村出现了较严重的贫富差距现象,但这不在于最富有群体过于富有提高教育水平和婚姻状况都有助于改善家庭财富水平高财富家庭的资产组合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而中低财富家庭的资产组合较为单一,因而规避风险能力也就较弱此外,城市和农村居民的融资能力取决于家庭财富,财富水平越高的家庭的融资能力越强。
关键词:贫富差距;财富分布;收入分配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也在持续拉大,这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 一般认为,基尼系数0.2以下为绝对平均,0.2~0.3为收入差距偏小,0.3~0.4为收入差距合理,0.4~0.5为收入差距偏大,0.6以上为极度不公此外,在世界银行所调查的国家中,共有94个国家的基尼系数低于中国,而只有29个国家的基尼系数高于中国,其中27个是拉美和非洲国家中国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和行业之间,差距的持续扩大客观上损害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贫富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收入差距上,特别是在收入差距的度量方法(如李实,1999)、产生原因(如赵人伟和李实,1997)和治理政策(如陆铭和陈钊,2004)等方面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收入差距扩大是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的重要原因二是因为居民收入的数据要比财富的数据要容易获得。
财富比收入具有更强的私密性和隐蔽性,这直接导致了关于我国居民收入的调查数据集较多,而居民财富调查数据集则要少得多 但是,财富差距的研究尤其是我国城乡财富分布的对比研究要比研究收入差距更具价值首先,财富作为经济变量比收入更具理论价值财富是存量,而收入是流量,存量要比流量更加适合做动态模型的状态变量,因而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多采用财富其次,财富要比收入更加客观家庭是依据其财富水平而不是收入水平决定其最优消费和投资数量 关于家庭最优投资选择,参见:唐寿宁著,《个人选择与投资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很可能存在财富较高而收入较低的家庭,这会导致有规律的基于财富的消费函数被人为地扭曲为没有规律的基于收入的消费函数最后,财富涉及资产和负债,因而要比收入蕴含更多的财务信息,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贫富差距的原因 北京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委托中国国家统计局于2005年起对城市和农村居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入户调查,每年1至2次,每次2000左右份问卷,建立了《中国投资者行为调查问卷》数据库调查问卷分为被访者个人特征、家庭财务情况(农村问卷为家庭土地和家庭财务情况)、投资选择、感受和态度四个方面。
问卷内容依据当年经济热点,每年略有调整 本文主要考察调查问卷中的家庭资产部分,关于感受和态度等参见肖争艳和陈彦斌(2006)考虑到城乡差异,城市和农村问卷的问题和候选答案都有所不同 本文采用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2007年的调查问卷及其数据,用来分析我国城市和农村2007年财富分布的主要特征及其差异 李实、魏众和古斯塔夫森(2000)利用住户调查数据对1995 年的中国城镇住户的财产分配状况进行了经验分析,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表明,与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居民之间财产分配的差距并不大调查问卷给出了详细的被访者个人信息和家庭总资产及其组成、总债务及其组成按照Morissette and Zhang(2006)计算加拿大居民家庭财富的方法,本文定义家庭财富等于总资产减去总债务本文将主要研究我国城乡财富分布的构建及其比较,以及家庭资产结构的主要特征通过对比我国城乡财富分布,将有助于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减少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政策二、数据处理 2007年的奥尔多投资者调查问卷有1355份原始城市问卷和562份原始农村调查问卷本文采用如下步骤进行问卷的数据处理。
对于城市问卷,从四个方面剔除可能会导致数据分析失误的无效问卷首先,剔除了没有回答所有资产和债务选项的答卷其次,剔除了具有下列资产中的极端值的问卷:现金大于50万元、银行存款大于100万元、收藏品的估计市场价值大于100万元、向企业或其他经营活动的投资大于300万元、自有房屋的估计市场价值(包括所有房产)大于300万元再次,剔除了具有下列债务中的极端值的问卷:购房贷款大于150万元最后,剔除了最大和最小两个财富极端值:474万元和负15.7万元经过上述剔除,总共得到1119份有效答卷 对于农村问卷,由于其资产和债务各项具有极端值的问卷比例比城市要小,并且各项资产和债务的绝对值也都较小,均小于20万此外,农村问卷的样本个数较少因此,本文只剔除了没有回答所有资产和债务选项的调查问卷,最后得到524份有效答卷 剔除无效问卷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或许会对数据分析的可靠性造成影响可以采取如下两种办法进行纠正其一,采用Morissette and Zhang(2006)所建议的方法,进行全样本(全部家庭)、剔除最高财富1%、剔除最高财富5%等分组讨论的方法监测极端值对财富分布的影响 文中所提到的全样本是指剔除了废卷之后所剩下的全部家庭。
其二,除了采用均值之外,采用中位数来刻画财富分布,可以有效地减小极端值的影响因为中位数只是汇报位置处于中间的统计量,极端值的变化对此没有影响后面的分析将会看到,均值和中位数的区别很小,因而数据分析的可靠性较高三、财富分布 本文采用如下方法计算城乡的财富分布:将问卷中的家庭总资产构成各项相加,得到该家庭的总资产;将总债务构成各项相加,得到总债务;两者相减,得到该家庭的总财富用公式表述如下:家庭k的总财富等于其中为家庭k的第项资产的数额,为第j项负债的数额,NA为资产类别的个数,NB为负债类别的个数 按照家庭财富数值大小重新排序,根据百分位数分为10组,并给出每组家庭的平均财富和中位数财富,这样就形成了财富分布某家庭组的平均财富定义为其中N为该组样本个数某家庭组的中位数财富是该组中某家庭的财富水平,大于该财富的概率等于小于该财富的概率,即其中X表示随机变量 表1和表2分别给出了城市和农村的财富分布此外,为了衡量极端值对财富分布的影响,两个表还给出了去掉了财富最高1%和财富最高5%的家庭之后,剩下的家庭所形成的财富分布表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较大的贫富差距现象。
以全部家庭的计算结果为例,城市财富最低的10%家庭组的中位数财富为负0.5万元,而财富最高的10%家庭组的中位数财富为95万元,两者差距悬殊农村财富最低的10%家庭组的中位数财富为负0.109万元,而财富最高的10%家庭组的中位数财富为22万多元相比之下,城市的富裕人群要比农村的富裕人群拥有更多的绝对财富,但是与此同时,城市的贫困人群也要比农村的贫困人群更加贫困 虽然城市的财富分布水平总体上要比农村的财富分布要高,但是两个财富分布的内部结构却较为类似我们将城市的每一组中位数财富分别除以农村对应的每一组中位数财富,所得到的比值从最贫穷第1组到最富裕第10组分别为4.6、4.5、4.9、4.9、5.1、6.4、6.8、6.0、5.2和4.3各个比值基本上较为平稳,说明城市和农村的财富分布结构不具有太大的差异随着财富的增加,城市家庭财富与农村家庭财富的比率也在增加,在第7组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这说明,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最大的不是最穷和最富的人群,而是中产阶级人群 衡量财富分布的贫富差距程度的一个常见指标是最富有人群财富与最贫穷人群的财富的比率,另外一个常见指标是最富有的10%家庭组所拥有财富占总财富的百分比。
第一个指标较直观,但缺点在于最穷人群的财富可能为负值,因而不便于比较第二个指标的缺点在于可能受极端值(个别最富有家庭)的影响比较大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们采用扣除了1%和5%最富有家庭剩下样本中重新计算剩下的最富有的10%家庭组所拥有财富占总财富的百分比经过计算,扣除1%最富有家庭后的城市最富有的10%家庭组所拥有的财富占城市总财富的百分比为32.6%,而农村的相应百分比为39.1%;扣除5%最富有家庭后的城市最富有的10%家庭组所拥有的财富占城市总财富的百分比为31.1%,而农村的相应百分比为33.8%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的贫富差距问题比城市的要略严重一点Morissette and Zhang(2006)指出加拿大2005年的相应指标大约为58%,而Krusell and Smith(1998)指出1994年至1997年美国最富有的10%人群持有财富所占百分比为64%中国的财富分布与加拿大和美国较为接近,最大的差别是中国最富有的10%要略少一些,我国贫富差距问题还不在于最富有群体过于富有 加拿大2005年全部家庭各组财富占总财富百分比分别为-0.6%、0%、0.2%、1.1%、2.5%、4.4%、6.9%、10.5%、16.8%和58.2%,去掉最高财富1%样本后的各个百分比分别为-0.8%、0%、0.3%、1.3%、3.1%、5.4%、8.6%、12.9%、20.5%和48.6%,去掉最高财富5%样本后的各个百分比分别为-1.1%、0%、0.3%、1.5%、3.8%、6.5%、10.3%、15.3%、23.3%和40.2%,参见Morissette and Zhang(2006)。
美国的财富分布从最富有的第8组、第8组和第10组所拥有的财富占总财富的百分比分别为9%、15%和64%,参见Krusell and Smith(1998)由于不同的研究采用的财富的统计口径差异较大,所以Krusell and Smith的数值是几个研究结果的平均值 陈彦斌(2008)重点研究了财富小于0的贫困群体将城市和农村的无财富家庭按照被访者的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职业划分进行分类,对比研究了城乡之间无财富家庭的特征差异表3给出了按被访者个人特征划分的城市和农村家庭财富分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表3可能会遭遇一个家庭类调查问卷都会涉及的难题即财富属于整个家庭,而被访者可能并不是这个家庭的户主或是决策者,这样会导致关于对被访问者个人特征的分类讨论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尽可能降低了这种偏差奥尔多调查问卷明确要求户主填写调查问卷,即使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违规的情况,但比例应该较低个人特征主要是年龄、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三类原始问卷中年龄项是自由填写项,为了分析方便,本文将年龄分为小于20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和60岁以上6组原始问卷中教育分为9种,本文合并为表3中的5组:未上过学与扫盲班、小学与初中、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