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的哲学基础 现代教育哲学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要满足儿童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从而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也就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还是学生、幼儿是主体,已经争论了几百年之久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研究,现在国内教育界在理论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即:学生、幼儿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则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经验和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对教育系统中主客体关系的辩证理解,反映了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把学生、幼儿提高到了应有的地位,有助于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培养学生、幼儿的主体意识一、现代早期教育教育的新思想——“幼儿主体”思想“幼儿主体”思想是针对传统教育包括传统幼儿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儿童,儿童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培养的最终目标然而,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现代儿童却有着重大的个性缺陷:缺乏独立意识、缺乏主动探索精神、缺乏创造性……与时代的要求那样的格格不入社会向教育发出了严正的反馈,教育工作者也陷入了沉重的反思现代教育家们发现:传统教育的根本错误不只在于教育内容的陈旧、落后,也不只在于教育方法和方式的呆板、单一,而在于教育过程中摆错了谁主谁宾的位置,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在“以教师为主体”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教育,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统率教育过程的始终,教师负责制订教育计划,领导教育活动的进行,评价教育活动的效果等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客体的地位、附属的地位,他们只需要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不动脑筋地跟着教师转如果幼儿有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往往被教师视为“不听话”、“不遵守纪律”作为活动主体的幼儿,有着积极地自己去参与一切、探索一切的内在动力,充满作为主体性重要特征的独立性、积极性、生动性然而,“教师主体”观却严重地束缚了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教师主体观使幼儿心理感到极大矛盾,主动积极性遭受重大的挫折,欲想不对,欲说不行,欲动不能,主体意识日渐淡化,独立性、积极性越来越差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提出幼儿来到人世间时间很短,他们头脑中条条框框要比成人少得多因此,他们最富于创造性,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本质上是无视创造性的它过分强调尊师、强调服从、强调秩序、强调纪律,强调一切以教师为核心,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而严重忽视幼儿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对幼儿的创造表现漠然视之在实际教育中,幼儿的创造性往往被无情地否定和扼杀同时,与此相关联的是,幼儿在表现出创造性的同时,也表现出独特的个性。
然而,“教师主体”的教育往往排斥具有独特个性的孩子,信奉“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使那些富于个性的孩子孤立、孤独、苦闷,渐渐地不得不违愿地斧正自己,使自己个性隐没,以求被老师、家长接受,做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教师主体”思想还严重压抑和限制了幼儿的需要和情感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而在“教师主体”的旧有系统里,幼儿的需要很少被注意、考虑和满足,相反常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或忽略,使幼儿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情创伤幼儿园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某个幼儿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给老师看,希望老师能喜欢它,分享他内心的快乐,而老师却不耐烦地说道:“你真事多,自己去一边玩幼儿喜悦的表情倏然消失了,默默地、很“知趣”地离开了幼儿期望老师关心、分享自己快乐的心理需要被老师的一句话给否定掉了,尤如被浇了一盆冷水,情绪、情感上遭到很大破坏如果幼儿连续遭遇这种经验,不用多久便会逐渐形成“别人不关心我,也不喜欢我”的最初人际观,在日常生活中,回避他人,不愿再向老师主动地敞开自己的情感,生怕再受到情感上的创伤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或者“回避性”人格教师主体”思想带来了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淡化和个性的重大缺陷,接下去便是恶性循环效应:教师无论多么富于智慧和耐心,但由于儿童缺乏内在的主体积极性而使教育收效甚微。
教师想把儿童一个个都培养成聪明、伶俐、能干的人,然终不可能却不知根本原因何在因此,现代教育发出了应该对教育来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呐喊,把摆错了的位置再摆回来二、幼儿的主体意识及培养提高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摆正主宾关系,确保其主体地位,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事物在运动发展过程中,作为主体的物质(主要是人)对自己的主体地位的意识其核心是意识到自己是运动之所附在,是运动主体,是运动发展的关键,离开了主体,运动即止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对象儿童是主体,也就是说,离开了儿童,教育活动便会停止,教育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主体意识是在自我意识(关于自我的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儿童只有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的意识要使主体成为主体意识,还需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应该具备哪些主体意识?怎样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呢?1、认识自己——爱己——自信认识自己——爱己——自信是幼儿产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条件如果幼儿没有自我认识,不能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能力、情感、需求等,根本就谈不上主体意识幼儿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教师、家长要帮助每个幼儿学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形象,身体特点,认识自己的能力、性格特点,认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爱己,即悦纳自己,能在心理上接受自己,这是幼儿在自我认识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肯定情绪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认为,爱己的人才可能具有独创性人只有肯定自己,认同自己,才可能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表现出最大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所以,培养幼儿爱己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教师和家长认为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常当着孩子的面评价孩子殊不知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幼儿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水平,但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受成人的影响很大,教师和家长不注意说话,常常会刺伤幼儿的自尊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不能接纳自己,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孩子、笨孩子、坏孩子,从而自卑、自弃研究表明,很难指望自卑的人能有所作为他们缺乏挖掘、表现自己内在能力与品质的积极性,更缺乏上进、锻炼自己的热情所以,慎重对待自己对幼儿的态度,培养幼儿爱己是极其重要的值得指出的是,爱己与自私并不是一回事自私的人并不真正爱己,他们为了自己的私欲,甚至一丁点私利,都可不顾自己的声誉、人格,自私的人爱的是那一丁点儿私利与物质,而非真正的自己自信在爱己的基础上产生,它与良好的主体意识是紧密相联的所谓自信,就是积极地肯定自己,想念自己的力量,能够大胆、果断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因此,自信的人才可能表现出最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帮助幼儿及早、充分地树立自信心,正确、积极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让他们明白,人不可能样样都好,事事都比别人强,各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处,关键是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锻炼和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是鼓励和促进儿童产生良好自信心的最好办法2、独立作为主体,独立应该是根本特征只有独立,才可显示出主体的力量;只有独立,主体才会挖掘其蕴藏的潜力和智慧因此,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极为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也就是不信赖于他人而求得自己发展的意识当然,对于幼儿要求完全独立似乎提得太高了点但必须强调的是,我们着重要培养的是幼儿的独立意识和初步的独立能力,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尽力尝试去做自己的事,不要动辄就请成人帮忙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独立性和独立能力就能逐渐增强了在传统观念很强的家庭、幼儿园里,教师、家长往往过多地越俎代庖,凡事替孩子动手,一切都替孩子做好这似乎是对孩子好,是关心孩子,实际上这对幼儿心理发展非常有害实质上这是不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不承认幼儿的能力,不尊重幼儿独立品质培养的表现也终将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事事信赖他人,淹没了自我。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相信幼儿的能力,给他们一定的独立行动的自主权,让他们去做一切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尝试着独立地去计划自己的事情,尊重幼儿的独立想法与建议,尊重他们的独立选择与做法,并帮助完善之;冷静对待幼儿的失败,并帮助他们分析“吸取经验、教训”让幼儿多次通过成功的喜悦去体验独立品质3、积极主动积极主动,指的是幼儿满腔热忱地去投入或参与一切有益于我们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积极主动意识是主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衡量主体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积极主动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只有体现出了积极主动性,才可显示和突出主体的地位幼儿有了积极主动性,才可能积极地、满腔热情地、情绪饱满地去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使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取得最佳效果,幼儿才能逐渐成为具有真正“主人翁”意识的积极主动的社会公民然而,在现实教育中,由于存在着以教师为核心的思想倾向,过分强调听话、秩序、纪律,幼儿一切跟着老师转,所有活动、游戏及其内容、步骤、做法,都是教师计划、设计、安排好的,幼儿只模仿,不用积极主动地去做幼儿别出心裁地举动、好问、好动、好探索,常被斥责为“瞎捣乱”、“真事多”、或者“不遵守纪律”,严重影响了幼儿积极主动性的培养,使幼儿形成一定程度的消极:被动、依赖、拘谨的特征。
因此,我们特别提出培养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要让幼儿意识到活动不单是老师的事,更是幼儿自己的事,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是活动的积极参加者、设计者与投入者幼儿应该、也可以去积极地参与、设计和从事一切他们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要结合幼儿的动机、兴趣、爱好等内在需要和实际的各项活动,切实地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对一切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并且切实能够大胆、主动地去参加和从事活动当幼儿表示出了大胆、主动性时,便及时给以鼓励,从小培养起幼儿的主动积极意识4、表达自我现代心理研究指出,心理是多维度、多层次自成体系的系统人要很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不仅需要从外界吸取信息,而且也需要输出自己内心的产物,积极地表达自己,包括表达自己的需要、愿望、情感、想法、能力和智慧等这是人维持与外界保持良好平衡和积极愉快的心境的重要方面但是,传统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的影响,片面强调群体和谐,强调保证现存关系的稳定性,忽视甚至排斥个体需要、情感与想法视表达个体的需求变自私,表达个体的想法和见解为好出风头;表现个体的能力为显示自己,狂妄自傲其结果,使得人们不仅没有掌握自由、自如地表达自我的基本手段和能力,而且极力地压抑自我,以求得外界认可。
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感到极为矛盾、痛苦,更有甚者,因为长期压抑、控制自己的内心需要,导致许多不良的人格特征和孤僻性格因此,必须从幼儿时期就注意培养他们大胆、自由地表达自我的能力,让幼儿有表达的愿望,也敢于表达努力保护、尊重和鼓励幼儿表达的愿望,同时,教给幼儿更好的手段与方法,使幼儿逐渐形成表达自我的能力5、创新创新即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固有习惯,而别出心裁创新是主体意识中极其重要的成分,也是主体意识中积极主动性、独立性高度凝聚的表现幼儿是最富于创造潜力的,他们最少拘束,条条框框最少,最富于独特的幻想和别具一格的做法,他们的想法常常与众不同因此,教育的关键是要保护、尊重幼儿的创造性和创造精神,使幼儿的创造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于幼儿的一些看来似乎不合常理然而独特、新颖的想法,成人不要急于否定,而要注意发现其中闪光之处,充分肯定其创新精神的可贵,然后帮助他们使进一步完善、合理要鼓励幼儿对成人传授的知识、人们习惯的做法、事物惯常的用法、特性等持怀疑态度,反对不动脑筋地全盘接受同时,可对幼儿直接进行一些创新活动训练,比如“一物多用”,“用某些图形拼出尽可能多的物体”,“说出带圆的尽可能多的物体”,“你能想出水(或木棍、砖、书、笔、泥等)有哪些不经常见的用。